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江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江汉

江汉日记(1—3) 张光年 长江文艺1989年6—8期

江汉jiāng yì

(号)见仁甫。

1

(词)宋·江汉

升平无际。

庆八载相业,君臣鱼水。

镇抚风棱,调燮精神,合是圣朝房魏。

凤山政好,还被画毂朱轮催起。

按锦辔。

映玉带金鱼,都人争指。

丹陛。

常注意。

追念裕陵,元佐今无几。

绣衮香浓,鼎槐风细。

荣耀满门朱紫。

四方具瞻师表,尽道一夔足矣。

运化笔,又管领年年,烘春桃李。

江汉

江汉生卒年不详

字朝宗,常山(今属浙江)人。政和初,为大晟府制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绍兴二年四月庚辰,“朝奉郎江汉者,初以本乐府撰词曲得官,宣和末为明堂司令。至是,除通判郴州,言者以为不可,罢之”。《全宋词》据《铁围山丛谈》卷二录其词一首。

☚ 徐伸   田中行 ☛
江汉

江汉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三家《诗》无异义。此诗写宣王命召虎带兵讨伐淮夷。末章记召虎作簋记事。今人郭沫若据西周金文辞,断定此诗为召伯虎簋铭之一。作者即召伯虎,盖自铭其器。《毛诗序》云尹吉甫所作,非。诗的创作年代在宣王六、七年间(前822-前821)。全诗六章,每章八句。以美武功为主,但无一字铺张威烈,方言兵本出动,立刻跳跃至平淮奏捷。三章起专叙宣王锡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笔意高远。是写战争诗的别体。唐韩愈《平淮西碑》即祖述此诗。

☚ 韩奕   常武 ☛

江汉

 〔原文〕
 江汉浮浮,(鲁浮作陶。)
 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
 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
 既设我,
 匪安匪舒,
 淮夷来铺。
 (浮、 滔、游、求, 幽部。车、、舒、铺,鱼部。)
 江汉汤汤,
 武夫洸洸。(鲁洸作僙。齐洸
 经营四方,作潢。)
 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
 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
 王心载宁。
 (汤、洸、方、王,阳部。平、定、争、宁,耕部。)
 江汉之浒,
 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
 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
 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
 至于南海。
 (浒、虎、土,鱼部。棘、极、理、海,之部。)
 王命召虎:
 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
 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
 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
 用锡尔祉。
 (宣、翰,寒部。子、似、祉,之部。)
 厘尔圭瓒,
 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
 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
 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
 天子万年!
 (人、田、命、年,真部。)
 虎拜稽首,
 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
 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
 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齐矢作弛。)
 洽此四国。(齐洽作协。)
 (首、休、考、寿,幽部。子、已、德、国,之部。)
 〔译文〕
 江汉的水势盛大汹涌,出征的将士如这江汉之水,气势浩然饱满。不敢求一点安逸,不敢稍微的嬉游,要把淮夷诛求征讨。已经拉出来了,我们的战车; 已经高扬起了,我们的战旗。不敢求安逸,不能求舒适,要把淮夷征服。
 江汉的水声势浩大,出战的将士如这江汉之水,勇武有气魄。经营好了四方,大功告成向我们的君王。四方已经清平,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定。这就没有了争战,君王的心才能宁静。
 就在江汉的岸边,君王命令穆公召虎: 你当用王法去开辟四方之国,治理好我们的疆土,当以王道用兵,不要以兵病害他们,不要急切相逼迫,就把王国作为准则。去划定疆界去治理好一方,一直到那边远的南海。
 君王命令穆公召虎: 去巡视、去宣抚。过去文王武王接受了天命,召康公是他们得力的支柱。不要将功劳归于我小子,要把召公的事业继承好。快快谋划成就你的大功业,就赐给你福禄让你永享用。
 赐给你玉柄龙口的酒勺,黑黍芳香的酒一坛,用它来告祭于你有文德的祖先。赐给你一座名山和上好的田,前往岐周祖庙受封受命,用你祖先受命的封典。召虎行了稽首大礼; 祝愿天子万年!
 召虎行了稽首大礼,于是称扬君王的恩德美,制作了青铜召公簋,祝福天子万年永寿! 明明显盛的天子,美好的声誉永远传下去。布施他的文德,让这天下四方之国都和谐融洽。
 〔评介〕
 方玉润说: “《江汉》,召穆公平淮铭器也。”(《诗经原始》)今人郭沫若据周金文也肯定本诗为召伯虎簋铭之一。(《青铜时代·周代彝器进化说》)召伯虎平定淮夷,归告成功,受王赏赐,感激君恩,作诗以记之。
 全诗六章,章八句。首章言召伯虎之师,从江汉向淮夷,誓师奔赴。诗以盛大奔流的江汉喻出征将士的士气之勇之盛。用此江汉汹涌士气冲天起句,俊健昂扬,顿时显出一派龙腾虎跃气象,给诗篇带来了超拔俊朗的风采。开篇以出师正义,诛求淮夷,平定祸乱的发轫,就自然洋溢着一种浩然正气,使诗篇气足神足,呈现着雄壮的阳刚之美。二章仍写平淮之事,但讲出“经营四方”,将视野推开。不止平此淮夷,哪里有乱,就平定哪里,直至 “四方既平”。由一点而及于天下,显示出宽博宏大的气魄,突出君明臣贤,经营天下的中兴功业。三章写出征前王对召虎之命。令其师,从江汉之浒出征,又嘱其人,既已平淮便处理善后。令其整理疆界土田,施以王政,怀柔安抚,以期达到臣服他们的目的。诗行至此由急而缓。四章写王对召虎的殷殷嘱托,勉其效法祖先奉事文王、武王故事,在本朝再建勋业。这番话也意味着以召康公与文王、武王的和衷共济、相得默契来比况,赞赏召虎,既达君臣之情,又表勉励之意。三、四两章写宣王的嘱咐,细致恳切,虽是君王诏命却如叙说家事,平易亲切,表现出宣王雍雍穆穆以德服人的仁君形象。五章承上章写宣王赏赐召虎。上章结尾讲“用锡尔祉”,此则讲召虎功成受赏,所谓“论定赏行,郑重之至。”(《诗经原始》)本诗三写王命,上两命在江汉之浒,写出王的嘱托信任,此一命则在岐周宗庙“自召祖命”,更突出其郑重,表现了宣王之文德和召虎的功高。这样写也正符合作为记载皇恩功业以丕显其光,子孙永保的铭器之作的风格。六章写召虎拜谢恩赐,对王表示衷心祝愿,同时劝勉国君,强调“矢其文德,洽此四国”这一拜赐,虽温雅诚挚但却涵容深重。谏王持大端,固根本,保持周家本色。这是谏君之辞,但如同嘱咐、教诲,言之谆谆,情意殷殷。这里又从召虎的谢辞角度表现了王之文德和他们的君臣相得。
 本篇以文德贯穿全诗。写出征,因文德而表现出王者之师,正义之战,使战争变得壮丽;写君臣,因文德而表现出君臣合洽,共创大业,一派中兴气象。正是文德的贯穿,使诗篇有了更高的境界。
 本篇的艺术表现也有独到之处,富于创造性。诗的前面部分采取跳脱的写法,把王命出征和淮夷既平都置于后而突现中间一段的出师场面,然后又跳过战场描写转入淮夷既平并表示“经营四方”,两章相衔使前面部分鲜明壮丽,气势磅礴。于诗的节奏,这一部分又可以说它是急管繁弦,三章以后转入舒缓和畅。写王之命,写召虎受赏拜赐都是从容不迫娓娓而谈。在舒缓中又并不呆板平直,而是富于变化。诗中一则以讲古比今使诗延展到历史,一则以三次赐命的场景变化使诗移步换形,一则以召虎拜赐使诗由一般描绘到具体特写,这些写法使后半部分摇曳生姿,富于变化。诗人用这种急缓相间的写法让诗篇既有波澜又有韵律,增加了本诗的艺术魅力。

