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基诺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基诺族Jinuo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8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景洪县基诺乡,部分散居在景洪县、勐腊县等处。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基诺族无文字。基诺族传统体育活动有打鸡毛球、扔石头、踩高跷赛、翻竹竿、顶竹竿、泥弹弓、跳大鼓等。 基诺族顶竹竿 基诺族jīnuò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基诺族jīnuò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18021人。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1979年经国务院认定。基诺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词汇上同彝语支、缅语支都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其语音、语法有自己的特点。基诺族没有文字,崇拜祖先。以农业生产为主,也长于狩猎和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诺人的生活有了大的改观。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译为“攸乐”,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崇舅舅的民族”。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多种原因,其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仍处于原始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主要种植旱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饮食习惯独特,各种菜肴均喜臼舂凉拌而食。服饰面料多用腰机手工纺织而成,名为“砍刀布”。男子多穿无领无扣对襟衣和长裤,妇女多穿无领无扣对襟短衣和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住房为干栏式的竹楼。婚丧习俗独特,婚礼常在孩子出生后举行。行土葬,用独木棺,一般不留坟冢。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节日很多,主要有“新米节”、“火把节”、“祭大竜(龙)”、“过年”等。每逢节日,全寨男女老幼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基诺族自称“基诺”,旧称“攸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基诺山)。11,974人(1982年)。可能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定居在今地时大概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其地元代属彻里军民总管府,明隶车里宣慰司,清初设攸乐同知,中叶以后为傣族的攸乐土目管辖, 从此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对该族的统治。人民生活贫困,1941年春到1943年秋,曾举行过攸乐山起义。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操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旧时多信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 但父系家族公社曾长期保留, 家庭成员集体居住于一幢称为“的着”的干栏式大房子内。行独木棺土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特毛且、*洛毛竜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兼事狩猎和采集, 善种茶。解放后于1957年初成立了“攸乐山生产文化站”,享受了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大量开垦固定水田,发展农业等经济, 具有特点的民族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和发展。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分布在基诺乡的四邻山区,是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正式公布认定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为20899人(2000),其中男10596人,女10303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58人;大学专科193人;中专832人;高中784人;初中4720人;小学8987人;扫盲班755人;未上过学275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005人;采掘业2人;制造业20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人;建筑业6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6人;金融、保险业6人;社会服务业27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9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0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人;专业技术人员6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1人;商业、服务业人员7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00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5人。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初,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以农业为主,善于狩猎和种茶。 基诺族 基诺族诺族人口约为1.8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 哈尼族 景颇族 ☛ 基诺族 080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有人口18021人(1990年)。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但父系家族公社曾长期保留,家庭成员集体居住于一幢干栏式大房子内。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共有。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兼事狩猎和采集,善种茶。旧时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于1957年初成立了攸乐山生产文化站,实现了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 珞巴族 中国古代民族 ☛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乡。人口11974人(1982年)。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以农业为主,善狩猎,崇拜祖先。20世纪50年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基诺族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 (基诺山)。11,974人(1982年)。可能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操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旧时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人死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兼事狩猎和采集,善种茶。解放后,于1957年成立“攸乐山生产文化站”,享受了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力,大量开垦固定水田,发展农业等经济。传统节日主要有特毛且、洛毛竜等。 ☚ 基切人 基西人 ☛ 基诺族ji nuo zuJino nationality,in Yunnan Province 基诺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基诺,旧他称“攸乐,清文献称之“三撮毛”。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基诺山)。18021人(1990年)。其族源,一说从基诺山北部附近地区迁来;一说源于由北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地元属彻里军民总管府,明隶车里宣慰司,清初设攸乐同知,建攸乐城,不久裁撤。清中叶以后为思茅厅攸乐土目管辖,由车里宣慰使刀绍文委任叭竜横为土目,从此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民国时期因不堪国民党的残酷压迫和剥削,1941—1943年曾举行争取民族生存的基诺起义。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善种茶,手工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但父系家族公社曾长期保留,家族成员集体居住在一幢干栏式大房子内。信奉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行独木棺土葬。传统节日有※特毛且、※洛毛竜等。解放后,农业、种茶和苡仁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迅速发展,已开垦了大量水田。参见“基诺”(2027页)、“三撮毛”(50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