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型xuèxíng

血液的类型。

血型xuè xíng

血液的类型,分成O、 A、 B和AB四种。1939年Teh-Ching Leo, Cousland's English-Chinese Medical Lexicon:“blood casts,血型,血圆柱。”1948年11月《医药学》复刊版第二卷第七期:“在输血方面,血型如不确定,为害亦大。”◇血族、血属、血分属、血液型。

血型

能反映人类血液个体特征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的传统概念是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遗传学差异,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清抗体组成的一种体系。现认为,血型还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蛋白及体内多种酶系统的遗传学差异。研究最早的是人类红细胞血型抗原。1901年发现和确定了第一个红细胞血型系统,即ABO血型系统。1907年又发现了MN血型系统,1927年发现了P血型、1940年发现和确定了Rh血型,迄今明确的至少有21个红细胞血型系统,约100多个红细胞抗原。此外,还发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系统及系列多形系统,如血清型、红细胞酶型、异常血红蛋白等。随着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新血型大量涌现,利用血型作个人识别、亲子鉴定上的可靠性日益增加,血型测定已成为法医学鉴定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血型blood groups

根据血细胞膜上抗原的不同而划分的血液类型。但广义的血型除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外,还包括血清、乳汁中的蛋白成分、酶或抗体的类型。因此确定广义的血型有以下几种方法: ❶用抗体去区分血液中存在的抗原,依此分成一定的血型,其中以红细胞膜上抗原-抗体反应划分血型最为常见;
❷对于血清、乳汁等液态样品则通过凝胶电泳,按其含有的蛋白成分划分血型;
❸按照血清中含有的各种酶(同工酶)或制作血清蛋白的抗体进行分类。
血型抗原 引起抗体产生或者与已有的抗体能起反应的一类物质。它是染色体上特定基因的产物,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组织细胞上,有的可以溶解于组织液及分泌液中。很多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其中的糖是由少数糖基组成的寡糖链。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其寡糖链上糖基的组成、联结方式及排列顺序。
血型抗体 能与血型抗原起特异反应的物质的总称。与所有的抗体一样其化学本质主要是γ-球蛋白。抗体的种类可按抗原的来源以及与抗原发生的血清学反应分类。


凝集素是和红细胞或细菌起反应时能将其凝集(凝集反应)的一种抗体; 溶血素是当其和动物新鲜血清中的补体一道与红细胞反应时,可将红细胞溶解(溶血反应)的抗体; 沉淀素是指能和溶解的抗原反应(沉淀反应)产生沉淀的抗体;补体结合素是能产生比凝集反应和溶血反应更为复杂的补体结合反应的抗体。上述几种反应可用于检查血型。
红细胞血型 最先发现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系统,确定了同种不同个体间存在血液的差异。人类血型研究比较深入,单是红细胞血型就有15系统之多,即ABO、MNSs、P、Rh、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Yt、I、Xg、Dembrock、Cot-ton。其中ABO、Rh和Kell称为三大血型系统,它们的抗原一抗体反应强烈,在输血过程中要特别予以重视。家畜的红细胞血型研究也有进展,不但有特殊的同种抗原,而且某些抗原有类似人类的抗原特性。类B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兔、猪、牛和羊的红细胞上有类A抗原,兔、牛、羊和大袋鼠的红细胞上有M抗原。以上这些和其他血型物质一起作为动物血型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各国研究者所用的方法、试剂和命名符号不统一,所以分类繁多。已知的动物血型系统数见表。

动物红细胞血型系统数

种 别血型系统数多于2个等位
基因的系统
一个位点等位基
因的最大数目







12
8
7
15
8
1
4
12
9
4
4
8
1
1
1
10
500+(B)
60 (B)
9 (D)
16 (E)
3 (A)
3 (Hg)
3 (A)
35 (B)

