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永明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也是一种诗体,或称新体诗。《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其作品注重声韵格律,要求严格遵从“四声八病”之说,对近体诗的形成以及后来骈文、词、曲等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诸代表作家中,以谢朓成就为最高。

☚ 元嘉体   齐梁体 ☛
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诗歌体式风格。《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新的发展,永明年间,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著名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指出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等八种声病,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在此之前,人们在写诗过程中,也意识到了音韵谐和的问题,但没有找到具体的调协音韵的办法,周颙、沈约等四声八病说的提出,表明把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变成了对声韵规律的自觉运用,这确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沈约称:“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同上)虽不无夸张,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永明体作为诗体的特点是:平仄协调,音韵铿锵,对仗工整,体裁短小,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永明作家的诗歌题材狭窄,情调纤柔,因此,就诗歌风格而论,永明体是唐初陈子昂以下许多进步作家批评的对象。由于永明体对诗歌写作的要求过于苛细,很难使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做到完全的统一,谢朓是永明体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但他最为后人所称赞的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沈约所提出的声韵格律。

☚ 颜谢   新体诗 ☛
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出现的一种诗风,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强调格律声韵,严格要求诗歌创作必须按照四声八病之说,因此对近体诗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玄言诗   宫体诗 ☛

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今佚),同时的诗人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相互结合,形成“永明体”的新诗体。这种新体诗的特点是:力求平仄协调,音调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诗的转变。

永明体

永明体

南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自觉讲求声律的诗派。此派诗人创作的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体裁亦比较短小。《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 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此前,人们本已初步注意到文学创作上音节和谐之美的问题。至沈约等又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如沈约在结合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四声谱》,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要求文学创作务必避免音节失谐之病。认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音,始可言文”(《宋书·谢灵运传论》)。唐·封演谓沈约倡导诗歌声病说,“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抑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封氏闻见记》)。强调诗文辞句和谐,音节抑扬的优美和重要。于是,由沈约等所推波助澜的诗歌音律,与晋宋以来讲求对偶相结合,便形成一种新体诗——“永明体”。这种新体诗就是近体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如沈约、谢朓、范云等人就有不少音节优美、对仗工稳、清新可喜的诗歌作品。对于近体诗的形成和诗歌体裁多样化的发展,有所贡献。

☚ 元嘉体   竟陵八友 ☛
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时一种讲求声律的诗。永明是齐武帝年号。《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是在认识汉语有声调高低抑扬之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注意诗歌中四声的协调和音韵的抑扬。《南史·陆厥传》中有所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之病(“蜂腰”按唐代人的解释,是指五言诗二、五两字声调相同,这与唐代律诗的平仄句式有矛盾),但未对这些术语作出解释。唐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谓“八病”之说,并把它们都说成是沈约的见解。现在无法详知沈约等人创立的“永明体”的具体内容,看来其中有声律问题,或许还有技巧问题。沈约等人的主张,对于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形成起了先导和奠基的作用。参见“诗的平仄”“平头”“上尾”条。

☚ 诗的平仄   首联 ☛
永明体

352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讲求声律的诗体,亦称新体诗。代表人物为谢朓、沈约、王融等人。先是周顒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说;而后沈约将此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撰写了《四声谱》,并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的毛病,作为诗歌声律的禁忌。沈约、周颙、王融等人,还利用其政治与文学上的重要地位,积极倡导并推行声律说,于是风靡一时,形成一种强调声律、力避八病的新体诗,并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永明体诗的出现,对唐代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声律说的提出,奠定了律诗格律的理论基础。

☚ 竹林七贤   宫体诗 ☛
永明体

永明体yongming ti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亦称新体诗。齐永明时期,周顒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探讨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应当避免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力求使五言诗“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中,角徵不同”。也就是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上下两句之中,平仄相对。沈约所归纳的诗歌音律与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齐时称为“永明体”。新体诗的出现,是文人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发展到唐代格律诗的一个过渡阶段。
由于沈约的提倡,新体诗的作者很多。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谢朓。谢朓的一些五言四句新体诗,模仿南朝民歌风味,已是唐代五言绝句的开端。如《铜雀悲》:“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穗帐。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他的五言十句诗《入朝曲》力求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词采华丽,是永明体的典型作品。诗中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纳献云台表,功名良可收。”梁代诗人何逊、陈代诗人阴铿的新体诗,在意境、章法、声律等方面更为接近唐代格律诗。王闿运《八代诗选》列有齐以后至隋诸家新体诗。

☚ 元嘉体   宫体诗 ☛

永明体

又称“新体诗”。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诗风。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写诗必须“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强调格律、对仗,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永明体

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诗体诗风,亦称“新体诗”。主要代表作家为沈约、谢朓、王融、周顒等人。他们主张作诗要严格遵照四声八病之说,必须注意声韵格律。他们的作品也都具有平仄相应、对仗工整、辞藻华美、音节和谐的特点。永明体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但是,这些新体诗大都题材狭窄,风格纤弱,有的甚至成为片面追求形式的作品。其中以谢朓成就较为突出。

☚ 元嘉体   宫体 ☛

永明体yong ming ti

Yongming Style,or New Style Poetry (a style of poetry appeared in Yongming Period of So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focused on the rules and forms of classical poem)

永明体

永明(483—493)为南齐武帝年号。此时沈约、谢朓、王融等将印度梵音学引入诗歌创作,发现诗歌音律,讲究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追求音节铿锵,具有音乐性。世称该诗体为永明体,或曰新体诗。开创了格律诗,对辞、赋、骈文、词、曲等文学形式均有较大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