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技术推广
水稻是广西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水稻的8.5%和6.3%,其面积占全自治区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0%左右,而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因此,水稻生产的好坏,产量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广西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水稻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稻生产在耕作制度、良种选育、杂交优势利用以及高产技术的组装配套诸方面产生了突破性变革,随着应用技术的日臻完善,单位面积产量也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稻谷产量最多的是1933年,当年水稻面积170.77万公顷,产量307.5万吨,平均每公顷单产约1.78吨。自1949—1992年的43年中,广西水稻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总产、单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3年中,水稻总产比上年增产的年份共有28年,占65.12%;减产年份有15年,占34.9%。新中国成立后有6个年份被确认为是水稻产量高峰年,这些年使水稻不断地刷新了历史产量水平。纵观水稻生产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广西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栽培技术的进步,栽培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给水稻生产带来新的进展。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的突破:
(1) 耕作制度的改革。广西耕作制度的改革历史,是随着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围绕充分利用温、光、水、土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作总产而不断调整改革的耕作史。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旱改水、单改双,一年三熟制的形成与推广。1952年根据中央农业部的要求,农业部门开展了旨在扩大复种面积,增加总产量的“单改双”、“旱改水”试验并获成功,为双季稻北移打下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开始,广西即开始有计划地推广双季稻,大搞“双改”(即旱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其结果使水稻播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幅增长,单季稻所占比例明显减少。1950年全自治区单季稻面积达94.65万公顷,占稻田面积的41.7%。1953年后逐步改为双季稻。据统计,“一五”时期改了21.04万公顷;“二五”时期及三年调整时期改了25.14万公顷; “三五”时期改了18.16万公顷;“四五”时期改了16.18万公顷。因地制宜地扩大双季稻面积,是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成功改革,这一突破对广西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双季稻年均每公顷产量为3.26吨,比中稻单产多1.5吨,双季稻产量是中稻产量的1.85倍。到“七五”期末,双季稻年公顷产达8.65吨,是中稻年亩产的2.13倍。1961年以前,水稻单季亩产以单季中稻为最高,而1962年以后,双季稻中的一季晚稻或一季早稻的亩产已超过一季中稻,而且产量差距逐步增大。1983年,水稻播种面积为273.73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量创4.44吨的记录,双季稻在实现粮食增产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双改”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全自治区四大稻作区内均开展了以冬季农业开发为主体的稻田一年多熟制的技术推广活动。先后引进推广冬小麦、冬红薯、冬油菜、冬烤烟和冬绿肥,使原有的一年一熟制逐步变为二熟制,而二熟制又变三熟制,温光资源不断得以合理利用。
(2) 良种的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水稻增产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从1950—1992年,广西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演替,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❶高秆良种当家时期(1950—1964年)。这一时期推选出一批高秆良种代替杂乱的古老品种,产生了5%—10%的增产效果。各地主栽的品种有夏至白、马房粘、胜利粘、白谷糯、木谷、水芽、中山粘、白花50多个品种;
❷矮秆良种的选育与推广时期(1965—1975年)。以广选3号、广选早、珍珠矮、包胎矮、包选2号、团结1号等为代表的矮秆品种,与高秆品种比较一般增产20%以上;
❸杂交水稻的育种与推广时期(1976—1992年)。这一时期杂交水稻与矮秆良种并存,随着矮秆品种大量更新和杂交水稻的兴起,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广西杂交水稻的推广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其推广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❶ 1974—1976年属试种示范阶段。3年5选种植面积共2.83万公顷。组合杂交优势十分明显,增产效果很好。1974年晚稻试种1.33公顷,每公顷产量在7.5吨以上,最高产的是广西农学院种植的“南优2号” (后定名),面积0.08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8.96吨,比当家种包选2号增产61.5%,比早稻当家“种广选3号(翻秋)增产48.4%,比亲本IR24增产48.8%,10多个组合区试测产结果,一般每公顷产量均在7.5—9吨之间。全国杂交水稻第三次会议在广西南宁考察和验收了示范田,面对增产幅度巨大,优势特强的示范结果,农技干部和农民为之振奋。