《诗经》-《江汉》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 匪安匪舒, 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管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小序》以为“《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今人郭沫若根据考古资料推断,此诗为召伯虎簋铭之一。《周代彝铭进化观》中说:“《大雅·江汉》之篇与存世《召伯虎簋》之一,所记乃同时事。《簋铭》云,‘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列祖召公尝簋’,《诗》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文例相同,考乃簋之假借字。是则《江汉》之诗实亦《簋铭》之一也。”早在《诗集传》中朱熹已菲薄《小序》之说,认为此诗乃“自铭其器”,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召穆公平淮铭器也。”在《诗经》中,把此篇《江汉》与《常武》置于荡之什中,是颇具匠心的。因为二诗同时记载了周宣王征讨淮夷的史实,《诗集传》认为此篇为“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而作,《常武》则是为“宣王自将以伐淮北之夷”而作,此种看法与原诗主旨庶几近之。
 此诗共六章,每章八句。首章起笔先声夺人,卓荦不凡,以滔滔江水与英勇的武夫并列类比,借此赋陈展开全篇。初诵其诗,横无际涯的长江和汉水与勃勃英姿的纤纤武夫即浮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雄浑博大的感受。 今人高亨以为,“滔”当为“”, 并引《说文》:“, 马行貌”进而引其说, 叠用, 指武夫骑马驰骋的行状。 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此二句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这种看法可聊备一格。“匪安匪游”与《常武》 中的“匪绍匪游”,义近,连用排比,反复强调,这不是为了安乐,不是嬉戏,这种否定句式在《诗经》中屡有出现,如《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小雅·杜杖》“匪载匪来”,手法如出一辙。“淮夷来求”,笔锋一转,明白道出这是为了征伐违命叛乱的淮夷。紧接着, 用两句诗叙述了军旅出征的壮观,“既出我车, 既没我”, 连用叠句,颇有气势,增加了诗的抒情性。设膺,指竖起了绘有鸟隼图案的旗帜, 指挥进攻。 《周礼·春官》:“鸟隼为”, 是司常掌理的九旗之一。“匪安匪舒”,又用叠句,以“舒,易“游”,变换字面,易于吟诵,深化了诗的内容。“淮夷来铺”与“淮夷来求”至映,实为同调。这里的“铺”与《常武》中的“铺敦淮𣸣”的“铺”其意相近, 均为“搏击”、“征伐”之意。首章总叙其事,指王师由江汉向淮夷进发征讨的情景,为第二章简写战事迅速平弭做了很好的铺垫。第二章开头又用复沓章法与首章呼应,喻法变化,烘云托月,铺张扬厉,隐约可以看出对汉赋的影响。这一章写得颇为简约,一场战争如摧枯拉朽,似不战而定,瞬间即弭,四海复归清宁,省略了对战争场面的详述,这种疏密相间、繁简得当的措词运笔别是一种手法。第三章迤逦写来,叙述了宣王对召虎面授机宜,教诲召虎不失时机地进行整顿治理,做好善后事宜,表示了宣王做为中兴之主的深筹卓见。第五句又用叠句排比“匪疚匪棘”,与第一章的第三句、第七句的章法相同,而更换字面,词的义丰,琅琅上口,有回环往复之妙。下面的“王国来极”与上章的“王国庶定”都是对战乱平息的颂词,表现了人心祈向,起到互相呼应的作用;“于疆于理”又用叠比,表现了宣王训诫召虎修治边界、经理土地的良苦用心。前三章与后三章对照看,前三章中叠句排比句式较多,凡八现,反复吟诵,有一种声调和谐的旋律美,交错抒写,增加了诗的感染力。第四章进而写宣王勖勉召虎,绳继祖志,克绍其裘,成廊庙之器,做栋梁之臣。起始第一句与第三章第二句相同,“王命召虎”,使宣王淳淳面谕召虎的情景如彰彰可见,反复叮咛,情见乎词。下面的“来旬来宣”叠句排比,形容宣王对召虎寄以厚望,教诲他体恤下民,勤于巡视宣抚,施行德政。又追忆了文王武王时氏召虎的祖辈做为周室的心膂股肱,对宗周有拥戴辅佐之功。全诗通篇运用四言句式,仅此章中有一句“无曰予小子”夹杂其中,于不变中见变化,错落有致,“无曰予小子”犹如今日俗云“不要说我是小子”,颇口语化,于庄重之中含亲切。至此,笔锋一折,立即说“召公是似”,意指召公要承继祖辈余荫,弘扬光大,语气中露出亲呢,言简旨远,使听者恭谨受命。紧接着,在第五章中,又厚赐召虎,以示宠信。“圭瓒”指玉柄龙口的酒勺,“秬鬯”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的一种香酒,专为祭祀时用。《周礼·春官·鬯人》:“鬯人,掌共鬯而饰之”,即指此言。“卣”是一种装酒器,形似壶,有曲柄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周礼·春官·鬯人》中提到“庙用修”,郑注云:“修读曰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意为衬祭时用卣做盛器,又赏赐召虎土地,要召虎到岐山祖庙接受册命,由此愈发显得庄严隆重,皇恩浩荡。所以召虎伏地拜谢不迭,并呼祝愿天子万寿无疆。末章首句又作“虎拜稽首”,反复出现,既显示出召虎对恩赐诚惶诚恐,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召公的忠悃之情。为了答谢宣王的厚赐,制做了《召公簋》以祭祀召公,并频频敬祝天子万寿无疆。“明明天子”对宣王颂扬不已,美誉宣王以文德怀柔天下四方诸侯。在《常武》一诗中,起首也使用了“赫赫明明”揄扬宣王,可谓一脉相承。此诗以归美于宣王做为全诗的收结,以赞武功始,以颂文德终,脉络清晰,语言洗炼,从风格上看,是与大雅诗重雄浑的主旨相一致的。

