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稻1187水稻1975年,天津市军粮城稻作试验站刘瑞符用“73—113”水稻做母本,用台湾“台南3号”水稻做父本进行杂交,经4年5代选育,于1979年育成。该品种株型紧凑,株高105~115厘米,抗倒伏,耐干旱、耐盐碱,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强,米质上等,食味好。生育期160~170天,在天津郊县高肥水地区适宜作一季稻种植,亩产500公斤;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河南省等地适宜做麦茬稻种植。该品种自育成后在天津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达22万亩,成为天津市水稻种植主栽品种,并推广到河北省和山东省。同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到1990年累计种植面积165万亩。1991年农业部将其确定为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1993年国家确定为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到1995年底,在全国累计种植700万亩,为社会创经济效益8.47亿元,成为天津市有史以来种植面积最大、创经济效益最高的水稻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