❷1975年,进入大田大面积试种阶段。1975年全自治区分布在66个县试种,面积160.33公顷,其中早稻试种7公顷,验收4.68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51吨,其中广西农学院种植1.51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77吨,比高产的常规良种增产10%以上,晚稻试种153.33公顷,一般增产20%—30%。1976年全自治区示范面积迅速扩大到2.8万公顷,推广面积仅次于湖南,居全国第二位。通过扩大多点试种示范,为进一步推广打好基础。
❸1977—1978年为迅速发展阶段。由于杂交稻优势明显,增产幅度大,示范效益好,推广势头强劲。1977年全自治区种植26.36万公顷; 1978年又扩大到42.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56万公顷,增长61.32%。1977年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各地也涌现出不少大面积高产典型。如田阳县隆平大队连片74.6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达8.84吨。由于推广的杂交组合以南优2号为主,组合单一,抗病性差,加上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缺乏经验,不少地方偏施氮肥,导致稻瘟病大暴发,1978年全自治区共有20万公顷杂交稻发生稻瘟病,其中严重发生有6.66万公顷左右,沿海一带还发生白叶枯病,使得杂种优势极不稳定,加上制种面积大,产量低,质量差,造成种子大量积压,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❹1979—1985年为调整及恢复阶段。面对杂交稻推广的严峻形势,1979年10月自治区农业厅在桂林召开了杂交稻会议,总结了推广工作的经验教训,贯彻中共自治区委“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方针。1979年经全国组织联合区试,抗性鉴定及大田调查反映,汕优、威优系统组合较抗稻瘟病,而其抗源主要来自珍汕97A和V20A不育系,6号恢复系(IR26)较抗白叶枯病,2号、3号恢复系配合力强,从而确定不育系的珍汕97A和V20A为重点。发展抗性较强的汕优系组合,并对组合的布局做了调整,早稻的汕优2、3号为主,晚稻则推广汕优6号、威优6号,在此基础上还系统地总结了杂交水稻栽培和繁殖制种的技术经验。1980年以后,逐步提高制、繁、栽技术,使推广面积稳步扩大,逐年得以恢复。1979—1985年的7年共种植150.17万公顷,年均种植面积为21.45万公顷。以后,随着优良新组合的相继育出,汕优组合完全取代了南优2号,先后有汕优桂8、汕优36、汕优61选—1、汕优64、汕优30选,汕优桂32、汕优桂33、汕优桂34等一系列优良组合成功选育,不但克服了南优系列抗性差、优势下降的问题,而且为实现杂交稻早、中、迟熟组合的科学搭配创造了条件。1985年5月中共自治区委、人民政府决定把推广杂交稻当作恢复和发展广西粮食生产的战略措施来抓,并相应制定了有效措施,使杂交稻又重新跃上新的台阶。
❺1986—1992年为大发展阶段。7年累计共推广杂交水稻855.88万公顷,年均种植面积为122.27万公顷,其中,1986年为52.94万公顷,占稻谷播种面积的21.01%;1987年面积为95.35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38.08%;1988年108.72万公顷,占44.15%;1989年100.65万公顷,占40.36%;1990年149.57万公顷,占58.8%;1991年为173.28万公顷,占70.01%,1992年达183.49万公顷,占74.43%,创历史最好水平。从地区看,全自治区杂交水稻面积占稻谷面积比重较大的有桂林、梧州、玉林、柳州等地区和桂林、柳州两个市,杂交稻所占比重均在78%以上(见表5-4-1、5-4-2)。这一时期杂交水稻的育种和推广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杂交制种向多类型、多熟期、多抗性、多质源深入,杂交组合的更新换代更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使适应于不同区域、不同熟期、抗性强的新组合不断育出并有计划地进行区试和推广,通常每一主流推广组合4-5年后即更换新组合,杂交优势和抗性有了保证。广西从1978年起开始了多类型、多熟期、多抗性的新三系选育;先后育成的组合有汕优30选、汕优桂44、博优64、博优桂34,这些组合在作双季晚稻,增产效果很好,如汕优30选,生育期125天左右,7月上旬播种10月初抽穗,可避过寒露风为害,取代了晚稻“翻秋”组合,实现稳产丰产。与此同时,早稻组合中,多熟期、多抗性组合的选育步子加快,除从自治区外引进汕优63、威优、枝优系列组合外,自治区内选育的组合如:汕优桂33、桂32、桂34等。80年代末以后,引进和选育有博优系列、特优系列、枝优系列组合,随着高抗、高产、多熟期的多种组合的引进和成功选育,为推广更新换代创造了条件。
表5-4-1 1992年杂交水稻推广情况表
| 水稻播种面积 (万公顷) | 杂交稻面积 (万公顷) | 杂交稻占水稻 面积(%) |
合 计 | 246.5 | 183.5 | 74.43 |
南宁地区 柳州地区 桂林地区 梧州地区 玉林地区 百色地区 河池地区 钦州地区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 30.2 22.6 26.1 22.0 54.5 13.9 13.7 24.1 13.6 6.6 7.4 4.6 7.1 | 18.4 17.8 22.7 19.4 46.9 9.1 9.7 13.1 7.8 5.4 5.9 2.3 5.0 | 60.85 78.69 87.00 87.92 85.99 65.56 71.14 54.12 57.02 81.59 79.87 49.86 71.34 |
水稻早、中、迟熟品种的合理搭配是农业栽培技术的一大进步。广西双季稻品种搭配及推广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❶60年代改良时期。此时期品种推广及演变特点是:地方品种被改良和应用,高秆品种被矮秆品种取代,新品种不断选育和引进,品种搭配未形成成熟的模式。
