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先进的流通体制和现代流通方式
我国的市场体系存在着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体系分散、规模小,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等流通体制不够合理的现象。要通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先进的流通体制,发展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的流动,以适应和促进现代大生产的发展。(1)要发展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集中流通方式,改变原来小商场、农村集贸市场等零星、分散的落后流通方式,实现流通方式的规模化;(2)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连锁经销网络和采购配送网络,实现流通方式的网络化;(3)要发展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购销分离的现代流通方式。
2.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针对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和价格欺诈等各种形式的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边整边改,着力治本。紧紧抓住与人民切身利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狠狠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业生产资料等违法犯罪行为。把大力整顿市场秩序与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2)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集中力量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加快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大幅度地减少行政性审批;依法行政,依法约束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使之规范化。
(3)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力度。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网络监管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以行业自律、新闻监督、群众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监督体系。
3.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缺乏信用不仅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中介机构的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体系。要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