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行性感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传播力强,多在冬末春初流行。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当人群对变异株尚无免疫力时,常酿成世界性大流行。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经飞沫直接传染,病初数日传染性最强。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发生间接传染。人类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仅维持8—12个月,不超过2年。因此常反复患流感。症状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高烧、寒战、头痛、咽痛、全身酸痛无力,可有眼结膜充血。有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者,发病一二日后即出现咳嗽、气促、喘息、发绀等症状;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化验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约为4000/mm3,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婴幼儿患者常并发肺炎、中耳炎等。护理:患儿宜卧床休息,最好独居一室或与成人分床单独睡,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防继发细菌感染或传给别人。饮食要易消化、清洁、富于营养。在发病24小时内服用金刚烷胺可缩短热程,减轻症状。盐酸吗啉呱又称病毒灵也有一定疗效。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或灭活作用的中药有板蓝根、紫草、桉叶、贯众、鹅不食草、茵陈蒿、金银花、黄连,黄苓、连翘等,可酌情采用。预防:平时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预防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早隔离病人,护理者戴口罩。中草药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金银花等可用于预防。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以减少受传染的机会。 ☚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liuxingxingganmao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流感病毒是一种核糖核酸型病毒,有人的和动物的两种。人的流感病毒又分为甲、乙、丙 三大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隔一定时间抗原结构发生 一次较明显的变异,造成反复流行。流感病毒在人体外抵抗力很弱,在空气飞沫中只能生存1~2小时。本病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的患者。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疾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播的速度及广度与人口拥挤程度有关。人们对流感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一般可维持1~2年。但患了某一型流感的人,对另一型流感并无免疫力。流感冬春季发病较多,其他季节也可发生。局部流行2~3年发生 一次。主要由甲型引起。流感潜伏期由数小时至2天,最长者3天。流感患者起病急,症状变化多,主要以呼吸道上皮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为主。临床上可分为单纯型、原发性流感病毒型和肺炎性中毒型。其中单纯型最常见。有畏寒、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温多在37~40℃之间。3~4日体温渐退,症状随之减轻。目前尚无可靠的病原疗法,对患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一般用乙酰水杨酸、氨基比林等退热药。咳嗽可用止咳去痰药物。病人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体质。流行期间应暂停集会及集体活动,去公共场所应戴口罩。(2)病人应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经常通风换气。病室可用食醋每日薰蒸一次。(3)预防接种,可用当时流行的流感减毒活疫苗鼻腔喷雾,免疫力可维持6~10个月。对老人、婴幼儿、孕妇可用灭活疫苗接种。(4)药物预防可选用中草药预防。也可用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 ☚ 炭疽 病毒性肝炎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liuxingxing ganmao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末春初流行。本病传播力强,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当人群对变异的流感病毒尚无免疫力时,常酿成世界性大流行。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经飞沫直接传染,病初数日传染性最强。飞沫污染手、用具等也可发生间接传染。人类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仅维持8~12个月,不超过2年。因此常反复患流感。症状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1~2日。起病急,多高烧,可有寒战、头痛、咽痛、全身酸痛无力,或有眼结合膜充血。有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以肺炎为主者,发病一二日后即出现咳嗽、气促、喘息、发绀等症状。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化验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平均约为4 000/毫米3,中性粒细胞减少显著。婴幼儿患者常并发肺炎、中耳炎等。护理:患儿宜卧床休息,最好独居一室或与成人分床单独睡,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防继发细菌感染或传给别人。饮食要易消化,富于营养。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或灭活作用的中药有板蓝根、紫草、桉叶、贯众、鹅不食草、菌陈蒿、金银花、黄连、黄苓、连翘等,可酌情采用。预防:平时注重体格锻炼和营养,预防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早隔离病人,护理者戴口罩。中草药贯众、大青叶、板蓝根、紫草、金银花等可用作预防。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以减少受传染的机会。 ☚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系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简称“流感”。临床上可分为单纯型、肺炎型、中毒型。单纯型表现有发热、发冷、头痛、乏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及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2~3日后可逐渐恢复。肺炎型表现有持续性高热、气急、阵咳、咯血等症状,可持续3~4周,少数可因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型具有全身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伴有脑炎病变,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神志昏迷、谵妄、抽搐、脑膜刺激症状等。治疗:适当应用抗病毒中西药物;对症,注意休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进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易发生暴发流行。