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塔瓦河
交响诗。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作曲。他于1874~1879年创作了史诗性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乐曲取材于捷克的历史、民间传说和自然风物。全曲包含6个乐章,他们的标题分别是:《维谢格拉得》、《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和《布朗尼克》。《沃尔塔瓦河》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套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曲家通过描写捷克最大的河流——沃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风俗人情,表现了对祖国热爱的真挚感情。这首交响诗是舒展流畅的快板,e小调,6/8拍子,自由的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混合曲式。开始有一引子,生动描绘出沃尔塔瓦河的源泉——两条小溪汇合成沃尔塔瓦河,向着远方流去。在潺潺流水声的织体伴奏下响出沃尔塔瓦河的主题:

这是一个优美、具有民歌风格的旋律,委婉动人,富有诗意。主题本身是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它作为回旋曲式的主部在交响诗里多次出现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又不拘泥于每一个插部之后必然出现主部。接着形成连续几个对比并置的插部,音乐描写了沿岸人民的风俗性的场景:“森林狩猎”、“乡村婚礼”及与河流有关的传说“月亮——水神之舞”。民间舞曲波尔卡的节奏和音调在乡村婚礼场景的音乐里获得广阔交响性的发展。而月亮——水神之舞却又幻想地表现了在月光下水仙们唱着蛊惑的歌曲和在波浪上嬉游的情景。继主部交替之后又是另一插部“圣约翰急湍”,描绘出沃尔塔瓦河从斯维特扬峡谷激流中冲出,在布拉格的近旁它的壮观景色。在尾声中管弦乐又以倍强的力度全奏性地响出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得”动机,最后在浩荡奔流的河水声中结束全曲。由于标题内容的需要,作曲家巧妙地运用多种曲式结构的原则,把各个独立对比的插部多层次地编织在完整的结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