《诗经》篇文之《江汉》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11),王国来极(12)
 于疆于理(13),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14)
 文武受命,召公维翰(15)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16)
 肇敏戎公(17),用锡尔祉(18)
 釐尔圭瓒(19),秬鬯一卣(20)
 告于文人(21),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22)
 虎拜稽首(23),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24)
 作召公考(25),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26),洽此四国(27)


 

 【注释】①浮浮:水盛貌。②滔滔:众强貌。③来:语助词。无义。求:征讨。④旟(yú):军旗。⑤铺:讨伐。⑥洸(guāng)洸:威武貌。⑦庶:幸而。⑧召虎:召穆公。⑨式:语助词。辟:开辟。⑩彻:整治。(11)疚(jiù):病。棘:急。(12)极:准则。(13)疆:修治边疆。理:整治土地。(14)来:语助词。旬:周遍。宣:宣布。(15)召公:召康公,名奭,召虎之祖。翰(hàn):骨干。(16)似:继承。(17)肇敏:迅速敏捷。戎:大。公:功。(18)祉:福。(19)釐(lí):赐予。圭瓒(zàn):玉勺 。(20)秬鬯 (jùchàng):香酒。卣(yǒu):酒器。(21)文人:文德之人。(22)自:用。祖命:祖业。(23)稽首:叩头。(24)对:答。扬:赞扬。休:美。(25)考:即“簋(guǐ)”。古食器。(26)矢:施。(27)洽:协和。
 【鉴赏】这是召虎所记簋铭之一。
 全诗六章。首二章写宣王命召虎征讨淮夷,但没有描写交战过程,只是写出征,写“告成”。由此看来,这次征讨淮夷很可能是不战而胜。中三章写宣王册命召虎,赏赐优渥。末章写召虎作簋铭记其事,以美王休,以祀先祖。可见,这确是召虎家庙的记勋铭。
 首二章写召虎率师征讨淮夷。一章言整师前往。开头二句画面开阔,气象恢宏。“江汉”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王师浩浩,威武雄壮。“江汉”句不仅点明了出征的路线,而且还烘托出王师不可阻挡之势。召虎率师出征,不敢安逸,不敢游览,日夜兼程前进,去讨伐淮夷。兵车已经出动,战旗已经树起。召虎率师出征,不敢安逸,不敢迟缓,日夜兼程前进,去征讨淮夷。此章反复迭唱,足见王师阵容肃整,纪律严明。“江汉”浩荡,王师雄壮。如此军队出征,定然是大获全胜。召虎率师“经营四方”,结果“告成于王”。这“经营四方”实指征讨淮夷;这“告成于王”是指将平定淮夷的喜讯报告宣王。自此,天下已经清平,王国幸而安定。这就再没有战争,宣王之心就可安宁。
 中三章写宣王的命词。三章命召虎善后安民。平定淮夷之后,宣王又命召虎从江汉之边去开辟四方,整理疆界。但不要病之以急切之政,只是使其以“王国”为准则。于是召虎前往叛国,正其疆界,治其田亩,一直延至南海之滨。四章命召虎再立丰功。宣王命召虎广泛地宣布王政。往昔文王、武王受命,以召康公为骨干。如今天下清平,不要说此功是我的,实乃你能继承你祖召康公而敏捷迅速成其大功。我将论功行赏,赐你福禄。五章言宣王赏赐召虎。宣王赏赐召虎玉勺一柄以及香酒一樽,用以告祭有文德之祖。宣王又赏赐召虎山川土田,以广其居。宣王欲尊显召虎,特令召虎到岐周受命,并用其祖召康公受封之礼。为此,召虎感激不已,立即叩头拜谢,祝福天子长寿。
 末章写召虎作器铭恩。召虎再次叩头拜谢,报答称扬宣王的美意。为了铭恩记荣,召虎制成召公簋,以刻宣王册命之词,并祝福天子长寿,颂美天子“令闻不已”,布施美德,协和天下。
 《诗序》说:“尹吉甫美宣王也。”此说有两点可疑。一是疑此诗非尹吉甫所作,二是疑此诗并非专美宣王。诗明言“作召公考(簋)”。既是簋铭,当以颂祖祀先为重。因此,首章叙平淮之功甚略,后几章述受赏报答之意颇详。召虎为了归美祖德,特作庙器以铭恩记荣,永祀先祖。由此可见,诗中虽有“美宣王”之意,然而非专为“美宣王”而作。郭沫若说:“《大雅·江汉》之篇,与存世《召伯虎簋铭》之一,所记乃同时事。《簋铭》: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列祖召公尝簋。诗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文例正同。考乃簋之假借字。是则《江汉》之诗实簋铭之一。”(《青铜时代·周代彝器进化观》)此以出土文物证明《江汉》为召虎所自作,应当说是可信的。
 


