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贺铸《芳心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贺铸《芳心苦》贺铸《芳心苦》贺 铸
贺 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③,红衣脱尽芳心苦④。返照迎潮⑤,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⑥。当年不肯嫁春风⑦,无端却被秋风误。 荷花图 高砜 日本私人藏 注释 ①回塘:曲折迂回的堤坝。②浦:小河入江之处。③“断无”句:唐崔涂《残花》诗云:“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④红衣:古诗词中常以红衣比喻红莲的花瓣。芳心苦:莲心味苦,双关人心愁苦。⑤返照:夕照。⑥骚人:诗人。⑦“当年”句:唐韩偓《寄恨》诗云:“莲花不肯嫁春风。” 鉴赏 贺铸喜改词牌名,把《踏莎行》改为《芳心苦》用意很深。“芳心”是对莲心拟人化的表述,其巧妙之处在于不仅把风姿绰约而又独自凋落的红莲,比作幽雅贞洁而又无人赏爱的“美人”,且运用楚骚中惯用的“香草美人”手法,借花与美人的被人冷落,抒发自己知音难觅、“美人迟暮”的感伤。 上片描绘莲花所处的环境及其遭际,揭示“芳心”凄苦的原因。红莲生长在一条小河汇人大江的入水口,两岸迂回的堤坝上杨柳萦绕,水中长满浮萍,时有鸳鸯徜徉游憩,环境幽美宁静。在水中的绿萍与岸上的绿柳的烘托下,红莲的美更是卓而不群! 然而不幸的却是绿萍涨满水面,隔断轻舟采莲的去路,莲花纵然怀有大美却无人赏惜,孤芳自赏的同时又难掩心中的落寞。不仅如此,就因为处势不利,连蜂蝶这种常常与花相伴的知己也绝不肯来。“蜂蝶”一句在用意上翻进一层,好比雪上加霜,把红莲的处境写得更为不堪。故而,在红花凋尽、韶华不在之时,芳心之中只剩下难言的苦楚。 下片起首两句写金色的斜阳映照着脱落了花瓣的残荷,在潮水的冲击、暮雨的敲打下,一枝枝花茎迎风摇曳,发出声响,似乎在与同病相怜的词人对话,分享着共有的哀伤。一个“当年”,勾起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个“无端”又寄予了多少人生无常的感慨! 红莲与词人同样经历了生命由春到秋的变换,结果却只有无穷的感慨萦迂心头:是悔,是恨! 是嗟怨,也是无奈! 作为一首咏物词,把深广的寓意与对红莲的描写浑然融合,是本词的高超之处。上片中,莲花虽美而遭遇漠视的处境正是词人当时沉居下僚的生活境况的反映。这首词大概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八年(1093)间,当时贺铸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新党执政时,未曾攀附新党;元祐后,旧党执政,也不被重用,故而发出了下片“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感叹。整首词写景、拟人、托喻妙合无垠,字句间凝聚着巨大的张力和感染力。 从前人诗词中挖掘诗思和佳句是贺铸所长。这首词中除了几句是从前人诗句化用而来外,整首词的构思和用语更是受晏幾道《蝶恋花》词的影响。晏词如下: 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两首词同咏荷花,调异而韵同。贺词虽对晏词借鉴颇多,但经其彩笔的润色后,脱去了晏词的艳冶铅华,手法更为巧妙,感慨也更为深沉,堪称佳作。(张艳秋) 集评 清《陈廷焯:“方回词极沉郁,而笔势却又飞舞,变化无端,不可方物,吾乌乎测其所至。方回《踏莎行》(荷花)云:‘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下云:‘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词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醉,何以泪堕。”(《白雨斋词话》卷一) 清《陈廷焯:“此词必有所指,特借荷寓言耳。通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有多少惋惜,有多少慨叹! 淋漓顿挫,一唱三叹,真能压倒今古。”(《云韶集》卷三) 贺铸《芳心苦》《芳心苦》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②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④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⑤ 【注释】 ①芳心苦:本篇词调为《踏莎行》,“芳心苦”是作者根据文义改题的新名。亦自残宋本《东山词》卷上抄出。②回塘:南朝梁·萧统《文选》卷四《赋乙·京都中》录汉·张衡《南都赋》:“分背回塘。”唐·李善注引三国魏·张揖《广雅》:“塘,堤也。”