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泻心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泻心汤

清热剂之一。出自《活兽慈舟》。黄连30克、大黄45克、石膏200克、黄芩45克、赤芍药45克、竹茹15克、灯心草10克、车前子60克。煎汤去渣, 或为末, 开水冲调, 候温加芭蕉油适量灌服。马、牛400~500克。能清心火、解热毒, 主治心火舌疮等症。凡舌肿疼痛, 或板硬难卷, 或溃烂生疮者, 均可应用。方中黄连、黄芩泻火解毒, 为主药; 石膏、竹茹清热除烦, 大黄、赤芍药清热散瘀, 为辅佐药; 车前子、灯心草清热利水, 导热下行, 为使药。诸药相合, 发挥清热泻火、解毒散瘀的功用。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三味, 亦名泻心汤(《金匮要略》), 似为本方之源。
本方为治牛舌部诸病的方剂, 亦可用于马及其他动物。适用于心经热盛,火毒上冲于舌所致的木舌、舌黄、舌疮、舌烂等症。凡各种舌炎、火毒炽盛者, 均可酌情应用。《活兽慈舟》中治水牛“舌黄”的解火清毒药方(黄连、黄芩、石膏、牙硝、桔梗、玄参、柴胡、生芍药、甘草、生芪、连翘、栀子、犀角、薄荷、灯心)可视为本方加减而成。

泻心汤

❶《金匮要略》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煎,顿服。功能泻火解毒,化湿泄热。治热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三焦实热,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疮痈肿,及湿热黄疸,霍乱等症。
❷《症因脉治》卷二方。黄连、半夏、生姜、甘草。水煎服。治外感呃逆,胃热便利者。

泻心汤 《金匮要略》卷中

【组方药物】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制剂用法】 上药3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主要功效】 泻火解毒,化湿泄热。
【适应病证】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象数实者。
【临床验证】 1.急性肺炎:以本方治疗38例,配合西药治疗者总有效率为95.5%;单用抗生素组总有效率为94.5%。胸透炎症消失平均天数三黄组9.9天,抗生素组为15.3天。表明三黄组治疗急性肺部感染的疗效,并不逊于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的结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12)。2. 出血性疾患:(1)上消化道出血:治疗60例。结果:痊愈50例,好转9例,无效1例(《广西中医药》1985,3:18)。(2)急性肺出血:以本方治疗105例,其中肺结核60例,支气管扩张34例,肺癌6例,心血管病5例。结果显效53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为92.39%(《浙江中医杂志》1987,3:105)。3. 慢性骨髓炎:治疗44例。以三黄液灌注于术后残存骨髓腔内作闭式引流。与西药组比较,其优、良、可、差四组例数,分别为33/4、8/27、2/5、1/8;总有效率为98%:82%,平均治愈天数为15.3天:28.5天。随访病例复发率为4.6%:15.3%,说明本品疗效较佳,且复发率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7:425)。4.慢性盆腔炎:以本方加味,煎液保留灌肠,治疗128例。结果:痊愈95例,显效19例,进步9例,总有效率为96.1%(《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2:31)。5.宫颈糜烂:治疗100例。以本方散剂局部外用。结果61例痊愈,38例好转,1例无效(《中原医刊》1985,3:26)。6. 阴道炎:以本方粉剂,治疗380例。其中霉菌性阴道炎345例,痊愈276例,好转69例;滴虫性阴道炎35例,全部治愈(《新中医》1985,4:23)。7.直肠炎及肛部疾患:以本方治疗直肠炎44例,治愈42例,总有效率为95.4%;肛窦炎17例,治愈15例;肛裂15例,治愈10例;另1例慢性肠炎治愈。总计治愈68例,总有效率88.3%,且未见复发(《江苏中医杂志》1983,3:29)。8.痤疮:以本方加知、柏各10克,囊肿者再加夏枯草、皂刺、丹皮。治疗50例。结果:治愈3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陕西中医》1989,6:255)。9.其他:以三黄注射液封闭基乳孔,治愈面瘫5例。此外还有治疗高血压Ⅲ期并发鼻衄、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眼球前庭炎症、实火暴盲、高热狂躁、高热惊厥、麻疹肺炎等,均有治验报道。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名方。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实验研究】 1.抗菌:本方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宋氏及弗氏痢疾杆菌、伤寒及乙型副伤寒杆菌抗菌作用较强,对乙型链球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也有明显抗菌作用。与庆大、卡那霉素联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作用明显增强(《医方新解》1980:95及《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12)。2.抗炎解热:本方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具解热作用。3.止血: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保护并增加血小板,促进血凝。4.降血脂及降血压:本方能降低正常家兔血脂,使喂食高胆固醇家兔的血清胆固醇/总磷脂的比值降至正常值。黄连与黄芩配伍可使血清胆固醇下降;黄芩配大黄,总脂质和中性脂肪均下降;黄连配大黄,能使中性脂肪减少,三药等量配伍,降脂作用最强,但单味药均无降脂作用(《医方新解》1980:95)。本方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升高,并有明显降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1,5:34)。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今改变制剂,则有“三黄丸”、“三黄片”、“三黄散”、“三黄液”、“三黄注射液”多种。

