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在位时把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的事件。1403年,成祖下诏以北京为都,迁9省富户24000户。1406年开始建宫殿,1409年修会通河。1420年9月下诏改京师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12月,宫殿建成。1421年正月,成祖在北京奉天殿朝百官,迁都基本完成。4月,三处宫殿起火,成祖拒绝百官回都之议。1425年,明仁宗曾想还都,未果。1441年明英宗重申定都北京。直至明亡,200多年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永乐迁都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为抵抗削藩,争夺皇位,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夺位后继续削藩,北部边防诸王,或徙或废。这虽然进一步巩固了皇权,但也削弱了北边防御蒙古的力量。北京是朱棣的发祥地,又是辽金元的故都,由于朱棣经常坐镇北京,因而北京逐渐成为实际政治、军事中心。永乐九年 (1411),修浚元代已经淤塞的会通河,使山东济宁到临清的三百余里漕运畅通。从永乐十五年到十八年,又改建扩充了北京城。于是,永乐十九年 (1421) 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仍保存一套中央统治机构。迁都北京,有利于防御蒙古和进一步控制东北,对巩固北部边防和加强对全国的管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