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基诺族传统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基诺族传统伦理思想

基诺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基诺族,自称“基诺”,旧称“攸乐”。据说其先民源于南迁的古代氐羌人。现有18,021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四邻山区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仍留有许多与原始公有制相适应的原始道德的遗风遗俗。基诺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该民族的神话故事中已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如《玛黑玛妞》,叙述远古时候,有一对兄妹,哥哥叫玛黑,妹妹叫玛妞,其父母知道大地上要发洪水,就把兄妹两个放进鼓里。洪水过后,人类都被淹死了,只有兄妹俩得以幸存。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婚后,他们遇到一个葫芦瓜,便用烧红的火钳烙开,即从里面走出基诺族、汉族、傣族、布朗族的人。为了让葫芦里的人出来,一位名叫阿妣耳的老妈妈甘愿被烙死。该神话既反映了基诺族先民们曾有过血亲婚配的史实及其相应的道德观念,又反映了基诺、汉、傣、布朗等民族同出一源,寓意各民族应亲近团结、和睦相处,同时还歌颂了阿妣耳老妈妈为使众民族的人从葫芦里出来而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及其可贵的品质等。同样,在《阿嬷尧白》、《阿卜小收》等神话中,也热情讴歌了具有高度自我牺牲精神的宝贵品质。基诺族的民间故事比较丰富,其中也蕴含着生动的伦理思想。如在《穷人》、《两个小伙》、《堂兄妹的故事》、《宝刀和竹笛》、 《猴子和人》、 《鱼姑娘》、《大姐和三妹》等故事中,就歌颂了基诺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品德及忠贞纯洁的婚恋观,同时也谴责了那些好吃懒做者的懒惰思想和奸诈欺骗行为。“偷拿可耻”,是基诺族人的传统道德要求之一。在基诺族人看来,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最可耻、最卑鄙的行为。故习惯规定:凡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线,也不能不经别人许可就窃为己有。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基诺族人逐渐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德良风:无论白天黑夜,基诺族人的住房、谷仓从不上锁,果树上的果子和地里的瓜菜等也不会丢失。在婚恋道德上,基诺族青年男女只要经过“成年礼”的仪式后,就享有了恋爱的权利和在婚前性生活自由。甚至村社还专门为未婚青年男女过夜而设有公房。男女双方间只要情投意合者便可同居,“私生子”亦不受歧视,同居后感情不和者即可分手。对此,社会舆论不予谴责。但习俗要求在同一时期内只能与一人同居而不能与数人同居。婚礼多在同居后的一、二年中、待有了孩子后方举行。择偶条件及其道德要求是:勤劳勇敢,诚实可靠。一旦成婚,男女在婚前所享有的平等性恋自由便有了变化:男子婚后仍可以保持婚外性行为如串姑娘等;女子婚后则必须严守贞操,坚决与昔日的情人断绝关系。在宗教道德上,基诺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尤为崇奉鬼神,在葬仪中也有所反映。基诺族人认为,通过葬礼过程中的特定仪式,可以审视一个人生前良心的好坏:人死后取独木为棺,在将树斫成两半时,即可查看树的纹丝是否顺直,直者证明死者生前的良心很好,反之则为不好。在停尸期间,儿媳还要为死者举行“滚灵布”仪式:将十丈左右的长布从死人头顶的屋脊处滚下,滚的直就认为该人善良,反之则为良心不好,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这种以巫术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显然是非科学的。但它也反映了基诺族人当时的宗教意识与道德意识存在浑然不清的状态及相应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