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葬 水葬短篇小说。蹇先艾著。发表于1926年1月《现代评论》3卷59期。小说以贵州农村为背景,描写梧桐村的佃户骆毛被地主周德高以偷盗罪名用“水葬”的残酷手段杀害的故事。骆毛是地主周德高的佃户,因周强行收回他的田,他便“去偷周家的东西”,以图报复。结果,被家丁抓住,把他绑起来,推进河水中活活淹死。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一边描写骆毛被“水葬”的场面及他临死前思念母亲的心理;一边描写年老体衰的骆毛的母亲在家中盼望儿子归来的悲凉情景。作品揭露了地主阶级的野蛮、残暴的本性,具有批判的力量。作者笔下的骆毛虽有反抗的性格,但却没有自觉的阶级意识,群众是被作为愚昧的“看客”来描写的。小说以其简朴的艺术手法显示“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鲁迅语),具有独特的乡土色彩。 ☚ 旅途 铸剑 ☛ 水葬 水葬短篇小说。蹇先艾著。初载于1926年1月23日北平《现代评论》第3卷第59期。初收于1926年北平北新书局版《朝雾》。小说描写贵州农村用“水葬”惩罚“小偷”的故事,表现了农村的封建陋习和农民麻木的精神状态。桐村的贫苦农民骆毛因偷东西而按惯例被扭去扔进河里,名为“水葬”。村里的男女老少如同参观盛典一般地来看热闹。骆毛始而愤骂,继而想到无人照管的老母而沉默下来,十分悲哀地被扔进水里。在这野蛮冷酷的社会上,只有他的老母还在村后的破草房前等待儿子归来,从傍晚等到夜深。鲁迅评论说,这篇小说“对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本篇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充分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渲染作用,造成一种苍凉与悲哀的气氛。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和方言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真切感。它是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 ☚ 光临 少年飘泊者 ☛ 《水葬》 短篇小说。蹇先艾著。发表于1926年1月。作品描写旧社会贵州农村惩罚小偷的一种野蛮的风俗——水葬。贫苦农民骆毛因生活无着偶然行窃,便被本村的农民按照“古已有之”的老例押去赴死。一路上,围观的人们快活兴奋,对不幸者丝毫也不同情。小说以人物强烈的动态和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肇事者的悲愤无告和群众的愚昧麻木。结尾一笔,写尚未听到噩耗的母亲盼儿子归家的心情,更造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水葬shuǐzàng〈名〉 西藏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整尸投放河里。 水葬shuǐzànɡ〈动〉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把尸体投入河中,任其漂流,让鱼类吃掉。 水葬(反)土葬 火葬 火化、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土葬○火化huǒ huà(动)用火烧化(多用于烧化尸体):遗体~|~炉|人死了,要~。 ○火葬huǒ zàng(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法,即用火焚化尸体:~场| 因子女未到齐,~时间要晚几天。 ●水葬shuǐ zàng(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式,把尸体投入水中,任其漂泊,让鱼类吃掉:这村中的老人死后有~的习俗| ~并不多见 |~的仪式。 ●天葬tiān zàng(动)某些民族和宗教处理遗体的方式,把死尸抬到葬场或旷野,让雕、鹰、乌鸦等鸟类吃:藏族有~的习俗。也说【鸟葬】。 ●土葬tǔ zàng(动)处理遗体的一种方式,即以尸体人棺,再把棺木埋人土中:由于破坏环境等原因,现在不提倡~。 火葬←→水葬 土葬huǒ zàng ← → shuǐ zàng tǔ zàng火葬:火化尸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 埋葬方式 埋葬方式用活人或财物随同埋藏:殉(殉葬) 陪葬附葬 随葬 ☚ 埋葬 下葬 ☛ 水葬shuǐ zàng谓弃尸水中。