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燥剂
润燥剂,是用苦辛温润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具有轻宣燥邪或滋润内燥等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在“十剂”中属于“湿可去枯”的范围。这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原则制定的。
燥证有内燥、外燥之分。在治法上,外燥宜轻宜,内燥宜滋润,所以本类方剂又有轻宣燥邪和滋润内燥两类。
轻宣外燥:本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的病证。凉燥多由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所致。常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口燥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故治疗本类证候的方剂,多具有苦辛宣泄,甘温濡润之性。温燥则由初秋燥热,或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感受温热燥邪所致,常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一派燥热伤津之证。治应轻宣凉润,所以本类方剂多由辛凉甘苦之品组成。
滋润内燥:本剂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内脏阴液亏耗的内燥证。内燥证从发病部位而论,又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别。上燥者多责之于肺,常见干咳咽燥,咯血少痰,或咳嗽气喘,治疗本类证候的方剂,多具清燥润肺之功;中燥者多责之于胃,常见肌热易饥,咽燥口渴,或噎膈反胃,治疗本类证候的方剂,多具生津益胃之功;下燥者多责之于肾,常见消渴咽干,面赤烦躁,或津枯便秘。治疗本类证候的方剂,多具养阴滋肾,或润肠通便之功。总之,滋润内燥剂多由甘寒滋润之品组成,具有滋养润燥之用。
润燥剂有重在轻宣的,有偏于滋润的,有偏凉的,又有偏温的,因此使用本类方剂,应既要辨明内伤外感,又应分清温凉,若病属外感,专于滋润,必敛外邪;若属内伤,反用轻宣,必增其燥。此外,润燥剂性偏阴柔滋腻,因此脾虚气弱,或内有湿邪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