常急起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干咽痛等表现。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及隔离、消毒、疫苗预防、药物预防等防治措施。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毒易于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流行。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痛、呼吸道症状较轻。严重者并发肺炎。可对症治疗。预防可接种流感疫苗或用金刚烷胺。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湖南自1958年发生流感大流行后,1963年曾在安化县暴发,1970年在宁乡、石门等县的局部地区又大肆流行。此后,各县、市仍有发生。在防治工作中,1958年2月,省卫生防疫站聂约伯分离出流感病毒共7株,经鉴定为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为湖南首次分离流感病毒成功。随后,又有防疫工作者先后分离出湘防71—2株、湘防72—4株流感病毒,其中72—4株被作为我国1971年以来乙型流感流行的常用代表株。 ☚ 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藉飞沫传播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易于流行,起病急骤,病程短,有发热及周身酸痛等症状,而呼吸道症状却较轻微。流感发病率虽然很高,但病死率却较低。本病为部队战时多发病之一,由于罹患者多,影响部队战斗力。 ☚ 战时卫生流行病学侦察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局部表面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
血凝素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可和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而发生血细胞凝集现象,具有亚型和株的特异性。它诱生的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神经氨酸酶为另一种表面抗原。它可水解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基神经氨酸和移去细胞膜出芽点上的神经氨酸以促进病毒释放。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可获得宿主抗原。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均敏感。动物模型最好用雪貂,也可用小白鼠。分离病毒常用鸡胚培养。组织细胞培养常用人胚肾或猴肾组织。 甲和乙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抗原性变异,引起反复流行。按抗原变异的大小分为: ❶抗原漂移:是抗原的量变,其血凝素(H)与神经氨酸酶均可有小变异,新变异的毒株称为变种,甲型变异较快,2~3年可发生一次,乙型变异较慢; ❷抗原转变: 是抗原的质变,由此而产生新亚型,并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这种变异只见于甲型病毒。丙型流感病毒尚未见抗原变异。 为了适应流感病毒抗原变异,1971年国际流感工作会议对流感病毒命名法规定如下: 型别/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例如A/Hong Kong/1/68[H3N2]。其中H与N分别表示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其后的序号表示亚型。我国沿用的命名顺序为:型别(亚型)/分离地点,分离单位,年代-毒株号,例如甲3/京科68-1[H3N2]。 甲型流感病毒自1933年首次分离出甲0型以后,发生过四次亚型变异,即甲1、甲2、甲3与新甲1型(见表),在每个亚型中都发生过一些变种,表中仅列出了甲3型以后的主要变种,1976年美国新泽西州某兵营中发生一次由猪型 A/NewJersey/8/76[HSW1N1]引起的局限性流感暴发,当时曾怀疑是否会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但未发生。1977年我国、苏联和香港先后出现了新甲1型[H1N1]流感的流行。患者年龄多在20岁以下,病情较轻。1978年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新甲1型流感的暴发或小流行,同时仍有甲3型[H3N2] 流感的流行,即甲3型与新甲1型同时存在直到现在。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未分离出病毒,但证据较充分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似有以下规律: ❶抗原变异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亚型的变异幅度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3~4年为相对稳定,变异小; 继后约5~6年呈明显变异; 最后1年左右剧烈变异,随之出现新亚型。 ❷当亚型内新变种出现后,旧变种逐渐消失而发生新旧替代;因替代过程较慢,故新旧变种可以同时存在一段时间。当新亚型出现后,旧亚型一般常较快消失;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1977年新甲1型出现以来,甲3型尚未消失。 ❸抗原变异为不定向的,但只有优势株才能成为新的流行株。人群对优势株缺乏相应免疫力,毒株的传播性能强,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故变异过程可看作是: 变异→选择→播散→再变异的过程。 流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主要有3种抗体: ❶血凝素抗体: 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能中和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 ❷神经氨酸酶抗体: 也能中和病毒,但活力很弱。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从细胞表面释放,以免再感染其他细胞,从而减少病毒的繁殖。使病情减轻,或呈隐性感染,同时也减少对人群的传播; ❸核蛋白抗体: 是型特异的,甲、乙、丙三型各不相同,它在流感病毒感染后才升高,在灭活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都不升高。血清中的抗体主要是IgG。流感尚有呼吸道局部分泌型抗体,主要是IgA,有局部免疫作用。 人群对流感免疫力的强弱是流感能否流行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引起流感病毒变异的基本因素。一般用测定正常人群血清中抗体的阳性率和平均滴度来了解人群的免疫状态。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对同型与同变种的免疫力。流感各型病毒之间以及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但各变种之间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 甲型流感除散发外,易发生暴发、流行、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小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10~15年一次。流行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期短,但流行一波之后还可出现第二甚至第三波,首先在交通沿线人口密集的城市发生流行,以后传到边远的城市和农村。四季都可流行,但以冬春为多。男女发病率相似。一般5~20岁者发病为多。但由新亚型引起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无显著差别。工厂、学校、新兵营和集体单位发病率较高。接触人群较多的服务行业人员的发病率也较高。乙型流感一般呈散发,暴发或小流行而无大流行。丙型流感仅呈散发。 发病机理与病理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新增殖的病毒颗粒(又称病毒体)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出来,再侵入其他柱状上皮细胞。