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代医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代医学中国古代医学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之一。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药物、方剂的进步,一是病机、病变认识的深化。经过四百多年的经验积累,初步创立了根据病机、病变进行治疗的“辩证论治”的临床理论体系,使《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在汉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充实和发展,开辟了以后中医发展的健康的、富有民族特点的道路。就药物和方剂的进步而言,战国时,方剂虽已经发明,但一般治疗仍以针石等外治法为主。到西汉初,以方治病才成为主要手段。《史记·仓公刘传》就记载了淳于意治病时所使用的“下气汤”、“火齐汤”、“苦参汤”等多种方剂的名称。《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书11家274卷,并且把医书分为《医经》与《医方》两大类。到了东汉,还在政府机构里设置了专门管方的“方丞”。可见中医以方治病的特点在汉代已完全形成。1930年在甘肃居延发现了大批汉代木简,有一部分是记载医方的,其中有治咳逆、胸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 人参、紫苑、昌蒲、细辛、姜、桂、蜀椒各一分,乌喙十分,皆合和(下缺)。有伤寒四物: 乌喙十分、细辛六分、术十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等。方剂的进步是以对药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汉书·楼护传》曾记载楼护少随父为医长安,能“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可见记载药物的专书《本草》,不但在西汉已经出现,而且受到和医经、方术一样的重视。此外《汉书·郊祀志》有“方士、使者副佐、本草七十余人皆归家”的记载,《汉书·平帝纪》有征召通晓《本草》者的记载。东汉时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蔡邕本草》、《子仪本草》、《吴普本草》等专著。根据现存的《神农本草经》,汉代药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药物种类增多,已达365种,其中绝大部分仍为今日所通用。强调“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并对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范围和相互配合,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说明,使药理学说和病理学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而言,西汉初年对疾病的认识,基本上和《黄帝内经》相同。《史记·仓公列传》所载的《诊籍》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如病名基本上和《黄帝内经》相同或相类;诊断方法,特别注意脉诊;诊脉方法仍有规矩权衡、循尺、色脉等。对病机的解释也仍较空泛而不切实际。到了东汉,情况就有很大不同。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把《黄帝内经》的热病,发展成为一部专门著作。不但更详细具体地记载了六经病的主要症候,更重要的是对每一经的病变,都分出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并具体地指出它们的特征、治法和所用方剂、药物。不但如此,而且还记载了在什么情况下如果发生误治或失治,就要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和后果,应该如何处理的具体指征和办法。这就充分反映了当时对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地深刻而周详了。诊断方法,也较《黄帝内经》更为朴实,不但把诊病的重点放在病人的客观症候方面,采取了“脉征合诊”的办法,诊脉的过程也大为简化,只集中在“气口”一处诊脉,其他三部九候、尺肤、色脉、人迎对照等已不再应用。这样就使诊断的指征更明确,更集中,避免了彼此矛盾,无所适从的缺点,大大便利于临床实用。此外,在疾病认识上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不再一般地按经络、脏腑记述病变,而是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即病名来记述了,只是对某些疾病,有时按经络、脏腑进行分型。如《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按六经分证,中风、中寒等按五脏分型等。一是对病名的记述,已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分类,不再像《黄帝内经》那样繁琐和庞杂。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把疾病归纳为中风、伤寒、伤热、温疟、中恶、霍乱等30余种,《伤寒杂病论》除伤寒外,把其他疾病分为20余类等。就针灸的进步而言,从西汉的淳于意到东汉的华佗、张仲景都是针药并用的医家。而据《后汉书·郭玉传》,郭玉和他的隔代老师涪翁更是专以针灸治病的。据称涪翁还撰有《针经》一书。西晋皇甫谧《黄帝甲乙经》中记述有汉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其中有关针灸的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一,每个俞穴都有明确的部位描写,而且指出如何取穴,下针多深,灸宜几壮等。第二明确了每个俞穴所主治的疾病,如“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又称鼻衡)主之。”第三,对俞穴的记载,不再分气穴、气府、水俞、热俞等,而是头部和躯干按部位记载,四肢则按十二经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满城发掘了西汉刘胜墓,出土有药匙、药壶和金针、银针等一批医疗用具,可以反映当时针灸、药物应用的情况。就汉代医书的学术价值而言,除《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以外,还有几项珍贵的医学资料。一是关于解剖的。《汉书·王莽传》:“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兵刳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方可以治病。”这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第一次记载的人体解剖,由于当时没有解剖学的基础,这项成果未能得到推广。二是关于防治传染病的。《汉书·平帝纪》:“民疾疫者,舍空邸,为置医药。”即对传染病患者,集中隔离治疗。三是关于环境卫生的。《后汉书·张让传》: 毕岚“又作翻车渴鸟,施于桥西,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性洒道之费”。这是说,汉代已经制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洒水车,并说明当时洒扫街道已成百姓的必尽义务。四是关于预防常见病、多发病的。《后汉书·礼仪志》:“春至日杼井改水;冬至日钻燧改火,可去温病。”就是要注意饮水卫生,减少炉灶的污染。汉代的医学理论,其主流是向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但在基本理论本身也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受到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神秘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种不健康的趋势,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在东汉时成书的《难经》中。一是受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影响。这些人所用的方法不外采药、炼丹、服食、房中术、按摩、导引等。于是这方面的著作也就大量出现,与一些医学著作同时流传。《汉书·艺文志》把方技列为一类,而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前两种共十八家四百多卷,后两种也是十八家,近四百卷。这些著作中,虽有不少有益的内容,但总起来说,却对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不利的作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所奠定的中医理论,在此后近一千年中没有什么新的进展,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