白细胞血型 人类白细胞含有四组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血型物质,即HLA-A、HLA-B、HLA-C和HLA-D。前三种抗原存在于多种白细胞上,但HLA-D仅存在于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上。此外,白细胞含有自身特有的抗原,如嗜中性粒细胞含有NA1、NA2与NB1抗原。这些都是白细胞血型划分的依据。
血小板血型 人类血小板上的血型物质可分为三类: ❶与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如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❷与白细胞及其他组织相同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但血小板不含有HLA-D;
❸血小板自身特有的抗原。
虽然体内血型物质很多形成不同的血型系统,但以红细胞血型研究最为透彻,所以当言及血型时若无特殊说明即指的是红细胞血型。
血型的应用 血型由遗传基因决定,并且和生产性状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常用血型作为选育良种的参考指征。血型遗传符合遗传规律,可用来进行亲子关系的鉴定和血统登记,防止血统混乱,保证育种的可靠性; 利用血型可研究家养动物与野生原种之间类缘关系及野生动物的进化和驯化历程。掌握不同血型的相互关系,可以避免异型输血时发生输血反应。动物的组织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由于受体的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产生对移植组织和器官的免疫抗体所引起。所以要防止排斥反应,除了一般的血型即红细胞血型要相合外,白细胞的血型也要相合。

血型blood group

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对血液所做的分类。由遗传基因决定。血型抗原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组织细胞上,或溶于血清、唾液等体液和分泌液中,化学本质为寡糖链糖蛋白及糖脂,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寡糖链的组成和联结顺序。虽然已发现有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但通常所说血型仅指红细胞血型。现已确定,人有15个血型系统;动物也有不同的血型和血型系统。掌握不同血型的相互关系,可避免输血时因血型不合发生红细胞凝集、发热等输血反应,以及组织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由于血型有稳定的遗传性,并与动物生产性能有一定相关,在畜牧上常用于亲子鉴定、种群亲缘分析、血统登记和选育良种等。

血型

血型xuexing

根据红细胞表面的特异抗原物质(凝集原)而对血液的分型,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目前所发现的血型抗原都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类,多达上百种,实际上远不止于此。血型抗体 (凝集素)主要为IgM与IgA。相应的抗原抗体相遇,会发生凝集反应。血型系统中ABO、MN、P、Lewis等系统有天然抗体。临床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为ABO系统,其次为Rh系统。ABO系统是根据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A与B抗原所决定。血清中存在抗A或抗B抗体。ABO血型还有亚型存在。如A凝集原可分为A1、A2等,因此也有A1B、A2B等。据调查,我国A与AB血型主要为A1与A1B型。血型抗原终生不变,但其抗原性受年龄影响。初生时抗原性为成人的1/5,20岁达高峰,老年时转弱,因此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血型可因抗原性弱而发生ABO血型鉴定错误。血型物质还可以存在于其它体液中,以唾液含量最为丰富,唾液中的血型鉴定亦可做为临床参考。我国人口血型分布为A、B、O型各约占30%,AB型约占10%。Rh血型是因发现用恒河猴 (Rhesus monkey) 红细胞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也可与人红细胞发生凝集。说明人红细胞与恒河猴红细胞具有相同抗原,故取Rhesus字首命名为Rh抗原。现在已知存在着Rh血型系统,其中含有6种抗原,即C、c、D、d、E、e。凡红细胞含D抗原者为Rh阳性,否则为阴性。Rh血型与ABO血型无关,但与种族有关。白种人Rh阳性者占85%,我国汉族占99%以上,各少数民族互有差异。Rh血型无天然抗体,其抗体多由输血(Rh阴性者被输入Rh阳性血液)或妊娠(Rh阴性母亲孕育着Rh阳性胎儿)免疫生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旦形成抗体,如再输入Rh阳性血液,可发生严重输血反应。再孕育Rh阳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不仅红细胞有多种血型系统,白细胞与血小板也有多种血型抗原。目前发现最重要的是白细胞所特有的组织相容A抗原系统(HLA)。HLA是一个很复杂的含有多型抗原的系统,分布极广,在皮肤、肾、脾、心、肺等处均有。故在器官移植时应做HLA配型,以减少组织排异,增加器官移植存活率。HLA也有种族特异。

ABO血型系统抗原、抗体分布

☚ 血液凝固   交叉配血 ☛
血型

血型xuexing

人类血液的类型,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凝集原的不同来划分的。现已发现有十几个血型系统。如ABO、Rh、MN等血型系统,其中ABO、Rh血型系统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表面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别称为A和B凝集原。与此相对应,血清中就有两种不同的凝集素,分别称为抗A和抗B凝集素。它们是这样分配的:红细胞只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其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只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其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凡红细胞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其血清中既没有抗A也没有抗B凝集素;凡红细胞中A和B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其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两种凝集素。因此,ABO血型系统可分A、B、AB、O四种血型。其中A凝集原不能与A凝集素相遇,B凝集原不能与B凝集素相遇,否则血液相互会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粘聚在一起)。将受检者的血液经适当稀释分别滴入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中,根据出现凝集现象的情况即可鉴定受检者的血型(见图)。若红细胞不被A型血清和B型血清凝集,则此人的血型为O型;若红细胞不被A型血清凝集,被B型血清凝集,则此人的血型为A型;若红细胞被A型血清凝集,不被B型血清凝集,则此人的血型为B型; 若红细胞既被A型血清凝集,又被B型血清凝集,则此人的血型为AB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消化道肿瘤、新生儿或青年期免疫功能低下等,血型还会起变化,说明血型并不是终生不变的。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红细胞抗原(凝集原)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
AA抗B
BB抗A
ABA及B
O抗A及抗B