受感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全身有中毒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但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老年、小儿或体弱者可发生流感病毒肺炎或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单纯流感的病变主要在气管和上呼吸道的粘膜。初期有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但不累及基底膜层,第5日左右从基底膜开始再生,形成未分化的“过渡”性上皮细胞,2周后新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形成而恢复。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特征为肺脏呈暗红色,水肿而沉重。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粘膜充血。显微镜下可见气管、支气管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粘膜下层有灶性出血、水肿和轻度白细胞浸润。肺泡中含有纤维蛋白与水肿液,混有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肺部易分离出流感病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最短数小时,最长3日。 典型流感: 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有显著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咽干及咽痛。可有胸骨下烧灼感。部分病人有急性鼻炎现象,少数有鼻衄,也可有腹泻水样便。体检呈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结膜外眦充血,咽轻度充血。肺部可有干鸣。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热退,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乏力可持续1~2周。 轻型流感: 发热轻度或中度(39℃以下),全身疼痛等症状与呼吸道症状都较轻。病程2~3日。 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 主要发生于老年、小儿,有心、肺、肾等慢性疾患或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初期与典型流感相似,但于发病1~2日后,病情迅速加重,有高热、衰竭、烦躁、剧咳和血性痰,继之呼吸困难,发绀、双肺满布湿罗音,但无肺实变征。X线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阴影,近肺门处较多,周围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从痰中易分离出流感病毒。一般抗生素无效。病人高热持续,病情日益恶化,多于5~10日内因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 并发症有: ❶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旁窦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❷细菌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❸细菌性肺炎等。后者都发生于流感2~4日后,患者病情加重,高热、剧咳、脓痰、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湿罗音或实变征。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痰培养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等致病菌生长。 诊断 流感的散发病例不易诊断,但在流感流行期间,结合前述临床特点,排除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钩端螺旋体等病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流感。 实验室诊断: ❶病毒分离,可于起病3日内取咽含嗽液或咽拭子进行病毒分离,用鸡胚或组织细胞培养; ❷血清学诊断,取患者起病3日内和2~4周后的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后者有型特异性; ❸鼻甲粘膜印片细胞学检查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 治疗 单纯流感预后良好,流感病毒性肺炎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解热止痛和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等。 预防 可通过国际性协作经常掌握全世界流感流行动态与病毒变异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在英国伦敦和美国亚特兰大分别设有国际性流感协作研究中心。许多国家也先后成立了各国的流感研究中心。 隔离: 流感病人的及时隔离与治疗是减少本病传播的有效措施。隔离措施如家庭隔离、临时隔离室隔离及流行期间酌情暂停或减少大型集会与集体文娱活动等。 消毒: ❶预防性消毒: 对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或用乳酸薰蒸或漂白粉液喷洒; ❷随时及终末消毒: 对病人的食具,用具与口罩等可煮沸消毒;衣物可曝晒2小时;病房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喷洒。 疫苗预防: 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的发病率。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因此必须掌握流感病毒变异动态,选育流行新毒株及时制备疫苗,目前应用的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流感灭活疫苗,皮下注射,除婴幼儿外,副作用很小。近年研制成的流感亚单位疫苗,副作用更小。接种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孕妇、婴幼儿或有慢性心、肺、肝、肾或糖尿病的患者; 因这些人体弱,若患流感则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可每年接种一次。接种方法为基础免疫时作两次皮下注射,间隔6~8周(至少两周以上),成人每次1ml。一般在秋季进行,以后每年秋季再加强1次,1ml皮下注射。如换用新亚型疫苗,应重新作基础免疫。 流感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病毒出现新亚型,人群缺乏免疫力时,在尚未流行的人群或地区,除有禁忌者外,可全面接种。一般于流行季节前1~3月内进行。接种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可用鼻腔喷雾法,以喉头喷雾器接种两侧鼻腔,每侧0.25ml。接种后2~3天可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轻度发热。老年,孕妇,婴幼儿,患有心、肺、肝、肾或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或过敏体质或有发热疾患时禁忌接种。 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盐酸盐可抑制流感病毒进入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但对已进入上皮细胞的病毒则无作用。在甲型流感流行期间,口服0.1g每日2次,连服7~10日,可减少其发病率1/2~1/3。对乙型流感无效。其副作用有兴奋、眩晕与共济失调等。服用后应避免驾车或空中作业等。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老年动脉硬化症者应慎用。有癫痫史者、孕妇与哺乳妇禁用。 ☚ 鼻病毒感染 副流行性感冒 ☛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fl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