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洪洞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洪洞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

洪洞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

元代戏曲文物。明应王殿在山西洪洞县境东北霍山脚下,与广胜寺下寺毗邻,俗称水神庙。该庙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779),金末毁于战火,元至元二十年(1283)和泰定元年(1324)两次重建。庙内四壁绘画祈雨图、降雨图等。戏曲壁画在南壁东侧,泰定元年绘制,宽三点一一米,高四点一一米,连同顶部题记总高五点二四米。画上横额自右至左正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直书“尧都见爱”,下款直书“泰定元年四月日”。画面绘 一戏台,后部设绣花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与后台;帐额绘图两幅,右为苍松青龙,左为壮士挥剑,欲与青龙格杀。帐额左方一人掀帐外窥,露出头部,面容姣好,手指纤长,右耳有耳环孔。戏台用方砖铺砌,分站十人。前排五人为演员,左起第一人头戴垂脚幞头,身穿圆领蓝色宫装,胸前及两肩上绣金龙图案,足蹬薄底乌靴,右手持一宫扇置肩上,左手撩掖衣角,露出内衬红衫。从衣襟左衽,鞋尖瘦小及面部白净无须看,此为男装女角。第二人戴黑帽,穿黄色滚边蓝底红花大衣,束裤脚,着黄色圆口鞋,粗眉虬髯,张口露齿,涂白眼圈,眼眉及须髯皆粘贴,双手屈置胸前作表演状,当为净色。第三人戴展脚幞头,穿圆领宽袖红袍,下垂及地,着乌靴,仅露靴尖,双手执笏,拱于胸前,面目清秀,两耳有环孔,手指纤长,亦为男装女角,当是忠都秀所扮演的正末色。第四人戴吏帽,穿淡青滚边蓝底红花大袍,束带,腰间右侧斜插一黄色棒状物,着薄底乌靴,戴线悬髯口,拱胸叉手,似为副末。第五人亦戴吏帽,穿黄色圆领紧袖宫衣,两肩及胸腹绣有白鹤图案,衣长及地,袖长过手,左手执长柄刀,置肩上,右手掩于袖内,是为另一末角。后排亦五人,为乐队演员及杂役。第一人戴红色圆形宽边蒙古帽,着白色衲衣,身旁置一大鼓,右手掌鼓架,左手作击鼓状。第二人戴白色蒙古帽,着黄色衲衣,作吹笛状。第三人戴蒙古帽,着蓝色衲衣,腰系折裙,茶色薄底靴,浓眉络髯,为化妆打扮,持一木柄弦索乐器(一说为长腰鼓),横置腰下方,似为净色而又参与演奏。第四人内着紧袖红衫,衣襟左衽,外罩黄色帔子及地,右脚露红色靴尖,双手持拍板置胸前,左耳有耳环孔,手指亦纤长,当为女性乐人。第五人黑发,右鬓插一朵小白花,着黄色紧袖内衣,外披淡青色帔子,双手执宫扇置肩上,当为女侍。这幅壁画,展示了元代戏曲演出前为显示戏班阵容的“亮台”情景。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杂剧有正末、外末、净等角色,既保留了院本行当的某些特点,又有新的发展;乐器有鼓、笛、拍板,并出现弦制乐器;演员化妆有“素面”与“花面”,所用假髯亦有涂抹、粘贴、悬挂等方法,表现出满口、露口和三绺等不同形式;服饰色彩丰富,砌末多种多样,均在日常服装和器具的基础上予以夸张美化。对研究元杂剧的体制和演出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侯马元墓乐舞雕砖   垣曲元墓唱赚图 ☛
000083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