ABO血型的检验法

☚ 血小板   Rh血型系统 ☛

血型blood group

根据人类红细胞所含凝集原的不同,而将血液分成的若干型,叫血型。不同血型人的红细胞与另一人的血清相混合时,则红细胞粘聚在一起,发生凝集反应,致红细胞膜受损害发生溶血。人类的血型有很多型,其中最多的为ABO系血型,其次为Rh系血型。血型在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诊断某些先天性溶血性疾病亦有意义。

血型

血型Xuexing

是由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决定的。根据红细胞膜上血型抗原的不同,人类血型有20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血型是由基因控制的, 可以遗传。
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又称凝集原),分别为A抗原和B抗原。与此相应,人类血清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抗体(又称凝集素),分别称抗A和抗B。根据红细胞上的抗原和血清中抗体的不同, 可将ABO血型分为A、B、O、AB四种类型。

表1 ABO血型系统

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
AA抗B
BB抗A
ABA和B/
O/抗A和抗B

当凝集原与其相应的凝集素结合后,红细胞将粘聚在一起,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它属于抗原——抗体反应(如A型的红细胞与B型血清混合,将引起凝集反应)。根据此原理可以进行血型鉴定,即受检人的红细胞分别加入到标准A型血清(含抗B)和标准B血清(含抗A)中,用肉眼或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表2 血型鉴定

受检血型标准A型血清标准B型血清
A无凝集有凝集
B有凝集无凝集
AB有凝集有凝集
O无凝集无凝集

由于人类血型极为复杂,而且红细胞凝集后,将不能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输血前,不论输同型血,还是异型血,都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方法是: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分别混合,如果两者均无凝集现象,则配血合适,方可输血。
☚ 血红蛋白   血凝和止血 ☛

血型

指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指红细胞的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分型,血液中只有A抗原者称A型,B抗原者称B型,AB抗原者称AB型,AB抗原均无者称O型。人类血型终身不变并可遗传。输血前须先做血型鉴定,再做交叉试验,无凝集现象方可使用。人类红细胞除A、B、O血型系统外,还有Rh等14个血型系统和一个高频组,一个低频组。


血型

见“医药卫生”中的“血型”。

血型

人类血液的个体特征之一。由于红细胞上所含的特殊抗原(凝集原)不同,通常将血液分为O、A、B和AB4种主要类型。红细胞上只有A抗原者称A型,只有B抗原者为B型,A、B抗原均有者为AB型,A、B抗原均无者为O型。此外还有一些亚型(如A1、A2型)。人的血型终身不变,而且能遗传。血型不合的血液相混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输血前必须对给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先作血型测定,并在体外证明两者相混(交叉试验)不发生凝集时方可使用。如果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受血者就会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人类血液除上述ABO血型系统外,还有M、N、P、Rh等10余个血型系统。

