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清唱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清唱剧 清唱剧源出意大利文oratorio,又译为“圣剧”或“神剧”。一种大型声乐套曲性质的戏剧。16世纪时形成于罗马,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表演形式与欧洲歌剧近似,演出时演员化装,合唱队处于主要地位。唱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器伴奏。 ☚ 假面剧 杂耍剧 ☛ 清唱剧大型声乐套曲。3种形式(独唱、重唱、合唱),有时用管弦乐伴奏,戏剧性、史诗性内容,以《圣经》故事为主。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18世纪传入德国。代表作品:巴赫200余部清唱剧、海顿的《创世纪》(1797)、亨德尔《弥赛亚》(1742)。 清唱剧 清唱剧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常用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的歌词内容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表演时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16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在舞台上化装演出,表演形式与歌剧相似,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后来也有采用世俗题材者。1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不化装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参孙》,海顿的《创世纪》和《四季》等。现代作曲家则常用这种体裁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如黄自和韦瀚章于1932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史俊和沈传薪创作的《迎龙桥》等。过去我国曾把清唱剧译为“神剧”和“圣剧”。 ☚ 声乐套曲 说唱音乐 ☛ 清唱剧 清唱剧Qingchangju又译为“圣剧”、“神剧”。为合唱队、独唱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它根据一定题材而写,供音乐会演出之用。它可以分成若干完整的曲子,其中合唱占主要地位。它具有叙事性。题材和音乐风格像大合唱一样,广泛的题材和体现这种题材时所采用的宏大规模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这种形式16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最初以《圣经》里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形式很像歌剧。17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成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声乐作品。如:《创世纪》(海顿曲)等。 ☚ 大合唱 歌剧 ☛ 清唱剧一种大型声乐套曲。由独唱、重唱、合唱组成,并以管弦乐伴奏。内容富于戏剧性、史诗性。源于16世纪末的罗马,起初是在舞台上演出的一种宗教题材的歌剧。17世纪中叶后,发展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声乐作品,并多用世俗题材,如海顿的《四季》。现代作曲家多以之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 清唱剧 清唱剧又译“神剧”、“圣剧”, 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戏剧结构鲜明,人物情节突出。清唱剧16世纪末起源于罗马,来源于教堂祈祷所演唱的宗教训导歌劳达Lauda。早期的清唱剧都是宗教歌剧,并象歌剧一样上演。到17世纪中期,它摆脱舞台束缚,成为在音乐会上演出的独立的大型声乐作品,内容上仍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充满了宗教情感。形式上,不用服装布景和表演,突出合唱的主要地位,如亨德尔以《弥赛尔》、《参孙》,海顿的《创世纪》、《四季》等。由于清唱剧规模宏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明显,现代作曲家便完全抛弃了宗教内容,用这种体裁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 ☚ 巴赫 亨德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