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物不知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物不知数 物不知数Wubuzhishu在中国四、五世纪的《孙子算经》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物不知数”问题(卷下第26题),原题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用现代的记法,这相当于求解下面的一次同余式组 (参见 “孙子定理”): 也就是说,令X=70b1+21b2+15b3,那么X必然能适合同余式组(2)。选取适当的整数P,使0 x≡b1 (modm1) x≡b2 (modm2) (3) x≡b3 (modm3) (其中m1, m2, m3两两互素)就是要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3个数K1,K2, K3: ![]() 于是 (3) 的通解为 x ≡ b1K1m2m3 + b2K2m1m3 + b3K3m1m2(modm1m2m3) 同余式组(2)的解法中的70、21、15相当于分别取K1=2, K2=1, K2=1。把 (3) 的解法推广到几个同余式的一般情形就是著名的 “孙子定理” (参见流条)。 现在一般认为,“物不知数”问题的实际应用背景是从汉代就已开始的推算历法中的“上元积年”,其中所用到的计算十分复杂,而“物不知数”问题仅仅是对这种算法的一种极为简略的数学概括。1247年,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对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不仅给出了模数m1、m2……mn两两互素时解的一般形式, 对非两两互素时的情形也作了一般性的处理 (参见“孙子定理”)。 “物不知数”问题在后世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被收入许多数学书中, 其名称也花样繁多, 如 “鬼谷算”、“隔墙算”、“秦王暗点兵”、“韩信点兵”、“剪管术”等。人们知道对于求解 “物不知数” 问题, 关键在于求得70、21、15这三个数值, 为此还专门编制了诗歌。宋代周密 (1232—1298) 《志雅堂杂钞》卷下有 “鬼谷算”条(又称隔墙算),将其解法隐含在下面一首诗中: 三岁孩儿七十稀,五留廿二事尤奇。七度上元重相会,寒食清明便可知。 其中上元即元宵节,为正月十五, 隐15;寒食为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在冬至后105日,故寒食清明隐105。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中则收入了更为直接的诗歌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仿照“物不知数”问题的形式,在后世数学书中出现了许多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问题,例如南宋杨辉《续古摘奇算法》(1275)中有: “七数剩一,八数剩二,九数剩三,问本总数几何。”“二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九数余四,问原总数几何。”其解法均仿照 “物不知数”解法的构造。 晚于中国, 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曾大量出现,而且形式与“物不知数”问题十分相似。7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曾提出: “一数被6除余5,被5除余4,被4除余3,被3除余2,求此数,”约公元1000年前后, 阿拉伯学者阿尔 ·海坦 (Ibn al-Haithan)提出: “一数分别除以2, 3, 4, 5, 6,余数都是1,除以7,无余数,求这个数。”他给出的答案721并不是最小解。1202年, 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算书》中收入多个一次同余式组问题,其中有相当于下列同余式组的问题: ❶ x≡2 (mod3) ≡3 (mod5) ≡4 (mod7) ❷x≡1 (modn) n=2, 3, 4, 5, 6 ≡0 (mod7) ❸ x≡1 (modn) n=2, 3, ……, 10 ≡0 (mod 11) ❹x≡n (mod (n+1) n=1, 2, 3, 4, 5, ≡0 (mod7) 但均未给出一般解法。在西方,较早考虑一般解法的是德国数学家雷基奥蒙塔努斯(1436—1476)在1463年的一封信中写道: “一数除以17, 余15; 除以13, 余11;除以10,余3。知道最小数1 103已足够,因为答数有无限多个。如果加上三因数(用乘法)计算的数,就可得到第二个、第三个解。”这类问题也常以趣味问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在16世纪的一部英国算术教科书中载有“集市问题”:“一妇女赶集,蛋筐中的蛋,两个一数多一个, 三个一数多两个, 已知蛋数不超过六十个,问筐中有多少蛋。”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法国、俄国等国家的数学教科书或趣味问题集中。而对一次同余式的一般解法,则直到19世纪初才由德国数学家高斯完成 (参见“孙子定理”)。 ☚ 鸡兔同笼 三女归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