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角膜炎
浅层角膜炎是一组仅局限于角膜上皮或上皮下浅层基质组织的角膜炎,一般病情较轻,影响视力亦较少。常和机械性损伤、化学药物或医用眼药、辐射性伤、感染、营养缺乏、过敏等因素有关,但也有一些病例的原因尚不明确。
弥漫性浅层角膜炎 多见于妇女,中年以上居多。其原因可能与B族维生素,特别是B2、B6的代谢异常有关。自觉雾视、畏光、流泪。临床表现角膜上皮有微细点状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 结膜可有轻度充血; 通常无严重后果。治疗上可用维生素B2液滴眼每日数次,睡前用眼膏涂眼,此外亦有用血管扩张剂、遮蔽患眼、温敷等,但疗效往往不很满意。
上角膜缘角膜结膜炎 表现在睑板部结膜及上方球结膜的明显充血及炎症,相邻角膜有点状上皮缺损,并可染色; 有时并有丝状角膜炎出现,原因不明。可用0.5%硝酸银液滴眼。
丝状角膜炎 是一种慢性反复性角膜炎症,初起时上皮出现针尖大小的半透明隆起,以后逐渐发展为卷曲的白色丝条,长约1~3mm,止端膨大,紧附在角膜表面上,能随着眼睑的运动而移动。丝条系由增生的角膜上皮及粘液和胶质纤维组成,上皮大部分发生空泡并有色素颗粒。有人认为局部基质层胶原组织变性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多见于干燥性角膜炎、反复性角膜上皮剥脱症、神经麻痹性角膜炎、腺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等角膜炎。此外,内眼手术后长期包扎、晚期青光眼、睑结膜过分瘢痕化的眼病(沙眼、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等)、泪腺肉样瘤与放射治疗后,亦可并发此病。治疗应针对病因,结合必要的对症治疗以减轻痛苦,如以乙醚烧灼丝条,滴用甲基纤维素,戴亲水性软接触镜均可起缓解作用。滴用肝素类抗凝剂亦可有效。
反复性角膜上皮脱落 是角膜上皮散在性弥漫性剥脱的现象。病人经常感觉眼痛,特别以晨起睁眼时为甚,伴有轻度畏光、流泪及充血现象,裂隙灯下可见荧光素染色阳性的角膜上皮剥脱,可有三种类型:
❶后天性复发性上皮脱落: 一般都有外伤史而无家族史,单眼发生,缺损部位常常在过去角膜损伤区域。
❷家族性复发性上皮脱落: 为双侧性,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无外伤史。
❸复发性缺损合并其他角膜荣养不良,如Cogan氏荣养不良等,这些都是由于角膜上皮基底层半桥粒不能粘合在基底膜上,以致上皮松动易于剥脱,在角膜中央下方呈现典型点状缺损,荧光素着色,局部点用表面麻痹剂可立即减轻症状。双眼加压绷带包扎2~3天,限制患眼活动,有利于角膜上皮愈合,用刺激性小的眼膏或40%葡萄糖软膏有一定疗效。
浅层点状角膜炎 这一名称只表明病变的形态与部位,病因很复杂。病毒感染者以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角膜炎为最多见,其它如单纯疱疹、牛痘、带状疱疹、麻疹、风疹、腮腺炎、流感、传染性软疣病毒均可发生。沙眼衣原体以及有病毒怀疑的Thygeson点状角膜炎,Dimmer钱状角膜炎也常伴有点状角膜炎症状。某些化脓性葡萄球菌、麻风杆菌及蟠尾丝虫感染有时也可伴发点状角膜炎。眼局部疾病如内翻倒睫,溢脂性睑缘炎,兔眼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以及与免疫、代谢、内分泌有关的全身病如干燥性角膜炎、酒渣鼻、牛皮癣、天疱疮、多形性红斑、Reiter综合征等均可并发此病。
浅层点状角膜炎的临床形态多种多样,结合眼部及全身症状可以提供一些鉴别诊断的依据。
❶肉眼不能见到的微细小点多见于细菌性感染、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干燥性角膜炎、沙眼、传染性软疣及第3、第4型腺病毒咽结膜热等; 肉眼可见的较大小点,以病毒感染为多,如第8型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和牛痘病毒等。
❷在病灶形态上,星芒状及晕环状斑点多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及牛痘性角膜炎。
❸在病灶深度上,上皮点状剥脱,多见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角膜炎; 上皮型及上皮下点状变化(包括前弹力层),常见于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及第3、第4型腺病毒咽结膜热; 上皮下浅层基质层点状变化多见于第8型腺病毒和其他类型钱状角膜炎、沙眼、单纯疱疹、牛痘、带状疱疹、牛皮癣等所引起的角膜炎。治疗上多数仍采取对症疗法。
Thygeson浅层点状角膜炎 是一种不常见的发生于年青人的慢性角膜炎,双侧性,并有反复倾向。其原因未明,但疑为低度毒性环境刺激物或病毒所致。临床表现为分散存在的上皮微隆起混浊点,肉眼不易看出,荧光素着色阳性,酷似腺病毒引起的表层点状角膜炎。但此病既非流行性,亦无明显结膜炎及耳前淋巴腺肿大,角膜基质不受累,只有温和的刺激性。如不治疗可延长至数月或经年。它与葡萄球菌性睑缘炎及沙眼引起的上皮性角膜炎的鉴别点,在于前者发生位置在下方,后者在上方,而本病则在中央部。局部用皮质类固醇有效,但会复发。预后良好,一般不会遗留瘢痕或新生血管。但不宜用抗病毒药物,否则会造成永久性角膜瘢痕。
钱状角膜炎 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点在于角膜上皮下浅基质层内发生散在或密集的圆形钱状浸润,病灶直径多为0.5~1.5mm,也可以达到3mm,主要在中央区,起病初期,上皮混浊隆起,染色旧性,以后浸润吸收,上皮恢复透明而不染色。患者仅有轻度刺激症状,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病程可达数月到数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第8型腺病毒钱状角膜炎与Dimmer钱状角膜炎。前者在炎热季节以流行或散在形式发病,均合并结膜炎。钱状病灶较小(0.5~1.5mm)。有时第7型腺病毒也可引起本病,病灶更小些,主要在中央,不侵犯周边部,故不发生新生血管。病程一般2~3个月,少数可达数年,ABOB结合皮质类固醇点眼治疗,可以缩短疗程。
Dimmer钱状角膜炎在秋季流行,有明显季节性、地方性和职业性,秋季时温热地带青壮年农民中常流行此病,可合并结膜炎和虹膜炎,无耳前腺肿大。病灶大多数在中央区,少数亦可侵犯角膜边缘部,诱发血管新生;钱状病灶较第8型腺病毒病灶大而深,在吸收过程中多数形成凹陷光滑小面,视力影响较重,所谓“爪哇角膜炎”即为此病,病毒感染已得到证实。病灶上皮中能检到包涵体,鸡胚接种,有病毒生长并能再感染人眼,目前尚无特异疗法。
布氏杆菌钱状角膜炎,是布氏杆菌病一种少见的合并症,根据其全身症状及并发虹膜炎,可与上述二型相鉴别。治疗全身病,角膜炎可随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