诗经《江汉》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江汉》


诗赞扬宣王命召虎平淮夷的武功。后半则写宣王与召虎对答之词,君臣嘉勉颂扬。
江汉浮浮。(一) 江汉浩浩荡荡。
武夫滔滔。战士们气昂昂。
匪安匪游,(二) 不苟安、不闲逛,
淮夷来求。(三) 征讨淮夷那方。
既出我车,(四) 我的兵车出动,
既设我旟。我的旗帜张扬。
匪安匪舒,不苟安、不迟缓,
淮夷来铺。(五) 兵临淮夷地方。

江汉汤汤,(六) 江汉汪汪洋洋。
武夫洸洸。(七) 战士们多雄壮。
经营四方,(八) 经营好了四方,
告成于王。捷报告诉周王。
四方既平,四方已经清平,
王国庶定。(九) 国家才能安定。
时靡有争,(十) 这就没有战争,
王心载宁。(十一) 周王心里安宁。

江汉之浒,(十二) 从那江汉水旁,
王命召虎: 周王命令召虎:
式辟四方,(十三) 你去开辟四方,
彻我疆土。整理我们疆土。
匪疚匪棘,(十四) 不扰他、不迫他,
王国来极。使他们受王家感化。
于疆于理,(十五) 整田地、划田疆,
至于南海。一直到了南海上。

王命召虎: 周王命令召虎:
来旬来宣。(十六) 去巡视、去宣抚。
文武受命,当初文武受天命,
召公维翰。(十七) 召康公呀是支柱。
无曰予小子,(十八) 不要归功于我小子,
召公是似。你要把召公功业承继。
肇敏戎公,(十九) 快快计你大功,
用锡尔祉。(二十) 赐你福禄享用。

釐尔圭瓒。(二十一) 赐你勺儿玉柄头。
秬鬯一卣。(二十二) 一樽芬芳黑黍酒。
告于文人,(二十三) 告祭你文德的祖先,
锡山土田,(二十四) 赐你山地、土田,
于周受命,(二十五) 到那岐周受命,
自召祖命。用你祖先封典。
虎拜稽首,召虎叩头行礼,
天子万年。祝福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召虎叩头行礼,
对扬王休。(二十六) 称扬周王美意。
作召公考,(二十七) 写下召公颂辞,
天子万寿。天子万年永世。
明明天子,清清明明天子,
令闻不已。美好声誉无止。
矢其文德,(二十八) 你的文德布下,
洽此四国。(二十九) 协和四方国家。


