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稼集》Treatise on Farming清代以苏州地区水稻生产为主要对象的地区性农书。又名《耕心农话》。著者奚诚,字子明,别号田道人,江苏苏州人。他看到“种植之宜,或未尽善,小民无知,莫之切究,而士大夫又不屑言,故农政不明,岁时常歉”。伤时哀民,遂写成此书。 成书过程较长,约在道光十年(1830)吕承贤为本书作序时基本成型,以后又不断增补,至咸丰二年(1852)最后定型。光绪元年(1875)作者75岁时又对其“自序”作了一番修订。 该书大概没有刻印过,传世抄本中有两种不同的系统,书名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北京图书馆藏抄本名为《多稼集》二卷。收有道光二十七年嵇文炜序。上卷“种田新法”。介绍种田简易新法13条,是作者根据区田和代田的基本方法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设计出来的。其法包括以整地分行隔垄间种、年年易地、高低相间等基本种植形式。同时对水稻栽培的土宜、时宜、耕作、施肥、防虫、耘锄、排灌等技术也有论述,所收内容都是“历来确有明验者”。下卷是“农政发明”。包括稽古论今、井田图说、足食须行区种法、区田种法、历种区田成效考、区种余论等6目。在“区种余论”中详细介绍了他自己设计的“能使地无余利,人无余力,一岁三收”的种植制度。末附“田道人歌”一首。该书的特点在于结合实际,变通古法,以为今用。正如嵇文炜序所说:“妙在不泥古而用古法,有异于俗而与俗宜”。 南京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有两种抄本,名为《耕心农话》,因著者的书斋叫做“耕心堂”而名书。正文分为上下两集,编排次序与北京图书馆藏抄本相反,把“农政发明”列为上集,内容也增加了复井田法和江南水利两目。下集也名“耕心农话”,列有绪言、树艺法言(按: 即“种田新法”,但增加了一条)、棉花考、种法、蚕豆、绿豆、赤豆、脂麻、芋、菰、慈姑、荸荠、芰菱、芡实、藕、种莲子法、养花法、高粱、荞麦、蔗、蘑菰菌、葫芦、百合、附渥丹、山药、蚝田、田道人歌等26目。较北京图书馆藏抄本,增加了许多内容。该书未见单行印本,流传不广,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曾于1955年收载于王毓瑚编《区种十种》中。 《多稼集》Treatise on Farming又称《耕心农话》。清代农书。作者奚诚,字子明,别号田道人,江苏吴县人。书成于1832~1847年之间。共二卷,上卷是种田新法,是作者本着区田的精神,参考代田的方法,并结合当时农民的条件,综合成13条;下卷是农政发明,由“稽古论今”、“井田图说”、“足食须行区种法”、“区田种法”、“历种区田成效考”、“区种余说”等6目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