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册封诸王仪
清代皇帝册封亲王、郡王等诸王时举行的仪式。《清史稿·礼志七》: “册封诸王仪; 崇德元年 (公元1636年) 定册封日,王、贝勒序立崇政殿前,内院官奉制册、印陈于案,俟旨授封。诸王等皆跪,宣册官、奉册官并立案东,次第宣毕,奉册、印授诸王等。王等祗受,转授从官,复位。礼毕,随奉册官赴清宁宫,诣帝、后前行礼,3跪9叩。遂出大清门,诸王等互贺,俱2跪6叩。还邸,福晋、夫人各行庆贺。府僚致贺诸王,2跪6叩,贝勒僚属1跪3叩。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定制,凡册封,简正、副使2人,前1日,殿堂上设节案,香案,册宝案,堂前仪卫、乐悬备陈。届期,正、副使诣太和殿奉节出,校尉舁册宝亭赴王府,王率府僚跪迎门外。正、副使奉册宝节分陈各案,立节案东,王立案西。行礼毕,王诣香案前跪,听宣制册,使者授册宝,王祗受,复位,行礼如初。使者奉节复命,王率府僚跪送,迎送俱用乐。封亲王曰宝,郡王曰印,贝勒有制册无印。行礼谢恩并同。初制,封亲王世子用金册,郡王镀金银册,贝勒授诰命,旋改用纸制册。咸丰十年 (公元1860年) 谕册封亲王用银质镀金,以恭亲王奕訢王爵世袭,仍制金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