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明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公元57~75年在位。年号永平。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命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等习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立学于南宫,号“四姓小学”,设置“五经师”以授其业。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明帝在位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永平元年,辽东太守祭肜使归顺汉朝的鲜卑首领偏何击破赤山乌桓,西自武威,东尽玄菟的塞外诸族皆来内附,边境屯兵得以省罢。永平元年(58年),明帝又设置度辽营,并命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以监护南匈奴。公元73年,窦固、耿忠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汉军出酒泉塞,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明帝诏置宜禾都尉,并留吏士屯田伊吾卢城。其后,窦固又以班超为假司马与从事郭恂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9)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窦固、耿秉定车师后,又奏请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永平九年至十二年,由于“岁比登稔”,出现了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繁荣局面。永平十三年,王景修治汴渠完工,又消除了自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汴渠东侵之害。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 汉明帝 汉明帝28—75即刘庄,庙号显宗,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阴皇后。建武十九年 (13) 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 (57) 光武帝死,汉明帝即位。明帝遵奉光武制度,使东汉政权进一步巩固。他为政苛严,注重刑理法令,独揽大权,强化专制统治。他对宗室诸王及功臣多方防范,重申后妃之家不得封侯预政。明帝曾严惩功臣窦融子孙,穷治楚王英狱,被诛连者达数千人之多。当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明帝多次下诏赐贫民公田、贷给种食,以招抚流民。使王景修治汴渠,消除水害。史载其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连年丰稔。明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和东汉政权的友好关系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班超出使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使西域恢复了同中原地区的正常交往。此外,明帝还热心提倡儒学,命置“五经师”以教授诸王及大臣子弟,又为外戚诸子立 “四姓小学”。且笃信佛教,曾派使者赴天竺求沙门及其佛经,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明帝希冀通过儒学和佛教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 汉光武帝 汉章帝 ☛ 汉明帝28—75东汉皇帝(57—75)。名刘庄,光武帝第四子。在位期间,遵从光武制度,无所变更。禁后妃之家封侯与干政,惩治不法官吏较为严厉。史称其时“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崇尚儒学,立明堂制度,并亲至太学讲学,孔宅巡礼。即位之初,匈奴数为边患,永平十六年(73年),遣窦固、耿忠等大举出兵击败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中断65年之久的西域交通。又曾遣使至西域求佛法,传为佛学东渐之始。 汉明帝27一75即刘庄。东汉皇帝。光武帝第四子。57—75年在位。南阳蔡阳(湖北枣阳西南)人。中元二年(57)即位。永平元年至二年(57—58),令窦固及马武平定烧当羌,募士卒戍守陇右。八年,置度辽将军,屯兵五原、朔方。十五年,对北匈奴由守势转入进攻。经略西域,于十七年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在位期间,继承光武帝各项措施。善刑理,法令分明,吏治较好。大力提倡经学,广召名儒,自居讲席。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令王景及王吴征发民工数十万,较好地修治了黄河和汴渠。东汉进入了繁荣期,一度出现“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马被野”的现象。(参考图21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