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汗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汗证sweating syndrome

表卫亏虚,阴液不足或疾病危重,气不固表,肤腠开阖失司而出汗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常见自汗、盗汗及虚脱汗三型。
自汗 多因劳役过度,或体质素虚,造成心肺气虚,卫阳不固,腠理不密,津液外泄而发病;脾肾阳虚,阳不敛阴,则汗自出。证见白昼时自行出汗,或动则大汗,虚弱无力,不耐使役,呼吸气喘,舌淡而绵;脉呈结代或无力,为心肺气虚自汗。若兼有耳鼻俱凉,畏寒,水草减少,泄泻,腰痿无力,为脾肾阳虚自汗。属阳虚证(见虚证与实证)。治宜补气助阳,固表止汗。心肺气虚者,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浮小麦、龙骨、五味子;脾肾阳虚者,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肉桂、杜仲、龙骨、牡蛎、五味子。
盗汗 怀孕母畜使役过重,营养不良,导致阴血亏损,阴虚则内热,虚火盛则阴液不藏而盗汗;或平时体虚,劳伤血亏,汗为心之液,心血不足则心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遂成盗汗。证见夜间休息时出汗,冬季的早晨可见患畜被毛结一层白霜,白昼汗自行停止。舌淡无苔,少津;脉细数。若心血不足而盗汗者,神疲气短,心悸,舌淡白,脉虚或结代。属阴虚证。前者治宜滋阴降火,固表止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黄芪、龙骨、牡蛎、浮小麦。后者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用归脾汤加肉苁蓉、巴戟天、茴香、龙骨、牡蛎、五味子。
虚脱汗 是患畜即将亡阴、亡阳而大汗淋漓不止的危急证候。应急察明是亡阳或是亡阴,以便迅速采取急救措施。亡阳汗:证见冷汗淋漓,耳鼻四肢发凉,气息微弱,反应痴呆,两目直视。口色枯白;脉微欲绝。属亡阳证(见阴证与阳证)。治宜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结合强心、输液抢救。亡阴汗:证见身出热汗,粘稠如油,耳鼻四肢温热,气促喘粗,躁动不安。口色淡红,舌津干少;脉象细数散乱。属亡阴证。治宜急救养阴。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或六味地黄丸加减。结合强心补液。
为防津液大量流失,可采用草木灰涂擦出汗处止汗。

汗证

病证名。见《医学正传》。指汗出异常的症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 “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各条。

汗证

汗证

非生理性汗液外泄的证候,常因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所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老年人由于元气亏损,脏腑功能减弱,易发生此证,主要包括自汗、盗汗、额汗、半身汗、脱汗等。西医学所称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分三型辨证论治:
自汗昼日时时汗出,动则更甚。老年病自汗常见三种不同情况:
❶肺气不足:汗出较多,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不耐风寒,易于感冒,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麻黄根10克、浮小麦30克、糯稻根10克、煅牡蛎15克。
❷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浮缓。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兼心悸失眠者,可加龙骨12克、牡蛎12克、茯神10克;若半身汗出,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加黄芪18克、丹参10克、鸡血藤15克。
❸肺肾气虚:表现额汗时出,动则尤甚,汗出畏冷,倦怠乏力,咳喘短气,苔薄白,脉沉弱。治宜补肺益肾,方用补肺汤(《永类铃方》人参3克或党参15克(另煎对服)、黄芪15克、熟地10克、五味子6克、紫菀10克、桑白皮10克)加核桃肉10克、山萸肉6克。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老年病盗汗,常见有两种情况:
❶心血不足: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血,方用归脾汤加龙骨15克、牡蛎15克、浮小麦18克、五味子6克。若兼血虚有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咽干口渴者,可用酸枣仁汤加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
❷心肾阴虚:潮热盗汗,虚烦少寐,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心悸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潮热明显者,可加知母10克、地骨皮10克、炙龟板6克、炙鳖甲10克;自汗盗汗,短气心悸,潮热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改汤剂。
脱汗老年人久病重病,阳气耗伤,或肾阳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大泄,尤以额汗明显者,易致亡阳之变,发生脱汗。脱汗表现为突然虚脱,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厥冷,撒手遗尿,甚则神昏不语,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方用参附龙牡汤(《经验方》人参10克(另煎)、炮附子1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合生脉散改汤剂。为加强止汗之功,可加黄芪18克,山萸肉10克。
单纯自汗盗汗,预后较好;伴见其他疾病则随原发疾病好转治愈才会减轻或消失;脱汗预后较差。汗出之时,应及时揩拭,避风寒,以防感冒。

☚ 肺胀   血证 ☛

汗证hànzhènɡ

证名。见《医学正传》。汗出异常的证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 “汗出一证, 有自汗者, 有盗汗者。” 由于病情不同, 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 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详各条。