注 释
(一)王应麟:“胡氏曰:按汉水入江,乃今汉阳军之大别山,山之北,汉口是也。”
王先谦:“《鲁》浮作陶。”
陈乔枞:“今案陶陶当训为盛长貌。……此诗言江汉陶陶,谓其流盛而长也。陶与下句滔韵。”
王引之:“谨案经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传》当作滔滔,广大貌。浮浮,众强貌。……而写经者滔滔浮浮四字上下互讹。……《风俗通义·山泽篇》引此诗曰:江汉陶陶,陶与滔,古字通。”
(二)郑玄:“匪,非也。……非敢斯须自安也,非敢斯须游止也。”
(三)马瑞辰:“按《笺》读来,读如行来之来,不若王尚书训来为词之是。来求,犹是求也。来铺,犹是铺也。王国来极,犹是极也。……求与鸠纠,古同声通用。……是知求之言纠。纠者,绳治之名,与讨同义。《说文》《广雅》并曰:讨,治也。淮夷来求,犹云:淮夷是纠、是讨耳。”
王应麟:“陈氏曰,以地理考之,曰江汉之浒,王命召虎者,是淮南之夷也。”
(四)郑玄:“车,戎车也。鸟隼曰旟。”
(五)马瑞辰:“《方言》、《广雅》并云:‘铺,止也。’来铺,犹言是止。上言来求,谓讨治之。下言来铺,谓止其地,义正相承。《常武》诗,铺敦淮溃,铺亦止也。”
(六)严粲:“《释文》曰:‘汤汤,流盛也。’”
(七)毛亨:“洸洸,武貌。”
(八)严粲:“李氏曰:所谓经营四方,但是经营淮夷。如后世征伐夷狄,则曰有事于四方夷狄耳。”
(九)郑玄:“庶,幸。”
(十)郑玄:“时,是也。”
(十一)郑玄:“载之言则也。”
(十二)郑玄:“浒,水涯也。”
黄焯:“此诗二句为倒文。《吕记》引陈氏说,谓王命召虎自彼江汉之浒而伐之。非谓宣王临江汉之地而命召虎。”
(十三)朱熹:“辟与闢同。彻,井其田也。……闢四方之侵地,而治其疆界。”
(十四)郑玄:“疚,病。棘,急。”
朱熹:“极,中之表也。居中而为四方所取正也。……非以病之,非以急之也,但使其取正王国而已。”
(十五)郑玄:“于,往也。”
严粲:“召公宜往而疆之,以正其疆界。往而理之,以分其土宜,推而至于南海之远。”
(十六)陈奂:“旬,遍。《尔雅·释言》文,今《尔雅》作徇、侚、彴。张揖《字诂》云:‘徇,今巡。’”
胡承珙:“《鸿雁》,《传》:‘宣,示也。’此来宣,毛意亦当为示。”
马瑞辰:“是来旬为巡视之遍,来宣为宣布之遍。故《尔雅》同训为遍。来亦语词之是,犹云是旬是宣。”
(十七)朱熹:“召公,召康公奭也。翰,榦也。……昔文武受命,惟召公为桢榦。”
(十八)黄焯:“此章则为宣王推美于下之词。故云昔文武受命,以召公维翰。今四方既平,汝无曰此其功是予小子也。乃汝能继汝祖召公而谋速成其大功。”
毛亨:“似,嗣。”
(十九)毛亨:“肇,谋。敏,疾。戎,大。”
胡承珙:“功与公同。……谋功者,犹言计功也。谋而锡之,故不滥赏。”
(二十)严粲:“我用此赐汝以福。”
(二十一)毛亨:“釐,赐也。”
孔颖达:“今赐汝以圭柄之玉瓒。”
(二十二)毛亨:“秬,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卣,器也。”
胡承珙:“案《传》两鬯字,义微不同。鬯,香草也,谓此草本名鬯。筑煮合而郁之曰鬯,则谓草合黍米,郁而成为鬯。此鬯字已兼酒言之。……经传中有单言鬯,无单言秬者,正以鬯是香草,所酿与寻常秬黍酿酒不同。言鬯则秬从可知。言秬不足以该鬯故也。……郁者,积也,幽也。”
(二十三)陈启源:“谓告于召氏先祖有文德者也。”
(二十四)严粲:“又赐之山川,又加益以土田。”
(二十五)郑玄:“周,岐周也。自,用也。宣王欲尊显召虎,故如岐周,使虎受山川土田之赐命,用其祖召康公受封之礼。岐周,周之所起,为其先祖之灵,故就之。”
(二十六)郑玄:“对,答。休,美。……称扬王之德美。”
(二十七)毛亨:“考,成。”
马瑞辰:“《斯干》为宣王考室之诗。……则古者颂祷之词,可谓之成。即可谓之考。《传》训考为成,《笺》以成为召公对王命之成辞。”
(二十八)毛亨:“矢,施也。”
(二十九)陈奂:“洽读为协。《孔子闲居》引诗作协。洽、协同声。”

注 音
滔tao慆 旟yu于 洸guang光 浒hu虎 辟pi闢 疚jiu救 翰han汉 肇zhao兆 锡xi夕 釐li离 瓒zan赞 秬ju巨 鬯chang畅 卣you有

诗词《江汉》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②
 既出我车,既设我。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11)于疆于理,至于南海。(12)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13)文武受命,召公维翰。(14)
 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15)肇敏戎公,用锡尔祉。(16)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17)告于文人,锡山土田。(18)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19)虎拜稽首:天子万年!(20)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21)作召公考:天子万寿!(22)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23)


 【注释】 ①江:长江。汉:汉水。这两句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风俗通》引作“江汉陶陶”,《鲁诗》亦同。滔滔:水势浩大的样子。(依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引之《经义述闻》说)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浮浮:众多强盛的样子。②匪:非。淮夷:当时在淮水南部沿岸和近海地方的夷族。求:讨伐,一说拯救。③设:置立。(yu鱼):绘饰鸟隼的旗子。④铺:止,阻止。一说列阵。⑤汤(shang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洸(guang光)洸:威武的样子。⑥经营:这里指平定叛乱。⑦庶:表幸望。⑧靡:没。载:犹“乃”。⑨浒(hu虎):水边。召虎:召伯,名虎,谥召穆公。⑩式:语助词。辟:开辟。彻:治。(11)疚:病,这里指扰乱。棘:急。极:准则。(12)于:语助词。疆、理:大小田界,这里用如动词,整理大小田界。(13)旬:通“徇”,遍。宣:宣示,宣抚。(14)文武:指文王、武王。命:天命。翰:骨干。(15)予:我。似:继承。(16)肇:创始。敏:速。戎:你。公:通“功”。用:犹“则”。锡:赐。尔:你。祉:福。(17)厘:赐。圭瓒:玉制酒勺。秬(ju巨)鬯(chang唱):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成的酒,用以祭祀。秬,黑黍。鬯,郁金香。卣(you友):有柄的青铜酒壶。(18)告:告祭。文人:指召伯有文德的祖先。(19)自:用。召祖:召虎的先祖。命:册命的典礼。(20)稽首:古时一种叩拜礼。(21)对:对答。扬:颂扬。休:美。(22)召公考:即“召公簋”。(依郭沫若《青铜时代》说)簋(gui鬼):古代一种青铜器或陶器,可带铭文。(23)明明:借为“勉勉”。令闻:善誉。已:止。矢:施。洽:协和。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众多将士雄气昂昂。不贪安逸不是闲游,讨伐淮夷保卫家邦。已经出动了我们的兵车,鸟隼旗帜已在飘扬。不图安逸不求舒适,兴兵来把淮夷阻挡。长江汉水滔滔流淌,出征武士威武雄壮。经营四方平定叛乱,大功告成报于我王。四方叛乱已经扫平,周王天下幸得安定。时局平稳没有战乱,我王之心方得安宁。长江水边汉水岸旁,我王天子命令召虎:你去开辟天下四方,你去治理王朝疆土。不要扰害不要急迫,遵奉王都作为楷模。划定封界整理田地,直到南方海边蛮夷。
 我王命令召伯虎:外出巡视四方宣抚。当年文王武王受天命,召康公是王朝梁柱。你不要说“我还年轻”,要把康公的事业继嗣。迅速行事建你的大功,以便赏赐给你福禄。赏赐给你酒勺玉柄,黑黍郁金香酒一樽。告祭你有文德的祖先,赏你山峦土地良田。在周接受册命封地,按照康公受命典仪。召伯拜谢行礼叩头,恭祝天子万年长寿! 召伯拜谢行礼叩头,答谢我王美意丰厚。制作那铭器召公簋,恭祝天子万年长寿。勤勉不倦天子周王,美好名声永久传扬。施行他的文德政教,协和四方诸侯万邦。
 