血型

血型

血型就是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虽然在白细胞与血小板也发现有血型,但通常血型仅指红细胞抗原的类型。根据红细胞血型抗原的不同,已经确定了15个独立的血型系统,即ABO、MNSs、P、Rh、Lutheran、Kell、Lewis、Duffy、Kidd、Diego、Yt、I、Xg、Dombro-ck、Cotton系统,以及一些亚型,并分为高、低频率两个组。亚型是指那些属于同一血型抗原,但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一定差异的抗原。高频率组是指此组血型抗原大多数人有,低频率组则是指此组血型抗原只少数人有。
血型抗原 血型抗原是染色体上特定基因的产物。一组基因控制一种抗原的产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因若为等位基因、或在染色体上位置非常接近以致同时被遗传的基因,这些抗原就属于同一血型系统。血型抗原存在于各种血细胞表面以及大多数人的组织细胞上,有些血型抗原(如ABO系统)还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清、唾液、胃液、卵巢囊肿液、精液、羊水、乳汁、尿、汗及泪液等体液中,其中血型物质最丰富和最易取得的是唾液。
已经发现不少血型系统的抗原是镶嵌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它们所含的糖都是由少数糖基组成的寡糖链,血型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其寡糖链的组成与联结方式、顺序。一些血型系统有共同性的前驱物质。在前驱物质寡糖链的不同位置上联接不同的糖基,即构成不同特异性的血型抗原物质。决定血型抗原特异性的基因的作用,就是决定细胞内合成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转糖基酶,从而决定所形成的抗原。如图所示,ABH、Lewis、Ii系统的糖脂类血型抗原有共同的前驱物质; P系统也可能与此有关。即使是糖蛋白类的血型抗原物质,如ABH、MNSs的糖蛋白抗原,其糖链结构也有某些共同之处。这种前驱物质在末端半乳糖基上接一个岩藻糖即成为H抗原,即O型物质,A与B抗原又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若不能形成H,则A与B抗原均不能形成,血清中可出现抗-H抗体,这种情况极少,因首先发现于孟买,故称为孟买型 (其基因型写作hh)。同一种血型物质又可有变构,如同-O型红细胞的H抗原,就可有两种直链的H1和H2与两种分枝链的H3与H4。A抗原也相应地有Aa、Ab、Ac及Ad四种,但B抗原只发现直链的B1、B2。A2亚型红细胞的A抗原较A1型少,但有较多的H抗原。现在认为这是由于A2酶系在向H3、H4等分枝链结构转移糖基不易,以至在A2红细胞上有Aa与Ab,但只有“不完全”的Aa而缺乏Ad。Ii血型抗原也相当于ABH抗原的前驱物,i与I抗原糖链末端的半乳糖基第二个碳原子上接一个岩藻糖,即成为H2与H3并失去i与I的活性;但若在其第三个碳原子上接唾液酸,仍能保留i与I的活性但较弱,然而已不能再接岩藻糖。在人体内是否即由唾液酸化来调控红细胞I型的活性,尚待解决。在胎儿期,可能由于缺乏形成分枝结构的酶系,因而不能形成H3和H4,也就不能有A2型; 同样只能有i型抗原而不能有I型。关于Rh系统抗原的性质还不清楚,可能为脂蛋白。各种血型抗原虽都在红细胞膜上测得,但有些抗原本来是在体液中被红细胞再摄取的,如Lewis系统等。


ABH,Lewis及Ii系统特异抗原决定簇示意图


目前尚未发现血型抗原特异性与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何重要关系,前者可能是作为红细胞(或各组织细胞)的标志,以利于吞噬细胞与免疫细胞区别“自身”与异物。由于某种遗传缺陷或其他原因,使某些原来被掩盖的抗原物质暴露出来,或使某血型抗原物质分子结构发生微小改变,常可因而产生自身免疫性溶血。
胎儿红细胞各种血型抗原的出现和发展各不同。37天的胎儿可测得A抗原。但用抗A1不能区分胎儿红细胞上的A1和A2,甚至在出生时区分A1和A2也是困难的。6~7周的胎儿即发现了C、D、E、c、e等Rh抗原。9周胎儿可发现M和N抗原,而S抗原在12~17周才发现。
动物也有其特殊的同种抗原,而且也有类似人类血型抗原特异性的抗原。类B抗原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界,在兔、猪、牛、羊的红细胞上都有类A物质,在兔、牛、羊、大袋鼠的红细胞上都有M抗原。不同种系的蜗牛卵有抗A效应,在几种真菌和鱼类已经发现有抗B。
血型抗体 血型抗体主要是IgG与IgM球蛋白,但也有些抗A、抗B及Rh抗体是IgA球蛋白。血型抗体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免疫后产生的。天然存在的抗体大多数系IgM球蛋白,为完全抗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因此不引起新生儿溶血病。这种抗体主要存在于ABO、MN、P及Lewis等血型系统中。免疫抗体最初出现时也是IgM型完全抗体,在免疫后期变为IgG型不完全抗体,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并与输血反应有密切关系。目前认为完全抗体与不完全抗体均为二价抗体,即每个抗体分子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较长(950A),在正常状态下,在生理盐水中易于在两个红细胞间搭桥,使之发生凝集。 不完全抗体较短(250),在生理盐水中不能使其另一端达到邻近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位点,因此不能把邻近的两个红细胞互相连结起来,在生理盐水中不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但如果用蛋白水解酶破坏细胞膜上的唾液酸,使红细胞表面静电负荷减少,于是红细胞之间互相排斥的力量减小而互相靠拢。胶体介质 (如牛白蛋白、AB型血清、受检者血浆、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烷酮、阿拉伯胶、白明胶等)能提高介电常数,亦能使红细胞互相靠拢。在以上两种情况下,不完全抗体就有可能以其两端与相邻两个红细胞上的抗原位点结合形成凝集。此即血型鉴定中木瓜酶(菠萝酶)法和胶体介质法的原理。
多种植物里存在植物凝集素,能凝集人的红细胞,并具有血型特异性。如Dolichos biflorus、Vicia cracea、Vicia villosa、Lathylus sylvestris、白扁豆等有抗A凝集素,其中Dolichos biflorus对A1及A1B红细胞的亲和力比对A2及A2B红细胞强500倍左右。垂丝卫矛叶有抗B凝集素。从豆科植物可以获得抗H和抗A1等凝集素。Ulex europaeus有抗H特异性,Vicia gra-minea有抗N特异性。各种植物凝集素均属球蛋白。

