清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代宫廷玉器,用新疆密勒塔山青白玉制成。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000公斤。玉山以其宏伟的气势,生动地表现了大禹治水的劳动图景: 山峦叠嶂,古木丛生,在山岩陡壁间人们或执锤打石,或持镐刨土,紧张而繁忙。玉山背面刻有清高宗弘历在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农历正月写的七言诗,说明制造玉山的本末和目的: “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日千秋难败毁。”此件玉山的材料采自新疆,需用轴长十一、二米的特大专车,用上千名工人和一百多匹马拉运。途中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冬天还要泼水铺成冰道,经约三年时间,才从新疆运到北京。玉料到京后,乾隆皇帝亲自选定稿本,将《石渠宝笈》著录的《宋人画大禹治水图轴》发交内务府大臣舒文,令贾铨照图样在玉料上临画,由造办处先制成模型,然后初步出坯剖料,再运至当时玉器雕琢最负盛名的扬州,由著名匠师精心制作,费时7年另8个月始琢成。1787年,玉山回北京,被安设在宁寿宫乐寿堂。次年,乾隆皇帝命造办处如意馆玉匠将其御制诗刻于玉山背面。大禹治水图玉山体量巨大,气势磅礴,精美绝伦,不仅是宫廷玉器珍品,也是我国玉器艺史上的里程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