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法兰克福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研究所为活动中心而得名。创始人是霍克海默。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阿罗尔诺、哈贝马斯、弗洛姆、施密特等。法兰克福学派自称其理论为“社会批判理论”,主张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人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即欲望冲动的满足,应该用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主要不是制度的变革,而是心理的变革,意识的变革;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发扬人性的爱欲,改变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相互奴役的心理结构,实现人和人性的解放。他们否定辩证法,认为在没有主体存在的自然界中不存在辩证法,真正的辩证法排斥任何同一性,绝对的否定是辩证法的核心,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批判的理论就是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否定一切既定性和现实性。他们从人本主义出发,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提出,批判理论不是一种纯粹反思的哲学,而是一种关于“危机”的理论,始终面对现实与“实践”发生联系,具有解释危机、付诸行动的能力。他们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由于酷爱“自由”、“人性的解放”,本能地具有心理压抑的批判精神,是社会变革的新主体。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工人阶级已同资本主义社会融为一体,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法兰克福学派曾对西欧、美国的新左翼思潮和组织产生了较大影响。

☚ 唯物辩证法   软科学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falankefu xuepai

以倡导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于世的一种现代社会哲学流派。它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为基地,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鼎盛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霍克海默尔、H·马尔库塞、T·阿多尔诺、E·弗罗姆和J·哈贝马斯。
该学派试图建立一种“泛社会学”,以社会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整个体系为研究对象。它批评传统社会学的研究模式割裂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认为“主体一客体”模式应当被一个更广泛的模式来取代:在这个模式中,主体和客体辩证地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逐渐消失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此出发,它反对任何建立“纯知识”的企图。因为,认识主体总会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知识必定与利益发生联系。“价值中立”的“纯知识”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想象。
该学派强烈反对传统社会学赋予社会的“合理化”特征,认为正是这种虚幻的“合理化”统一体导致了我们时代的全部灾难。他们几乎对一切现存的制度都采取批判态度,宣称如果把资产阶级社会看作一个机体,那就得承认这是一个病态的机体。在现代社会,由于国家政权的粗暴干预、金钱权力的强力渗透以及科学技术的全面统治,公众生活领域越来越狭窄,人们变成一种只会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社会也成为“单面的社会”。

☚ 结构功能学派   冲突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派别。因主要成员就职于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1930年,霍克海默就任所长,指出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对社会进行哲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体化批判,又称“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还有马尔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等。1932年出版《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根本思想是把宏观社会结构理论和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和批判,又称“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1.“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形成(30年代),2.“批判理论”的演变及其发展到“否定辩证法”(至60年代)3.解体时期(60年代末)。它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战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有许多合理因素,在西方马克思中有很大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

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当前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它产生于30年代的德国,因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它自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者”,并以解释和批判马克思自居。创始人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霍克海默尔。代表人物还有该所的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持续长达半个世纪,其影响遍及德、意、美、英、法等国。该学派在理论上同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特殊色彩在于它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糅合在一起,用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的学说过分强调人类理性动物的一面,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即本能的欲望冲动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只有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加以“补充”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体”。该学派以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它的观点和方法。他们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不再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也不起决定作用了; 又因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改变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由此,该学派得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已不适用的结论。法兰克福学派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形成(30年代); (2)“批判理论”的演变及其发展到“否定的辩证法” (直至60年代末); (3) 从60年代末起,进入解体阶段。

☚ 法兰克福汇报   河套文化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被认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一个派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社会研究所而得名。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社会研究所所长,把研究社会哲学定为该所宗旨,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网罗了一批青年人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1933年法西斯上台以后,该所主要成员陆续迁往美国。1950年研究所在法兰克福重建,1953年由阿道尔诺继任所长,在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发展成员,开展学术活动,造成一定影响。60年代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同西方学生运动发生联系,此时既是该学派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它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开始。70年代以来,随着新左派运动的失败,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也已分化,施密特继续维持其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被称为“传家宝”,哈贝马斯则通过把批判理论同语言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融合在一起来寻找新的出路。当前除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仍有比较大的影响外,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理论家们已难形成气候。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该学派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把哲学理论研究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它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做了考察,探讨了西方工业国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在该学派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内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人们沉醉于物质消费中而失去了革命的批判精神,变成只有物欲要求的“单面的人”。工人阶级已被融合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社会成为没有对立面的“单面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社会上各种异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一切既定的、现实的东西都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他们反对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而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这方面他们吸收了黑格尔、海德格尔、韦伯、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哲学观点,竭力把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压抑的同时,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纳入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以“本能革命”、“心理革命”代替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以乌托邦式的“性欲解放”代替社会主义理想。他们还把马克思的前后期思想割裂开来,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需要“补充”和“修正”。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以及“交往合理性理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首要生产力,国家的干预作用也大大增强,在经济上可以进行计划调节,在政治上又实行议会民主,因此人所受到的压抑和统治只是精神上的。工人阶级不必推翻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只需争取思想、文化上的解放,实行心理、意识形态上的革命,使人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互相理解、和谐一致,就可以解除社会的危机。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是由于它深受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加上脱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斗争,因此并没有找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也没有掌握发达国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钥匙。

☚ 适应   霍克海默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见“传播学批判学派”条。

☚ 知识性信息   单向传播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活动中心而得名。创始人是霍克海默,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尔库塞、阿多尔诺、哈贝马斯、弗洛姆、施密特等。法兰克福学派主张把社会哲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自称其理论为“社会批判理论”,主张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主要观点有:(一)人本主义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人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即欲望冲动的满足,应该用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为此有人称其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还认为,一切社会弊端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和社会制度,而在于人的心理结构。因而,社会革命主要不是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心理的变革、意识的革命、人性的解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发扬人性中的爱欲,改变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奴役的心理结构,实现人和人性的解放。(二)否定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没有主体存在的自然界中不存在辩证法;并且,真正的辩证法排斥任何同一性,绝对的否定是辩证法的核心,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批判的理论就是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否定一切既定性和现实性。他们从人本主义、否定的辩证法出发,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各方面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三)强调“实践性”。提出,批判理论不是一种纯粹反思的哲学,而是一种关于“危机”的理论,是在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中由消除危机的兴趣而引出的批判的认识;这种理论必须始终面对现实,与“实践”发生联系,具有解释危机、付诸行动的能力。他们还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由于酷爱“自由”、“人性的解放”,本能地具有反心理压制的批判精神,是社会变革的新主体。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划分阶级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工人阶级已同资本主义社会融为一体,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法兰克福学派曾对西欧、美国的新左翼思潮和组织产生了较大影响。60年代后它已开始衰退,但它对西方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仍使它在西方社会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

☚ 法则   单向思维 ☛
000035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