表1 ABO血型系统

表现型基因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
AAA,AOA抗B
BBB,BOB抗A
ABABA.B.
OOO抗A.抗B

各种血型系统的结构
ABH系统 ABH系统又称为ABO系统,其主要类型见表1。O型红细胞具有H抗原,但不与抗A或抗B发生凝集反应,所以认为“无”抗原而称为O型。
A型借助抗A1又可分为两个亚型A1及A2,同样AB型亦可分为A1B和A2B。约20%有A抗原的人系亚型A2。A2型的A抗原较A1型为弱,而A2B的A抗原最弱。此外,A型还有一些较弱的亚型,其中主要有A3、Ax和Am,其红细胞上A抗原比A2还弱,与抗A1呈阴性反应。
Rh系统 Fisher假定Rh系统有三对密切连系的等位基因Cc、Dd和Ee,控制6个抗原。这些抗原分别命名为C和c、D和d、E和e。其抗原性的强弱次序是D>E>C>c>e>d。各基因不同的组合而成为8种基因组合体——CDe (R1)、cDE (R2)、cDe(R0)、CDE(Rz)、Cde(r′)、cdE(r″)、CdE(ry)、cde(r)。每个人具有两个这样的基因组合体,从父母各遗传一个。这些基因组合体不同的组合而产生36种基因型。

表2 我国15个民族ABO血型的分布

调查对象调查人数ABOAB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汉 族
(上海居民)
40,98012,83131.3111,50128.0612,64630.8640029.77
维吾尔族
壮 族
回 族
哈萨克族
锡 伯 族
乌孜别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塔尔族
彝 族
白 族
傣 族
景 颇 族
佤 族
士 家族*
1,513
1,467
1,355
885
344
129
124
37
1,007
500
507
201
520
960
442
316
369
202
86
33
23
15
288
170
112
70
200
362
29.22
21.25
27.23
22.82
25.00
25.58
18.54
40.54
28.60
34.00
22.08
34.83
38.46
37.71
483
410
384
264
138
50
49
13
303
117
150
41
112
219
31.92
27.57
28.34
29.83
40.12
38.76
39.52
35.14
30.09
23.40
29.59
20.39
21.54
22.81
416
703
487
336
84
33
43
8
334
157
205
76
135
310
27.50
47.28
35.94
37.97
24,42
25.58
34.68
21.62
33.17
31.40
40.44
37.81
25.96
32.29
172
58
115
83
36
13
9
1
82
56
40
14
73
69
11.36
3.90
8.49
9.38
10.46
10.08
7.26
2.70
8.14
11.20
7.89
6.97
14.04
7.19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血型与血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湖南医学院生理教研组调查报告(待发表)
Rh抗体天然发生的极少,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抗E抗体。绝大多数Rh抗体是免疫抗体,经过妊娠或输血后产生,这些免疫抗体属于IgG或IgM球蛋白。目前发现的抗体有抗D、抗C、抗c、抗E和抗e等五种。未发现有抗d,所以认为“d”基因是静止的。用上述五种抗血清检查红细胞,可将人群分为15个Rh表现型。1~8均为D-阴性(表3)。