 【集评】 清·方玉润:“首二章叙平淮之功甚略,后二章述庆赏报塞之义极详。反覆祝颂,郑重赓扬,歌咏不已,则其归重后层可知。”(《诗经原始》卷十五)
 清·牛运震:“(一章)‘浮浮’‘滔滔’,水光兵气合写,有声势。两斥淮夷,志专气锐,却写得雍容节制。”“(二章)‘洸洸’亦贴水势写出雄武。‘经营’、‘告成’,此所谓有征无战也。铺叙平雅正不以暴张争胜。”“(四章)‘无曰小子’云云,笃厚谦婉。敕命中脱略形迹语。”“(六章)柳子厚平淮碑后段胎息于此。”“前篇序绩之文,浑雅周匝;后篇赉功之作,典懿忾挚。”(《诗志》卷七)
 近·吴闿生:“诗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笔意之高绝,非后世所能望见。旧评……又云: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诗义会通》卷三)
 
 【总案】 这首诗写周宣王大臣召穆公虎征淮夷而立功受赏。正如前人指出的,这首诗把重点放在颂扬宣王中兴的文治武功上。近现代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召虎自铭功勋的铭文,这个说法大致是可信的。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江汉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春日忆李白 下一篇:九日 →
诗词简介:大历三年(768)秋天,杜甫飘泊至湖北公安,这里地处长江、汉水之间,诗题作 《江汉》或当作于此时。三、四联一反一、二联低沉、哀切之格调,表现出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慨,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若对未二联的 “顽强不息”精神强调太过则又不易与前二联的暮秋慨叹相一致,因一为雄壮,一为凄清。其实,胡应麟 “含阔大于沉深”可作指南,杜甫此之雄壮,实乃寓慷慨于沉郁之中,故字面虽豪壮,怀才见弃的不平凄凉之气仍随处可见。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 jiānɡ hàn 》 
    《 江 汉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jiānɡ hàn sī ɡuī kè , qián kūn yì fǔ rú 。 
    江 汉 思 归 客 , 乾 坤 一 腐 儒 。 
    piàn yún tiān ɡònɡ yuǎn , yǒnɡ yè yuè tónɡ ɡū 。 
    片 云 天 共 远 , 永 夜 月 同 孤 。 
    luò rì xīn yóu zhuànɡ , qiū fēnɡ bìnɡ yù shū 。 
    落 日 心 犹 壮 , 秋 风 病 欲 疏 。 
    ɡǔ lái cún lǎo mǎ , bú bì qǔ chánɡ tú 。 
    古 来 存 老 马 , 不 必 取 长 途 。 
  • 《江漢》
    .[唐].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我是一个飘泊在江湖之上思念家乡的旅客,堪称天地之间一个迂腐无用的读书人。

    我像天上的孤云一样远在天涯,又像慢慢长夜的月亮一样顾影自怜。

    我虽年届暮齿,心怀却仍然豪迈壮烈; 我病体在秋天沉沉,却对康复充满着信心。

    自古以来人们就存养着识途的老马,它被人看重的是它的智慧而不在于它能长途驰奔。
  • 【注释】

    ①腐儒:迂腐的读书人,杜甫自指。

    ②落日:借指暮年,时年杜甫五十七岁。苏: 苏复。

    ③存: 存养,抚恤。老马:《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等) “从醒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长途:长途奔跑。
  • 【集评】 元·赵访:“中四句,情景浑合入化……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其以情对景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效之者尤鲜。” ( 《杜诗选注》)
     
    明·胡应麟: “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 ( 《诗薮·内篇》)
     
    清·黄生:“一腐儒上着乾坤字,自鄙而兼自负之辞。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杜诗说》)
     
    清·浦起龙: “前四直下,后四掉转。前见道远而孤,后见气盛宜返。结联云云,寓不应远弃万里意。” ( 《读杜心解》)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 (768年),此时杜甫已乘舟出峡,飘泊至江陵一带。江汉即浮舟羁旅的地点,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位于江陵东境。是顺江继续南下寄食?还是由汉水返回长安供职?诗人此时犹豫不决。依本愿,他当然想北上,但他曾经投靠的房琯、严武等人或谪或殁,朝廷中已无人援引,致使他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效力之机,本诗抒写的正是这种情状。前四句一气贯注,极力铺写自身处境的孤独凄苦。“江汉思归客”,点明自己虽远在江湖,却始终未忘朝廷,渴盼能重返京师;“乾坤一腐儒”,既写出穷愁潦倒的境遇,又隐含对自己的期许,表明即使在困窘中,也要以天下为己任。第二联,继续申说此意,表现自己远离政治中心的寂寥和丹心不改的忠忱。后四句立意和感情都为之一变,由自叹飘零转为自抒情志,由凄苦幽咽转为昂扬坚韧。“落日”、“秋风”均非实景的描绘,而有象征的寓意。“落日”喻写自己已近生命的晚期,《读杜心解》引黄生语云:“有病此诗 ‘日’、‘月’ 并见者,不知 ‘落日’ 乃借喻暮齿。”《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评云: “落日二字乃景迫桑榆之意,借对秋风,非实事也。”“秋风”也不只是实景,亦喻指生命之晚境。“心犹壮”、“病欲苏”同“落日”、“秋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末一联,倾吐自己“老骥伏枥”的抱负,认为自己虽年齿衰迈,仍能为治理国家作出贡献。自然,也含有对朝廷不肯重用自己的郁愤。简要地说,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怀;前四句调子灰凉低沉,后四句调子慷慨沉郁。前后四句,确有分别,认为 “后四掉转”,审鉴精审。
     