泻心汤xiè xīn tāng

方剂名。
❶《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黄。
【方源】《金匮玉函》。
【组成、用法】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
【功用主治】吐血衄血,心气不足者。
❷《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黄连。
【方源】《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功用主治】心经实热。

泻心汤xièxīntāng

又名三黄汤。《金匮要略》方。大黄二两, 黄连、黄芩各一两。水煎服。功能泻火解毒。治热盛迫血而致的吐血、衄血, 或三焦实热, 高热烦躁, 面红目赤, 口疮痛肿及湿热黄疸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黄丸, 即本方作蜜丸, 治症亦同。实验研究: 三黄丸对弗氏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还有某种程度的降压、抑制神经兴奋和降低血中总脂质、中性脂质和胆固醇的作用。

泻心汤

泻心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相传伊尹的三黄汤、仓公的火齐汤即是本方。《妇人大全良方》载此方易名“泻心三黄汤”,《医方集解》又易名三黄泻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黄丸、《普济本事方》的三黄散、《丹溪心法》的三补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的清热三黄丸均是本方改变剂型而成,适应范围也有所扩充。方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组成。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功能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口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发为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妇人伤寒六、七日,内有燥屎,大便秘结,谵语目赤;三焦积热,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外科痈肿等见有心胸烦热,属热毒炽盛者。
本方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或三焦实热,以及湿热内蕴所产生的诸证,故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之法。方中黄芩、黄连、大黄均具泻火解毒之功,既能泻心火,亦能泻一切实火。尤怡说:“血为热迫,妄行不止,大黄、黄连、黄芩泻其心之火,而血自宁。”泻心汤虽非直接止血之剂,但清热降火却能起间接的止血作用,所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能止血。吴谦说:“三黄汤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所以,本方虽以“泻心”名方,但并非专泻心火,而对一切实火均可以用此方泻之。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有资料表明,本方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明显而广泛,并能解热、抗炎及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利胆作用也较明显,并有抗肝损伤作用。此外,尚有泻下、止血、去脂、降压等多种效能。本方为治一切实热证的要方。临床以面红目赤,心胸烦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用治湿热交阻病证时,以热重于湿或湿热化火者为宜;若火热不盛,大便如常者,可用熟大黄;用治痈疮疔毒等症,除内服外,亦可研末外敷。现临床上亦常用于胃肠炎症,急性感染伴出血倾向,以及肝胆疾病黄疸明显者,如钩端螺旋体病、化脓性胆管炎。用于治疗非急性感染性疾病而见有出血量多色鲜者,如鼻出血、肺结核大咯血。本方改作丸剂,也可用于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等而有上述见证者。
泻心汤(《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黄连(去须)一两。上为末,每服五分,临睡时取温水化下。功能泻心清火。主治小儿心经热证。
二黄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十八) 黄芩、黄连、甘草各等分。水煎,食后服。功能泻上焦实火。主治上焦火旺,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 清心莲子饮   大黄黄连泻心汤 ☛
000039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