《南史·扶南国传》:“~~则投之江流。” 水葬将死者遗体或骨灰投入江河湖海,任其随波逐流而去的葬法。有以下几个形式:A、筏葬式。将死者缚在木筏上,翻置于水中,死者在筏下,筏上只有飘动的灵幡作为水葬的标志。B、折棺葬式。将装有死者的棺木抬至水葬处,先将棺木拆开抛入水中,再把尸体葬入水中。C、箱葬式。把装有死者的木箱用牛皮船运至河心水流湍急之处,将木箱抛下水中。D、筐葬式。多用于葬未成年的小孩将装有小孩遗体的筐放在水中随波而去。E、悬石葬式。多葬非正常死亡者或暴死者,死者身上被捆上大石头,沉入水底。F、解肢葬式。把尸体肢解后投入水中。❶藏族丧葬习俗,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一般凶亡或患传染病的死者行水葬,江河中有固定的水葬场。人死后在家停尸1-3日,点长明的酥油灯,请喇嘛超度亡灵,请水葬师将尸体屈肢用白布裹起来,在胸前缚一大石头,然后投入水中。也有的用牲畜驮着或亲属背着尸体到水葬场,用刀斧断尸投水,或全尸投水。死者生前的用品归司水葬者所有。属于死者个人的财产,半数交地方政权,半数交寺院“超度”亡灵,用作“布施”。 水葬❶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中的葬法。曾流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在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土著居民的水葬,多行置尸体于独木舟中任其漂流沉没的形式。有的民族只在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或奴隶中间施行。在印度, 其水葬形式只是将焚化后的骨灰撒入恒河之中。在现代, 多对航海中的死亡者在举行一定仪式后,投入海中施行水葬。 水葬 水葬投死者于水的葬式。部分藏区曾采用。一般为有较大河流的草原地区。有专司水葬者,将死者捆扎后运至水葬场,缚石沉水。今已改变,采用者较少。 ☚ 天葬 合葬 ☛ 水葬 060 水葬将尸体投入河中或海中,谓之水葬。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如藏族、傣族、羌族的安葬方式。 ☚ 火葬 天葬 ☛ 水葬 水葬广西东兰县民间传统葬俗,老人死后,不用棺木殓装,而是将死者用布条捆在木梯上,盖上白布,旁边绑一鸡或小狗作为陪葬,然后敲着丧锣,把尸体直接投入深潭或江河中,任水冲走。送葬的亲朋,必目送尸梯沉没水中或漂流至看不见为止,才能离开。20世纪50年代,群众响应政府号召,为防止河流水潭污染,严禁水葬,此俗才逐渐绝迹。 ☚ 螺贝壳葬 合骨葬 ☛ 水葬 水葬丧葬方式之一。将死者的尸体或骨灰投入水中。曾流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在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土著居民的水葬,多行置尸体于独木舟任其漂流沉没的形式。有的民族只在地位低下的人和奴隶中间施行。在印度,其水葬形式只是将焚化后的骨灰撒入恒河之中。在现代,多对航海中的死亡者举行一定仪式后,投入海中施行水葬。在我国,水葬主要流行于藏族。多用于夭折的小孩和患传染病而死的贫民。用绳将死者头部和膝盖绑在一起,双臂插入膝弯下,司葬者将其背至河边,用香木小刀划开尸体,逐段支解,投入水中。以葬尸之俗亦流行于羌、傣等族,但不以刀解尸。 ☚ 文化禁忌 水灯节 ☛ 水葬 水葬藏族丧葬方式的一种。生活在甘南玛曲等县黄河及其它河边上的一部分牧民采用水葬。因这种葬俗,使藏族僧俗群众忌食鱼肉。现在,这种丧葬方式已不多见。 ☚ 土葬 肉身葬 ☛ 水葬water burial 水葬葬式之一。将死者投入江河。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西藏藏族、门巴族贫困人家死者或因患恶疾而亡者多行水葬。先请喇嘛诵经,然后将死者背至河边投入急流。若尸体立即浮出水面,表明死者能获再生;若尸体立即沉入水中则表明死者有罪,永远不能转世。另外,川西北羌族、云南省独龙族、傣族、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过去对非正常死者或夭亡小孩也行水葬。水葬产生的原因,一说是与近水居住、从事水上生活的民族有关;另说行水葬者多系非正常死亡,将其抛入急流,让魔鬼同死者一起被水冲走,不再回来危害他人,应是水葬的本意所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