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围绕重点工程建设,针对山区、丘陵、沙区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生态类型区,确立不同的治理模式,合理配置各项治理措施,有效地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方式。
主要的措施有: 工程措施。
❶梯田。梯田是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修建梯田是改造坡耕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山区、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
❷水保集水工程。主要包括水窖(旱井)、涝池 (蓄水池)、截水沟、蓄水沟、引水渠、排水沟、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植物措施。种植物措施有多种,可因地制宜选择利用。如黄土高原生态防护林,主要包括梁峁顶水保防护林,梁峁坡水保防护林,沟沿水保防护林,沟坡水保防护林等; 坡面经济林包括苹果、葡萄、梨、杏、桃、核桃、红枣等; 坡面薪炭林主要树种有刺槐、柠条、沙棘、柳等。此外,在禁止耕种的25度以上坡角的退耕地上种草,选择抗旱力强、多年生、青草期长、优等蜜源植物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沙打旺,多年生黑麦草、红豆草等。农业耕作措施。
❶微地形改变措施。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耕作等。
❷地面覆盖措施。包括留茬覆盖、秸秆覆盖、青草覆盖、地膜覆盖等。
❸土壤物理性状改变措施。包括深松少耕、硬茬播种,垄作深松耙茬、轮耕、免耕等。
主要的模式有:
❶梯田工程治理模式。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高质量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粮食产量; 解决当地群众吃饭问题; 确保山丘区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典型有甘肃省庄浪县榆林沟,甘肃省定西县官兴岔流域,陕西省清涧县老舍古小流域等。
❷经济林治理模式。不少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于经济树种生长,在搞好水土流失防治的前提下,坡耕地上应多发展经济林。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适宜于生长杏、桃; 在黄河两岸的陕北和晋西地区适宜于生长红枣; 黄河两岸的韩城、芮城等地适宜于生长花椒; 在渭北高原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部分地区非常适宜于发展苹果和梨等。
❸集雨耕地治理模式。将有限的,季节分布不均的降水,尽可能地保留和集中在农田和经济林地中,供农作物和植物生长发育时使用,从而获得稳产高产。在坡面上建设集雨场进行集水,建设旱井、涝池、蓄水池等蓄水,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用水。这种典型如陕西省榆阳区赵家峁流域,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等。
❹封禁舍饲模式。放牧式的畜牧业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种矛盾的办法是采用封禁舍饲措施,即封山轮牧禁牧,改良天然牧草,种植优良牧草,建设牲畜棚舍,推广舍饲技术,发展舍饲养殖。如陕西省安塞县武家湾小流域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将传统为主的养殖方式改为舍饲养殖,进行小尾寒羊改良试验,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同时加强水源涵养林、天然次生林的封育与保护。
❺高效设施型治理模式。适当发展温室大棚,节水灌溉,沼气池等高效设施项目,通过温室大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通过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通过沼气可以将生活垃圾、秸秆及粪便废弃物深层利用,循环再生,为农村提供清洁型的燃料、肥料,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