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防治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以退耕还林 (草)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在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分区方案。包括: 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 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应实施科技与工程一体化制度与模式,从工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研究工程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尽快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协同作战、联合攻关。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 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以解决当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要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探索工厂化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彻底解决野外放养破坏植被,以农以粮为主,农、林、牧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根据流域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生物种群的利用优势,正确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根据流域经济形成、汇集与发展,呈网络状循序渐进,逐级递加的规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项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实现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达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组装、配套实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农艺措施协调配置为技术途径。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禁止对现有荒山荒坡的开垦,禁止对荒山荒坡过采、过牧等掠夺式经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后,再进行植树种草的荒山绿化工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提高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推广节灌技术。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作物、灌溉试验、动力设备、乡镇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节灌技术系统概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