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画像石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画像石墓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四川为全国四个中心分布区之一。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合川等地。都是有前、后、中三室的大型墓室,墓室一般长12米左右。成都平原的属砖石混合结构,且多为画像石、画像砖并用,画像常见内容是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和宴乐以及四神等。重庆附近的江北与合川等地则皆为石结构墓,画像内容多表现四神、仙人以及“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一类历史题材,大体未见对墓主生活、生平的表现。画像技法主要是浅浮雕,比邻近的鄂北与河南南阳地区的更为精致。 汉画像石墓 汉画像石墓石刻画像是汉代墓葬的一种修饰形式,汉墓则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载体。徐州现已发现画像石墓20多座,其中以茅村汉墓和白集汉墓最具代表性。墓中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高超,极具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 ☚ 北洞山汉墓 汉兵马俑博物馆 ☛ 汉画像石墓 汉画像石墓以石刻画像作装饰的汉墓。墓室多为石和砖石混合结构。西汉中、晚期出现,盛行于东汉时期,延续到魏晋,习称汉画象石墓或画象石墓。大中型画像石墓墓主多为高官显贵和豪强地主。自1954年发掘了沂南北寨山汉画像石墓以来,全省已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近百座,其中大中型墓约占十分之一左右,墓中的大量石刻画像,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山东汉画像石墓有5个主要分布区:(1)以济宁、枣庄两市为中心的鲁中南区。(2)以临沂为中心的鲁东南区。(3)泰山周围的鲁中区。(4)梁山、阳谷一带的鲁西区。(5)以青州、寿光、安丘、诸城为主的潍坊区。此外,在广饶、胶东半岛等地也有零星发现。这些地区在汉代大都是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又广泛分布着可供开采的构筑墓室石材的山丘。因此,在汉代上层社会日益崇尚厚葬风气的影响下,这些区域便发展起了费工、耗资的画像石墓。山东汉画像石墓大体可分三期:第一期,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年,主要为石板扣合的石椁墓和前室作两面坡顶、后室平顶的双室墓;第二期,东汉早、中期,主要为前室有覆斗式或叠涩式顶后室平顶的双室墓,规模较大的后室两边并置左右侧室;第三期,东汉晚期,形制趋向多样化,有带回廊的前后室双室墓,有具备前、中、后三主室并附耳室、侧室或回廊的多室墓,还有穹窿顶双室墓;墓顶普遍加高,有券顶,穹窿顶、覆斗式顶、叠涩顶和抹角顶等多种形式。画像的题材内容可概括为六类:(1)社会生产类。主要是表现墓主庄园和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劳动场面;(2)社会生活类。有燕居、庖厨、宴饮、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六博、讲经、战争等;(3)历史故事类。主要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典故、古代圣贤、刺客等内容。(4)神话传说和珍禽异兽类。(5)天象类。(6)花纹图案类。一般是前3类刻于墓室四壁,第4、5类刻于墓门和室顶,第6类散见于各处作为装饰。画像雕刻技法可分六种:(1)阴线刻,在糙面或平面的石材上,用阴线刻出图象。(2)凹面线刻,把物象轮廓内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阴线刻划细部。(3)凸面线刻。在平滑的石面上,将物象轮廓外减地,使物象呈平面呈起,细部再用阴线刻划。(4)浅浮雕。将物象轮廓外减地,使物象略呈弧面凸起。(5)高浮雕,减地后物象弧面凸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6)透雕。把物象的某些部位镂空,立体圆雕味较浓。每种雕刻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第一期墓葬,多为糙面阴线刻,草率粗陋,内容、构图简单。第二期墓葬,技法主要为糙面阴线刻、凹面线刻和浅浮雕,构图简单,形象呆板,从画像风格上看,与第一期有一定的渊源。第三期墓葬,各种雕刻技法运用熟练,构图复杂,形象生动逼真,细腻传神,场面庞大,气魄雄浑。 ☚ 汉六博盘 邝冢遗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