表3 Rh 血 型 系 统

与抗血清的反应表 现 型基 因 型与抗血清的反应表 现 型基 因 型
 CDEceFisher
表示法
通 常
表示法
Fisher
表示法
通 常
表示法
 CDEceFisher
表示法
通 常
表示法
Fisher
表示法
通 常
表示法
1.---+ ccddeerrcde/cderr        CDE/cdeRzr
2.--+++ccddEer″rcdE/cder″r        cDe/CdER0ry
3.+--+ Ccddeer′rCde/cder′r        cDe/CDER0Rz
4.+-++ CcddEer′r″Cde/cdE
CdE/cde
cdE/CdE
r′r″
ryr
r″ry
        CDE/cdE
cDE/CdE
cDE/CDE
Rzr"
R2ry
R2Rz
5.--++-ccddEEr″r″cdE/cdEr″r″12.-++++ccDEeR2rcDE/cdeR2r
6.+--- CCddeer′r′Cde/Cder′r′        cDE/cDeR2R0
7.+-+-+CCddEer′ryCde/CdEr′ry        cDe/cdER0r"
8.+++--CCddEEryryCdE/CdEryry13.-+++-ccDEER2R2cDE/cDER2R2
9.++-+ CcDceRtrCDe/cdeRtr        cDE/cdER2r"
        CDe/cDe
cDe/Cde
R1R0
R0r′
14.-+-+ ccDeeR0rcDe/cde
cDe/cDe
R01
R0R0
10.++-- CCDeeR1R1CDe/CDe
CDe/Cde
R1R1
R1r′
15.+++- CCDEeR1R2CDe/CDE
CDE/Cde
R1R2
Rzr′
11.++++ CcDEeR1R2CDe/cDE
CDe/cdE
cDE/Cde
R1R2
R1r″
R2r′
        CDE/CDE
CDe/CdE
CDE/cdE
R2R2
R1ry
R2ry

有许多罕见的等位基因有时出现在Rh位置上。C亚型有Cw和更罕见的Cx,这些抗原能刺激抗Cw或抗Cx的形成,有时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D亚型中,Du亚型的红细胞可与某些抗D血清起反应,基因型CDue/cde和cDuE/cde最常见。

表4 我国11个民族Rh血型的分布

调查对象调查人数CCDeeCcDEccDEccDeeCcDeeCCD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CCdecCCdE
汉 族3,921
%
1,676
42.74
1,369
34.91
470
11.99
13
0.33
344
8.77
36
0.92
  8
0.20
3
0.08
1
0.03
 1
0.03
壮 族1,487
%
979
65.84
312
20.98
48
3.23
4
0.27
121
8.14
19
1.28
  2
0.13
2
0.13
   
回 族1,355
%
489
36.09
425
31.37
189
13.95
14
1.03
207
15.28
21
1.55
  7
0.51
1
0.07
 2
0.15
 
蒙 族1,111
%
408
36.73
395
35.55
153
13.77
12
1.08
130
11.70
8
0.72
  3
0.27
2
0.18
   
彝 族883
%
466
52.77
252
28.54
51
5.78
6
0.68
59
6.69
47
5.32
 1
0.11
   1
0.11
 
白 族500
%
235
47.00
132
26.40
36
7.20
4
0.80
75
15.00
15
3.00
  1
0.20
2
0.40
   
傣 族507
%
288
56.80
93
18.34
16
3.16
9
1.78
64
12.62
32
6.31
1
0.20
  4
0.79
   
景颇族201
%
94
46.77
50
14.93
10
4.97
8
3.98
40
19.90
18
8.95
     1
0.50
 
佤 族520
%
343
65.96
86
16.54
12
2.31
5
0.96
58
11.15
16
3.08
       
苗 族380
%
181
47.63
66
17.38
7
1.84
2
0.53
45
11.84
10
2.64
      1
0.26
土家族*930
%
423
45.48
341
36.67
99
10.64
4
0.43
51
5.48
10
1.08
  1
0.11
   1
0.11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 血型与血库,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77
*湖南医学院生理教研组调查报告(待发表)
Rh0红细胞缺乏Rh基因的所有产物,这可能是由于红细胞上缺乏正常形成Rh抗原基质的表面成分之故,但这些人有Rh基因,他们可将之传给子代。
MNSs系统 MN血型与Ss血型紧密连系成为MNSs血型系统。M、N和S、s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四种抗原的产生。四种基因不同的组合而成十种基因型(或遗传型)(表5)。正常人血清中也可以有天然抗M和抗N抗体,不过出现的频率很小。