❷70年代矮秆品种熟期配套时期。这一时期早稻品种仍以中熟、早中熟品种为主。晚稻早中熟品种占20%—30%左右,迟熟或特迟熟种占70%—80%。桂南稻作区早晚稻品种搭配主要以中迟熟种为主,桂中则以中熟或翻秋为多,桂北及高寒山区以早熟种为主。由于不同稻作区均按早晚稻安全生育期的长短合理调整了熟期,使温、光、水、土、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双季稻两季产量明显提高,粮食总产大幅度增大。
表5-4-2 广西双季稻、中稻面积产量变化情况比较表
时 期 | 年平均面积 (万公顷) | 双季稻 | 中 稻 | 双季稻面 积占% | 中稻面积 占% | 双季比中稻 增产(%) |
年均面积 | 亩产 | 年均面积 | 亩产 |
恢复时期(1950—1952年) | 235.5 | 132.8 | 217.5 | 97.8 | 117.5 | 56.4 | 41.54 | 85.11 |
“一五”时期(1953—1957 年) | 248.6 | 168.5 | 245 | 76.8 | 141 | 67.78 | 30.89 | 73.76 |
“二五”及调整时期(1958— 1965年) | 232.4 | 177.2 | 250 | 51.7 | 126 | 76.25 | 22.22 | 98.41 |
“三五”时期(1966—1970 年) | 249.1 | 215.2 | 331 | 33.5 | 154.4 | 86.37 | 13.45 | 114.38 |
“四五”时期(1971—1975 年) | 285.7 | 267.1 | 396 | 17.3 | 184.1 | 93.47 | 6.07 | 115.1 |
“五五”时期(1976—1980 年) | 289.1 | 272.6 | 444 | 15.1 | 212.4 | 94.31 | 5.24 | 109.04 |
“六五”时期(1981—1985 年) | 267.7 | 249.2 | 544 | 17.4 | 248 | 93.07 | 6.51 | 119.35 |
“七五”时期(1986—1990 年) | 250.5 | 232.8 | 576.6 | 15.8 | 270 | 92.97 | 6.31 | 113.56 |
注: 1亩=0.667公顷。
❸80年代以后常规种与杂交稻并存期。这一时期,一方面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选育,另一方面杂交水稻已稳步发展,新组合不断涌现,为实现品种(组合)的合理搭配创造了条件。80年代初以汕优系统组合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新育成的优良组合为主,并逐步实现了早晚类型和熟期配套。90年代以后新组合层出不穷,进一步提高了熟期的配套能力。这一时期早、中、迟熟品种的搭配日趋合理。杂交稻推广后,最初时的一季双桂1号+一季杂交稻或早稻杂交稻+晚稻常规迟熟种。后期发展为两季杂交稻、桂南以汕优、博优系统,桂北以威优系统为当家。早稻迟熟组合主要有汕优桂33、桂34、桂99、汕优63、特优63等。早、中熟组合有汕优桂8、威优49、威优64、博优49、D优等。晚稻以感光组合为主,如汕优30选、汕优桂44、博优64等。至此,广西品种早、中、迟熟的实现合理搭配,各地通过筛选试验和比较,获得相对的稳定的熟期组配方式,产量稳获增产。
广西优质稻的发展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70年代初期,为了争取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自治区分别在南宁、钦州、玉林、梧州4个地区建立了17个优质米生产基地,农业、粮食、外贸3个部门联合开发了优质稻的引进和选育工作。1975年广西农科院从广东引进的矮齐眉5号,通过系统选育,育成晚稻型优质谷“特眉”,该品种米质特优,1976年经有关部门联合鉴定,评为外贸出口特一级米,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广西出口优质大米的主要品种,在港澳市场十分畅销。1982年后,玉林、南宁、桂林、梧州等地区先后从外省引进了民科占、惠优占、马坝小油占、细黄占等品种,促进了优质稻的进一步扩大推广。特别是1983年粮食大增产以后,粮食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优质稻受到各地重视,面积、产量有大幅度提高。据粮食部门统计,1985年全自治区优质稻在1984年6.66万公顷,产量25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到20万公顷,总产达75万吨,是80年代面积发展最快的一年。主栽品种细黄占、05占、特眉获1985年度农牧渔业部优质米产品奖。特眉获农牧渔业部金牛奖。此外,广西还挖掘和利用了地方优质、珍稀品种,如东兰县的墨米(亦称黑糯),米质软滑,味香,不仅营养丰富,且药用价值高,可补血益气,健脑壮肾,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玉林地区农校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培育出“乌金一号”超黑墨米。到1985年全自治区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共有30—40个,玉林地区是优质米出口的主要基地,每年出口优质米占全自治区出口总量的70%以上。
1986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米生产由过去单纯出口创汇型向生活自给型发展,一些优质组合(品种)获得较大面积的推广,如七桂早、汕优36辐、博优香、枝优香、马坝新油占等等。1992年自治区农业厅加强了优质米评审推荐工作,广西农科院选育的“713”被评为优质米第一名,在全自治区推广面积共13.33万公顷以上,杂交优质稻面积迅速扩大。
(3) 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除与水稻品种(组合)的更新换代,资源优质的应用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关之外,栽培技术的进步,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对提高单产起了重要作用。
❶防寒育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❷合理密植技术的形成与推广;
❸科学施肥与灌溉技术;
❹抗逆性技术的形成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