汗证

汗证

汗证是指全身或局部汗出异常的一种病证。
病名考证
汗的名称出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已有“自汗”、“盗汗”的论述。后世医家有按汗出于白昼清醒时或夜间入睡时为特点而将前者命为“自汗”,后者称为“盗汗”; 也有从汗出部位区分命名为“头汗”、“额汗”、“胸汗”、“腋汗”、“半身汗”、“手足汗”等;有从汗出量多或汗出不止命名为“灌汗”、“漏汗”、“漉汗”; 有从汗出而带有色泽命名为“血汗”、“红汗”(与高热鼻衄所称之红汗不同)、“黄汗”;有从病情危重时的特殊表现命名为“战汗”、“脱汗”等。“无汗”亦属于汗证的一种。《伤寒明理论·无汗》:“若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汗。”本条为讨论汗出异于平常而量多者。
汗证涉及范围甚广。凡中风热病,各种病证,均可伴有一时性汗出异常,不属本文阐述范畴。可参见“中风”、“伤寒”、“温病”、“瘟疫”、“痛证”、“黄汗”等有关各条。
病因病机
《内经》关于汗出的记载较多,对汗证之病因、病机都有不少阐述。如《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并提出了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或因七情惊恐劳伤而致汗。尤其强调汗出与五脏的关系尤大。如《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倦,汗出于脾。” 《内经》还在指明汗为心液,肾主五液的基础上,进而阐述了汗与精、血、津液异名而同类的密切联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从伤寒、杂病分述了汗证的阴阳大纲,并对表里、寒热、虚实以及发汗宜忌、转归等诸方面作了具体的论述。《伤寒明理论》详论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汗等病证。《丹溪心法》以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李士材对汗证的论述则重在心肾,《医宗必读·汗》:“按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必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血虚得者。”
总之,汗证与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均密切相关。外邪、情志、饮食、烦劳均可为汗证致病之因。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出现汗出之证。总为外感和内伤所致,分述如下:
(1) 营卫不和: 腠理不密,卫阳不固,营卫不和而汗出。《伤寒明理论·自汗》:“阳气卫外而为固也,卫为阳,言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汗者干之而出,邪气干于卫气,气不能卫固于外”而致汗证。常见的有营强卫弱,卫外失固;或卫强营弱,内灼营阴而汗自出。阳虚则邪从寒化,伤及卫阳则冷汗自出。
(2)湿热薰蒸: 饮食不节,辛辣厚味过度,酿成内热,兼之起居不慎,外湿内侵,湿与热合,壅滞三焦,薰蒸肌表,热逼津泄而为头额自汗,或半身以上出汗。《医学正传·汗证》:“湿热相搏为汗明矣。”
(3)脏腑失调: 汗血同源,化生于脾胃,又为心所主,倘肺胃气虚,腠理不密,则为自汗、盗汗。汗为心液,发源于脾,与肾关系密切,如脾肾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则冷汗自出。或肝火炽盛,损及心肾之阴,阴虚阳亢,亦可迫其汗液外泄。
(4)气血亏虚: 大病之后,或久病不愈,气血亏虚。或中虚而卫阳不固,均可导致自汗、盗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荣血自涸者,必多汗;气虚而阳弱者,必体倦自汗。”
(5)阴阳偏胜:人之阴阳平秘,则安宁无病,如有偏胜,则阴虚阳必凑,阳蒸阴分而血热汗出。阳虚阴必乘,故易发厥而汗出,若阳气内虚,寒生于中,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阴阳乖离,则大汗淋漓不止而内脱。以上所述营卫、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脏腑失调,往往相互为因,不可截然分割。
分类及辨证
汗证的分类,历代多分为自汗、盗汗、局部汗出三类。辨证首先辨别自汗或盗汗; 外感或内伤。然后细察其证之属虚属实。外感多汗,必有外感症状。如《伤寒指掌》卷一所载:“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烦渴自汗,湿温则妄然自汗,风温则鼾眠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潮热自汗”等。内伤自汗多见于心、脾、肺、肾的气虚阳虚,当从脏腑兼证鉴别。如《医略六书·内因门》所谓:“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肺虚自汗,咳嗽喘促;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肾虚自汗,夜热骨蒸。” 但其间亦有“肝热自汗,口苦潮热”的实证。盗汗多属阴虚,但亦有气虚、阳虚而致者。如《医略六书·内因门》:“若大病之后,新产之时,及久出盗汗,则阳气无止息而愈虚,如专伲济阴,则阳气无由以生,焉能卫外为固哉?”因此,张景岳认为辨汗证的阴虚或阳虚,理应察其有火无火。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便成阴虚;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则属阳虚。切不可见自汗或盗汗即骤断为阳虚抑或阴虚。《景岳全书·汗证》:“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故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谓非阳盛阴衰者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 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治疗原则
《景岳全书·汗证》指出:“风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俟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自汗有由风湿之邪侵袭肌表,伤及卫阳,自汗断续者,治宜祛风胜湿,益气固表。因暑伤气阴,胃津受灼者,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因胃热炽盛,内蒸外越者,宜清热生津。肺气虚弱,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者,宜补益肺气。脾气亏虚,心气不足,心液外泄者,宜壮其中气,益其血脉。心阳欲脱,心液随阳外泄者,宜扶阳固敛。至于盗汗,有阴虚内热,虚热内蒸,阴不敛藏,盗汗频作者,宜滋阴敛汗。有气阴两虚,心肾不足,盗汗反复不止者,亦属阴液不能敛藏一类,治宜滋阴降火,益气止汗。此皆汗证治本大法,必要时亦可随证选用敛汗药以治其标,辅用外治法以增其效。
总之,汗证的治疗,首辨五脏的虚衰;次分致汗之由,以分治其脏腑;最后又当兼经络以辨晰之。《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因为心与肾二经之虚,其实五脏虚衰,皆能致汗。其专由心虚而汗者,法当益其血脉;其专由肾虚而汗者,法当助其封藏;若由肺虚而汗,则必固其皮毛;由脾虚而汗,则必壮其中气;由肝虚而汗,则必禁其疏泄。五脏所致出汗,各有治法如此,然此皆五脏之气先虚而后汗出,非汗之分属于五脏也。……则又当因乎汗之由,以分治其脏腑。……邪在表,腠理不闭,而汗从经络出,又皆脏腑兼及之余症也,而阴阳气血之际,尤不容不察。”

☚ 溺浊   盗汗 ☛

汗证hàn zhèng

sweating syndrome;hidrosis syndrom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