表5 MNSs血型系统

与抗血清的反应表现型基因型
抗M抗N抗S抗s
+-+-MSMSMS
+-++MSMSMs
+--+MsMsMs
+++-MNSMSNS
++++MNSMSNs
MsNS
++-+MNsMsNs
-++-NSNSNS
-+++NSNSNs
-+-+NsNsNs

MN血型也有亚型,称为M2型和N2型。Su可能是S和s的第三种等位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细胞不被抗S和抗s凝集。

表6 我国九个民族MN血型的分布

调查对象调查人数MNMN
汉 族
(上海居民)
1,788
%
397
22.20
530
29.64
861
48.16
维吾尔族1,513
%
589
38.93
211
13.95
713
47.12
壮 族1,170
%
642
54.87
96
8.21
432
36.92
回 族1,355
%
341
25.16
339
25.02
675
49.82
蒙 族1,112
%
329
29.59
256
23.02
527
47.39
钖 伯 族344
%
117
34.01
62
18.02
165
47.97
乌孜别克族129
%
46
35.66
12
9.30
71
55.04
柯尔克孜族124
%
52
41.93
15
12.10
57
45.97
塔塔尔族37
%
16
43.24
4
10.81
17
45.95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 血型与血库,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36页,1977年
P系统 P抗原目前认为有三种,称为P1、P2、p。大多数P1阴性(即P2)的人血清中有抗P1凝集素,是一种冷抗体,与相应抗原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为IgM型。Lewis系统 Lewis抗原Lea和Leb是存在于唾液和血浆的可溶性抗原,红细胞通过从血浆吸收而获得Lewis抗原。这个系统受Le和le基因控制。Lewis抗体都是天然存在的抗体,属IgM球蛋白。用抗Lea和抗Leb两种抗体可将人群分为三种表现型(表9)。Lea型红细胞和A、B、H物质的分泌之间常有联系。所有的Lea阳性均系A、B、H的非分泌者,但却是Lea的分泌者。小儿的Lewis血型和成年人有所不同。未满一岁的婴儿Le(a+)的频率高于成年人。成年后为Le(a-b+)的人在出生后15个月内Lewis血型按Le(a-b-)、Le(a+b-)、Le(a+b+)、Le(a-b+)的次序变化。Le(a+b+)只出现于小儿时期。

表7 P血型系统

与抗P1抗体的反应表现型基因型血清中的抗体
+P1P1P1
P1P2
P1p
-P2P2P2
P2p
有时有抗P2
-ppp抗P1+抗P

表8 我国17个民族P血型的分布

调查对象调查人数P1P2
汉 族
(上海居民)
1,619
%
555
34.28
1064
65.72
维吾尔族1,513
%
871
57.57
642
42.43
壮 族1,487
%
347
23.34
1140
76.66
回 族1,355
%
724
53.43
631
46.57
蒙 族1,112
%
538
48.38
574
51.62
哈萨克族885
%
438
49.49
447
50.51
钖 伯 族344
%
136
39.53
208
60.47
乌孜别克族129
%
80
62.02
49
37.98
柯尔克孜族124
%
49
39.52
75
60.48
塔塔尔族37
%
24
64.86
13
35.14
彝 族1,007
%
492
48.86
515
51.14
白 族500
%
140
28.00
360
72.00
傣 族507
%
79
15.58
428
84.42
景 颇 族201
%
39
19.40
162
80.60
佤 族520
%
193
37.12
327
62.88
苗 族501
%
231
46.11
270
53.89
土 家 族*959
%
683
71.22
276
28.78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型组: 血型与血库,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40页,1977年
*湖南医学院生理教研组调查报告(待发表)

表9 Lewis血型系统

与抗血清的反应表现型存在的基因唾液中所含的物质
抗Lea抗Leb
1.-
2.+
3.a-
b-
+
-
-
-
Le(a-b+)*
Le(a+b-)
Le(a-b-)
Le(a-b-)
H.Se.Le
H.se.Le
H.Se.le
H.se.le
H.Leb少量Lea
大量Lea,无Leb或H
H,无Lea或Leb
无H.Lea或Leb

* A1型分泌者的红细胞与抗Leb常呈阴性反应
Xg系统 此血型系统只有一种抗原,受Xag基因所决定,其等位基因为Xg。此血型基因在X性染色体上,所以男性只有一个基因,而女性则有两个基因(表10)。应用抗Xga血清可以区分为Xg(a+)和Xg(a-)两种表现型。在两性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表10 Xg血型系统