    对此诗的误解,主要是把“落日”、“秋风”都当成实景来看了,这样便将中间四句均当作“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景语看待,也就体味不出后四句与前四句的不同了,自然也就品不出后四掉转的意蕴。
     
    诗中蕴含的感情,往往翻覆多变,诗作的情调会随之有所变化,这变化最终要落实在结构上,即前后要有所承转、有所变化。也就是说,诗作内在的变化,总会由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前人对文艺作品的意脉变化早有认识,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云:“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并特别提出:“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 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意谓文脉要有所变化。所谓“前四直下,后四掉转”,说的正是上半篇为开、下半篇为合的方式,但不是顺合,而是逆合,即下半篇不是上半篇意趣的自然承续,而是转入另一种意趣的抒写,本例即由低沉转为高昂。其第五、六句,则确有“耸然挺拔,别开一境” 的作用,是全篇意趣转折成功的 “机窍所在”。
     

  •  
     
     
    这首诗和《岁晏行》作于同时,诗人已届暮年,即将走完生命的旅程。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用世之意,交织于四十字中。言简意深,诗短情长,不失为杜诗的佳作。
     
    诗人由夔州出川抵岳阳,适值江汉汇流处,故诗以“江汉”为题,寓漂泊无着之意。
     
    首句“思归客”三字,道出了诗人晚年的思乡心绪。身经离乱,辗转迁徙,游子望归,梦怀萦绕。
     
    “乾坤一腐儒”是诗人的自画像。“思归之旅客,乃当世一腐儒,自嘲亦复自负。”(《杜诗详注》)腐儒当是自嘲,言年老体衰,一生碌碌;冠以“乾坤”,足见其志宏大,不以一儒为渺小,敢以天下为己任,有气吞山河之概。
     
    然而孤独迟暮之感是不易排遣的,“片云”联维妙维肖地摹拟了这种心情。以“片”状云,形单影只,飘忽不定之景毕现;以“永”状夜,杳无归期、思念无穷之意尽出。自己象云一片,飘在天边,其遥远不可测也;自己象月一轮,挂于夜空,其孤独难以名也。工整巧妙的对仗,幽美深邃的意境,凄清伤怀的情调,令人黯神。“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诗人愈到晚年,孤独寂寞的情怀愈加强烈。
     
    不甘寂寞,不服老病,坚强的诗人在呐喊。衰朽残年,如日之落,然雄心犹在。诗人以曹操为榜样,高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丝毫没有日暮途穷的伤感。有病之身,好似黄叶,怎禁肃杀秋风,然铁骨冰肌,生命顽强,经霜而愈旺盛。诗人一扫前人望落日而惆怅,临秋风而悲伤的哀调,奏起昂扬的生命交响乐章。这一联充满哲理的诗句,确实能鼓舞人心,催人向上。
     
    结尾两句,诗人巧妙用典,以识途老马自况,表白自己尚有才可用。其雄心壮志,溢于言表;其报效之殷,人神共鉴。
     
    这首五言律诗感情真挚,结体严谨,用典自然,韵味幽长,既有轻柔之美,又具阳刚之气。其中颔颈两联,“情景混合入化”,一悲一壮,一弱一强,大起大落,夺人心魄。胡元瑞曰:“吴均、何逊之精思,庾信、徐陵之妙境,……义山之组织鲜新,用晦之推敲密切;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这评论虽有溢美之嫌,然而确乎说明杜甫的五言律诗达到了登峰造极,妒火纯青的境地。其对后世的影响亦极其深远。苏东坡“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的诗句,即从杜诗化来。不过,杜甫的“片云”“落日”句,和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又有相似之处。
     


