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渔业环境
水库中渔业生物栖息繁衍的内陆水域渔业环境。从形态学、水文学、理化性状、生物组成等环境条件来看,水库为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域。许多水库的生态环境优越、水质良好、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根据地貌、库床、水面形态等环境状况,水库可分为四种类型:
❶山谷河流型水库。河床比降大,落差大,水深一般为15-30米,最深处可达50米以上。水温较低,常有温跃层。营养物质分布不均匀,岸边较丰富,中心带及底层较少。山谷河流型水库根据库汊和分支的多少,又可分为寡支形和多支形水库。多支形水库与陆地接触面积大,水质肥,饵料生物丰富。
❷平原湖泊型水库。河床比降较小,浅水面积大,一般平均水深不超过10米。库底平坦多淤泥。上下水层交换良好,水温升高快,浮游生物容易繁殖。鱼类组成接近该地区湖泊中的种类。
❸丘陵湖泊型水库。岸线较曲折,库湾多,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库底不太平坦。
❹山塘型水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形状与池塘相似。
水库渔业环境的主要特征为:
❶水位变动较大。主要受集雨面积大小、降雨量多少、蒸发量及用水调度等影响。水位突然的升降,常使沿岸水生植物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影响产黏性卵鱼类的繁殖。水位的变化依水库的用途而不同,以发电为主的水库,一般水位变化小,水面较稳定; 以灌溉为主的水库,水位变动较大,春夏水位高而秋冬水位低。
❷流速与水交换量小。水库流速小,但又不完全是静止的。在汛期,入库河流具有一定流程的流速,可使河流性产卵鱼类,如鳡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上溯到水库上游产卵。定期或不定期的注水与排水,能使库水经常处于交换状态,有利于营养物质、水温、溶解氧的流通与循环。但如果库水交换次数过多或水量过大,会使肥水流失,减少鱼类食料。
❸底质与淤泥差异大。水库底质土壤的差别对水的化学性状有很大影响。黑色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和有机质,沙砾土则比较贫瘠,库水比较清瘦。水库的淤积程度决定于集水区域的大小、土质与植被的状况、入库河流的固体径流等因素。水土保持好和植被良好的地区,水库淤积比较缓慢; 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大的地区,水库淤积比较快,甚至在较短时间内导致水库消亡。
❹水温变化较大。水库的水温直接受所在纬度与海拔的影响。水库蓄水后的水温有明显提高。浅水水库的上下层温差小,深水水库上下层温差较大,常出现温跃层。底层因水温低,生物生长缓慢,生产力较低。与同一地区的池塘相比,库容大的水库,水温较稳定,鱼类生长期较长。
❺表层水溶解氧较充足。一般可达7—10毫克/升。在深水水库,溶氧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差别。凡水浅及不流动的中小型水库,在冬季结冰期易造成缺氧,特别是有机污水大量注入时,使耗氧量增加,会引起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❻营养盐类 (一般指氮、磷、硅、铁等) 的变化大。营养盐类的变化分三个时期。一是营养高涨期。当蓄水初期,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水库,营养充足,浮游生物繁育旺盛,水库生产力高。二是营养低落期。当蓄水数年后,水库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三是营养稳定期。主要靠入库径流不断补充。
❼饵料生物贫乏。主要为原河流与沟渠中的种类。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主要有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等,其数量受浮游植物的制约。水库中的碎屑、细菌等含量较丰富,底栖动物及高等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比较贫乏。
❽鱼类区系随环境条件而变化。水库区流入河河流中的鱼类,包括洄游性鱼类,如鳗鲡、鲚等; 半洄游性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总的变化是从原来以河流性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湖泊性鱼类为主。小杂鱼类和凶猛鱼类迅速发展,如不加以改造,水库就不可能有较高的生产力。
❾大多数水库 (特别足大型水库) 距离城市、工厂较远,很少受到污染,能保持良好的水质。
❿水库的渔业利用率较低。由于水库的水位变化大,给渔业利用也带来不利。水位变动能引起水库水面和库容时大时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