姓别和抗Xga血
清的反应
表现型基因型白人表现型
频率%
+Xg(a+)XgaXga
XgaXg
88.8
-Xg(a-)XgXg11.2
+Xg(a+)XgaY61.7
-Xg(a-)XgY38.3

Kell、Duffy和Kidd系统(表11) 从临床上看,三者很相似,抗体一般多为IgG或IgM。所有抗体都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和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抗K是仅次于ABO和Rh系统的最常形成的免疫抗体,而抗k则罕见,因为基因型kk的频率很高。K和k抗原引起抗体产生的能力较强,仅次于ABH、Rh抗原,欧美将Kell血型与ABO和Rh血型并列为三大血型。天然产生的抗K抗体很少,主要由输血或妊娠而产生。Duffy血型的抗原Fay为弱抗原。抗Fay比抗K频率约少10倍,抗Fby更少,一般为免疫抗体IgM或IgG。Kidd血型有抗JKa和抗JKb两种抗体,但后者出现的频率极少。
Lutheran系统(表11) Lutheran血型有两种抗原,即Lua及Lub。其相应抗体称抗Lua及抗Lub,可引起输血反应,但很少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表11 Kell、Duffy、Kidd和Lutheran血型系统

血型表现型基因型频率%(约)
KellK+k-
K+k+
K-k+
KK
Kk
kk
0.2
10
90
DuffyFy(a+b-)
Fy(a+b+)
Fy(a-b+)
FyaFya
FyaFyb
FybFyb
17
49
34
Fy(a-b-) 
KiddJK(a+b-)
JK(a+b+)
JK(a-b+)
JKaJKa
JKaJKb
JKbJKb
25
50
25
JK(a-b-) 
LutheranLu(a+b-)
Lu(a+b+)
Lu(a-b+)
LuaLua
LuaLub
LubLub
 
Lu(a-b-) 

I系统 抗I和抗i抗体均为冷型抗体,其相应抗原为I和i抗原。成年人一般为I(+),但胎儿为i(+),从主要为i阳性转变成主要为I的成年状态通常发生在出生后18个月。
Dieqo系统 已发现有抗Dia和Dib两种抗体。前者在白种人中甚少,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占5~15%,在南美印第安人中占36%。其表现型有Di(a+b-)、Di(a-b+)和Di(a+b+)三种型式,尚未发现Di(a-b-)。
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白细胞和血小板有ABH、MN、P和Ii抗原; 红细胞为Le(a+) 时淋巴细胞也有Lea抗原。已经查明,ABH系统是几乎全身各种组织细胞都具有的“血型”。虽在白细胞和血小板尚未发现Rh系统的抗原,但Rh系统也可能是广泛分布的。此外,还有一个广泛分布的组织相溶性抗原系统,存在于皮肤、肾、脾、肺、肝、心等组织,也存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这对器官移植与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十分重要,称为HLA系统,意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cyte antigens)。开始时发现人类第六号染色体上有决定HLA系统抗原的两个位点A及B,各有很多等位基因; 以后又发现同一染色体上还有两个位点C与D,也各有一些复等位基因,参与决定HLA抗原。现在各位点已统一命名为HLA-A、HLA-B、HLA-C及HLA-D,各等位基因及其抗原则分别编号列于各位点的编号之后,如HLA-A1、HLA-B5等; 如基因及抗原尚未能完全肯定的则于其编号前加一“W”字,如HLA-CW1、HLA-DWa等。现在已能肯定的基因与抗原有HLA-A10种,HLA-B 12种; 尚有待进一步肯定的基因与抗原有HLA-A10种,HLA-B21种,HLA-C6种,HLA-D18种。HLA抗原为糖蛋白,具有种系特异性,HLA-BW45、HLA-BW54为黄种人的抗原,HLA-A9与HLA-BW40较多。HLA抗原似与某些疾病有联系,例如与HLA-B27抗原有联系的病有关节强硬性脊椎炎、莱特尔综合征、急性前眼色素层炎、青年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等。
血小板的血型抗原尚有Zw系统,包括Zwa、Zwb一对等位基因及抗原; K1系统,包括K0a、K0b一对等位基因及抗原; PLE系统,包括PLE1和PLE2一对等位基因;均可能与某些出血性疾病有关。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性止血 ☛

血型

blood types


血型

blood group


血型

blood group

血型

blood group;blood type
A、B、O~A,B,O type of bloo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