别浦: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浦》引晋·周处《风土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 ③“断无”句。唐·崔涂《残花》诗:“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断无,绝无。慕,爱慕。“红衣”句:唐·羊士谔《玩荷花》诗:“红衣落尽暗香残。”赵嘏《长安晚秋》诗:“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喻指莲荷花瓣。北周·庾信《入彭城馆》诗:“连浦落红衣。”芳心苦,莲子有心纤细而色碧,味苦。④返照:太阳落山时,天空因反射作用而短时间地发亮。“依依”句:唐·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杜牧《朱坡》诗:“小莲娃欲语。”骚人:本指赋《离骚》的屈原,后亦泛指诗人,尤其是忧愁失志的诗人。按《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语,故此处托想莲荷引骚人为同调。⑤“当年”句:唐·韩偓《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无端:平白无故、没来由。 【译文】 在杨柳掩映的弯环的堤畔,在鸳鸯嬉戏的偏僻的水浦,绿萍涨满,阻断了采莲船儿的来路。绝没有蜜蜂、蝴蝶爱慕莲花那淡淡的清香,她红色的花瓣凋落殆尽,结成的莲子呵,心儿是那样的苦! 夕阳的回光迎接着晚潮,飘动的云彩挟带着暮雨,莲姑娘依恋地仿佛在和忧愁失志的诗人晤语:当年我不肯轻率地嫁给春风,谁知道如今却莫名其妙地被秋风所耽误! 【集评】 清·许昂霄评“断无”二句:“身分。”又评“当年”二句:“有美人迟暮之慨。”(《词综偶评》) 清·陈廷焯:“此词必有所指,特借荷寓言耳。通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有多少惋惜,有多少慨叹!淋漓顿挫,一唱三叹,真能压倒今古。”(《云韶集》卷三)又:“此词《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醉、何以泪堕。”(《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代·俞陛云:“屏除簪绂,长揖归田,已如莲花之褪尽红衣;乃洗净铅华而仍含莲子中心之苦,将怨谁耶?故下阕言当初不嫁春风,本冀秋江自老,岂料秋风不恤,仍横被摧残:盖申足上阕之意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词人才兼文武,素有治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但由于是武官而非进士出身,在右文抑武的宋代,本就难以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更由于他志行高洁,不阿权贵,故在北宋后期新旧两党交替执政的任何时候都不得志,始终沉沦下僚。此词即借咏莲吐诉自己怀才不遇的一腔政治愤懑,人与花打成一片,比兴卓绝,寄托遥深。唐人高蟾应举下第后有绝句云“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春风怨未开”,竟以此被权贵们认作不务躁进,遂尔策名进士,平步青云。读其诗,总觉得是有意向垄断科举大权的上层统治集团卖乖,不免有矫情作伪之嫌。相比之下,词人不平辄鸣,反见得坦荡任真。况且压抑人才固是封建制度的一大弊病,词人的遭遇不仅为个人悲剧,故词中这怨悱愤激,自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此词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传统。但《离骚》表现为“香草一君子”、“美人一君子”之分喻并列型式;此词则是“香草一美人一君子”三重架构,即先以香草比美人,再以美人比君子,象外成象,比中有比,盖学《骚》而能自成面目者。 贺铸《芳心苦》《芳心苦》·贺铸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这首词是咏荷花的,暗中以荷花自比。上下片最后两句最值得玩味: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终于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 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而是在夏季。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他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份,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份。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