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漩涡纹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器,1958年甘肃省兰州市出土。高十六点四厘米,口径二十四厘米。直口,折沿,圆唇,弧腹,腹部安双耳,花口喇叭状圈足,泥质红陶。腹外壁用黑彩绘水波纹,圈足上绘黑宽带纹。内壁以底部为中心绘四方连续漩涡纹,该豆制作工整、精细,纹饰绘划技法娴熟,布局合理,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豆的典型代表作。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又名“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达于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和四川北部。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碳-14测定并经校正的年代,约为前3300~前2060年间。马家窑文化制陶业发达,以彩陶最具特色,纹饰有漩涡、水波、圆圈、菱形、棋盘格纹及鸟、鱼、蛙等动物纹饰。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为齐家文化。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