江汉

江汉

〔原文〕
江汉浮浮,(鲁浮作陶。)
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
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
既设我
匪安匪舒,
淮夷来铺。
(浮、 滔、游、求, 幽部。车、、舒、铺,鱼部。)
江汉汤汤,
武夫洸洸。(鲁洸作僙。齐洸
经营四方,作潢。)
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
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
王心载宁。
(汤、洸、方、王,阳部。平、定、争、宁,耕部。)
江汉之浒,
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
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
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
至于南海。
(浒、虎、土,鱼部。棘、极、理、海,之部。)
王命召虎:
来旬来宣。
文武受命,
召公维翰。
无曰予小子,
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
用锡尔祉。
(宣、翰,寒部。子、似、祉,之部。)
厘尔圭瓒,
秬鬯一卣。
告于文人。
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
自召祖命。
虎拜稽首:
天子万年!
(人、田、命、年,真部。)
虎拜稽首,
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
天子万寿!
明明天子,
令闻不已,
矢其文德,(齐矢作弛。)
洽此四国。(齐洽作协。)
(首、休、考、寿,幽部。子、已、德、国,之部。)
〔译文〕
江汉的水势盛大汹涌,出征的将士如这江汉之水,气势浩然饱满。不敢求一点安逸,不敢稍微的嬉游,要把淮夷诛求征讨。已经拉出来了,我们的战车; 已经高扬起了,我们的战旗。不敢求安逸,不能求舒适,要把淮夷征服。
江汉的水声势浩大,出战的将士如这江汉之水,勇武有气魄。经营好了四方,大功告成向我们的君王。四方已经清平,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定。这就没有了争战,君王的心才能宁静。
就在江汉的岸边,君王命令穆公召虎: 你当用王法去开辟四方之国,治理好我们的疆土,当以王道用兵,不要以兵病害他们,不要急切相逼迫,就把王国作为准则。去划定疆界去治理好一方,一直到那边远的南海。
君王命令穆公召虎: 去巡视、去宣抚。过去文王武王接受了天命,召康公是他们得力的支柱。不要将功劳归于我小子,要把召公的事业继承好。快快谋划成就你的大功业,就赐给你福禄让你永享用。
赐给你玉柄龙口的酒勺,黑黍芳香的酒一坛,用它来告祭于你有文德的祖先。赐给你一座名山和上好的田,前往岐周祖庙受封受命,用你祖先受命的封典。召虎行了稽首大礼; 祝愿天子万年!
召虎行了稽首大礼,于是称扬君王的恩德美,制作了青铜召公簋,祝福天子万年永寿! 明明显盛的天子,美好的声誉永远传下去。布施他的文德,让这天下四方之国都和谐融洽。
〔评介〕
方玉润说: “《江汉》,召穆公平淮铭器也。”(《诗经原始》)今人郭沫若据周金文也肯定本诗为召伯虎簋铭之一。(《青铜时代·周代彝器进化说》)召伯虎平定淮夷,归告成功,受王赏赐,感激君恩,作诗以记之。
全诗六章,章八句。首章言召伯虎之师,从江汉向淮夷,誓师奔赴。诗以盛大奔流的江汉喻出征将士的士气之勇之盛。用此江汉汹涌士气冲天起句,俊健昂扬,顿时显出一派龙腾虎跃气象,给诗篇带来了超拔俊朗的风采。开篇以出师正义,诛求淮夷,平定祸乱的发轫,就自然洋溢着一种浩然正气,使诗篇气足神足,呈现着雄壮的阳刚之美。二章仍写平淮之事,但讲出“经营四方”,将视野推开。不止平此淮夷,哪里有乱,就平定哪里,直至 “四方既平”。由一点而及于天下,显示出宽博宏大的气魄,突出君明臣贤,经营天下的中兴功业。三章写出征前王对召虎之命。令其师,从江汉之浒出征,又嘱其人,既已平淮便处理善后。令其整理疆界土田,施以王政,怀柔安抚,以期达到臣服他们的目的。诗行至此由急而缓。四章写王对召虎的殷殷嘱托,勉其效法祖先奉事文王、武王故事,在本朝再建勋业。这番话也意味着以召康公与文王、武王的和衷共济、相得默契来比况,赞赏召虎,既达君臣之情,又表勉励之意。三、四两章写宣王的嘱咐,细致恳切,虽是君王诏命却如叙说家事,平易亲切,表现出宣王雍雍穆穆以德服人的仁君形象。五章承上章写宣王赏赐召虎。上章结尾讲“用锡尔祉”,此则讲召虎功成受赏,所谓“论定赏行,郑重之至。”(《诗经原始》)本诗三写王命,上两命在江汉之浒,写出王的嘱托信任,此一命则在岐周宗庙“自召祖命”,更突出其郑重,表现了宣王之文德和召虎的功高。这样写也正符合作为记载皇恩功业以丕显其光,子孙永保的铭器之作的风格。六章写召虎拜谢恩赐,对王表示衷心祝愿,同时劝勉国君,强调“矢其文德,洽此四国”这一拜赐,虽温雅诚挚但却涵容深重。谏王持大端,固根本,保持周家本色。这是谏君之辞,但如同嘱咐、教诲,言之谆谆,情意殷殷。这里又从召虎的谢辞角度表现了王之文德和他们的君臣相得。
本篇以文德贯穿全诗。写出征,因文德而表现出王者之师,正义之战,使战争变得壮丽;写君臣,因文德而表现出君臣合洽,共创大业,一派中兴气象。正是文德的贯穿,使诗篇有了更高的境界。
本篇的艺术表现也有独到之处,富于创造性。诗的前面部分采取跳脱的写法,把王命出征和淮夷既平都置于后而突现中间一段的出师场面,然后又跳过战场描写转入淮夷既平并表示“经营四方”,两章相衔使前面部分鲜明壮丽,气势磅礴。于诗的节奏,这一部分又可以说它是急管繁弦,三章以后转入舒缓和畅。写王之命,写召虎受赏拜赐都是从容不迫娓娓而谈。在舒缓中又并不呆板平直,而是富于变化。诗中一则以讲古比今使诗延展到历史,一则以三次赐命的场景变化使诗移步换形,一则以召虎拜赐使诗由一般描绘到具体特写,这些写法使后半部分摇曳生姿,富于变化。诗人用这种急缓相间的写法让诗篇既有波澜又有韵律,增加了本诗的艺术魅力。

☚ 韩奕   常武 ☛

江汉

江汉

长江和汉水。《说文》:“江,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段玉裁注: “湔氐道,《禹贡》岷山在西徼 (jiào,边界。)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过郡九,行七千二百六十里。过九郡者: 蜀郡、犍为、巴郡、南郡、长沙、江夏、庐江、丹阳、广陵国也。《禹贡》岷山,封禅书谓之渎山。李膺《益州记》谓之羊膊岭。今四川龙安府松潘厅,即松潘卫,卫北二百三十里,大分水岭是也。流经茂州、成都府、眉州、嘉定府、叙州府、泸州、重庆府、忠州、夔州府、湖广之宜昌府、荆州府、岳州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江西之九江府、江南之安庆府、池州府、太平府、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诸境,至北岸通州,南岸苏州府昭文县境入海。”汉,汉水,长江支流。《说文》段玉裁注: “《禹贡》: 水出陇西氐道县,至武都为东汉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又:“《水经》说西汉水曰: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东南至江州县,东南入于江。”《小雅·四月》六章:“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毛《传》:“滔滔,大水貌。其神足以纲纪四方。”郑《笺》:“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雍滞。” 《大雅·江汉》一章:“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滔滔,广大貌。浮浮,众强貌。陈奂《传疏》: “经传各本皆误,当作 ‘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武夫,武士,指出征的将士。

☚ 庄公   汤 ☛
江汉

江汉

字纪南。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出任宝庆知府,有治声。

☚ 姚裕   江文敏 ☛

江汉

即《诗·大雅·江汉》。这是一首记载召伯平定淮夷,受到周王赏赐的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