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根据地
位于安徽东部及江苏西部,包括东迄运河,南达长江,西抵淮南路,北依淮河的广大地区。1938年11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进至淮南铁路以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次年5月,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党的前委。旋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至此,新四军初步完成了向皖东的战略展开。1940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撤销,分别成立津浦路西、路东两个省委和联防办事处,建立地方武装和抗日政权,粉碎日军大规模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皖东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江北指挥部所部整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并成立淮南区党委。1942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和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根据地军民先后解放了盱眙、嘉山、来安、天长、六合,并进逼浦口,从江北威胁南京。
淮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苏皖边地区的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辟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1940年春,成立了中共皖东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区委及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1941年1月,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张云逸、郑位三分任师长、政委。1942年2月,成立了以方毅为主任的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不久,又将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淮南军民在同日、伪、顽(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发展抗日武装,建立人民政权,根据地不断巩固。至1945年夏,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津浦路两侧的淮南根据地, 已拥有280余万人口和2万余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