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氟化碳氢脂类麻醉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氟化碳氢脂类麻醉药

氟化碳氢脂类麻醉药

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氟取代称氟化碳。氟原子使化合物稳定,并能使其结合的化合物不具燃烧性。氟化碳氢化合物至少需一个氢才有麻醉效能,卤素中的溴化物和氯化物能增强碳氢化合物的麻醉效能。
得氟烷 得氟烷(CF3CHFBr)沸点低,仅8.6℃,蒸气压760mmHg,一般情况下能完全蒸发。在浅麻醉下常出现心律失常,临床应用不够安全,已放弃使用。
氟烷 氟烷(CF3CHClBr)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极需探索不燃烧的吸入全麻药,氟烷是继乙醚后最重要的发现。
(1) 理化性质及摄入排泄: 氟烷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甜味,以任何比例与氧混合都不燃烧爆炸。分子量为197.4,在22℃时液体比重1.87,蒸气比重8.81,在大气压力下沸点为50℃,因而适用于开放点滴法。氟烷液体内加0.017%麝香草酚,装于琥珀色玻璃瓶内,较为稳定(近来按药物管理的要求,已不再加入稳定剂),遇光、热、潮湿逐渐分解为盐酸及光气。氟烷与碱石灰接触,不产生毒性产物,可用于循环关闭法。液体氟烷腐蚀橡皮,使其软化膨胀。氟烷全麻性能强,但镇痛作用较差,麻醉诱导迅速,诱导浓度介于2~3.5%,维持浓度为0.5~1.0%。不用术前药时,MAC为0.75%,只需3~4次呼吸,即可改变全麻深度,进行扶助呼吸或控制呼吸需特别谨慎。氟烷脂溶性高,大量氟烷蓄积于脂肪组织内时使苏醒缓慢,且常伴有锥体外系症状或寒颤,可能为神经原性或体温降低所致。氟烷可用于各种吸入全麻方法,但循环关闭法不太理想,因很难预测或控制循环内氟烷浓度,临床上常采用各种有准确控制浓度的精密蒸发器,安装在循环内或循环外,作为部分重复吸入法或非重复吸入法。
吸入氟烷后,在肺内吸收很快,最初10分钟内摄入约5~10ml/min。从肺排泄速度与摄入相似,停止吸入一分钟,其呼出气分压立即下降50%,10分钟后为25%,麻醉停止后若过度换气可加快排泄。氟烷具有很大的惰性,大部分在体内不变,约12~25%在体内进行代谢,经过生物转化,通过肝微粒体酶在肝内进行氧化代谢及脱溴作用,主要生物转化最终产物为溴化物、氯化物及三氟乙酸,从尿中缓慢排出。氟烷转化为三氟乙酸过程中,中间产物有三氟乙醇和三氟乙醛,其中以三氟乙醇毒性最大。氟烷对在肝内氧化代谢的某些药物起双相性作用,例如异戊巴比妥及戊巴比妥的代谢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剂量直接有关; 苯胺类物质的代谢反被增强。酶诱导药物能刺激肝细胞内微粒体酶的合成,这种酶的增加似与产生肝毒性有关,长期应用使其他药物的降解加快。应用酶诱导药如苯巴比妥,安替比林,异戊巴比妥,西可巴比妥,苯妥英钠,大剂量激素以及杀虫药DDT等,如果同时吸入氟烷,或再伴有缺氧,应警惕其危害性。酶诱导药物能否促进氟烷的还原代谢尚待进一步探讨。
(2) 生理影响:
❶中枢神经系统: 当吸入浓度0.5~3.5%时,中枢神经系统呈现平稳的下行性抑制。瞳孔大小可作为全麻深浅的标志,其他可参照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改变。脑电图Ⅲ级时即可进行手术,Ⅳ级到Ⅴ级时出现严重抑制。临床麻醉浓度时降低脑氧耗量,增加脑血流量,颅内压增高,伴有占位性病变或脑水肿,缺氧时颅内压增高更严重,过度通气可减轻颅内压增高。氟烷的神经节阻滞作用通过中枢,脊髓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程度与剂量有关。氟烷与非去极化肌松药有协同作用。
❷循环系统: 最突出的是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约20%,舒张压下降不明显,血压下降主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下降程度与吸入氟烷浓度有关,氟烷直接抑制心肌,左室功能、心容量、心搏出量均下降。因心脏作功减少,需氧量也减少,平均动脉压下降,冠状动脉血液灌流减少,因而心输出量也减少。氟烷具有交感神经节阻滞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由于交感、副交感神经中枢受到抑制,减弱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周围循环的作用,影响了交感神经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虽然氟烷对循环产生抑制作用,但全麻偏浅时,气管插管或手术刺激,将引起强烈交感反应,血内儿茶酚胺增加,心动过速,血压上升,对缺血性冠心病患者不利,因血流不能应付需氧量的增加。氟烷对心脏传导起搏点的影响很明显,迷走作用突出,出现心动过缓。吸入氟烷浓度愈高,心动过缓愈严重,起搏点向下移位,出现结性节律,Ⅰ度传导阻滞,早期及异位收缩,室性节律等。麻醉诱导过速、麻醉过深、二氧化碳蓄积、麻醉过浅时,手术刺激,内外源性儿茶酚胺均增高,易导致心律失常。氟烷使心肌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因而氟烷全麻时肾上腺素应慎用,用量不能超过50~100μg/min。氟烷全麻下,血管扩张,皮肤温暖干燥,吸入浓度不超过0.5%,对血压的影响不大。
❸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逐渐受到抑制,每分钟通气量及潮气量均减少,呼吸浅而快,深全麻时更为显著。呼吸衰竭往往出现在循环衰竭之前,严密观察呼吸可以防止逾量。氟烷抑制呼吸道纤毛活动,气管支气管分泌及唾液分泌不增加,氟烷使支气管扩张,呼吸道阻力降低,可缓解二氧化碳蓄积所致的支气管痉挛。氟烷麻醉下咽喉反射迟钝,嚼肌很早松弛,对气管插管有利。
❹当氟烷全麻加深后,全身氧耗下降,其中主要为心肌氧耗的下降,对冠状动脉病变者,后负荷工作减低是有益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降低,所以氟烷全麻时,无血糖升高反应。胃肠蠕动受到抑制。肾小球滤过率直接与收缩压下降有关,尿量可下降,钠排量受到抑制,但无肾细胞受损害现象。
❺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有氟烷可能引起肝损害的报道。有些病人术后出现黄疸,甚至发生致命大块肝坏死,有些恢复后出现肝硬变。有些病人经一次接触氟烷即出现症状,有些病人是经过多次暴露或合并使用了其他卤素化合物。受害者多数为肥胖中年妇女,有些有过敏家族史。早期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血浆转氨酶上升、黄疸、所有肝功能都显示有肝坏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变态反应及传染性肝炎有相同之处,但均未能证实。美国根据34所大学附属医院856,500次氟烷全麻的分析,发现与氟烷有关的肝炎是极少的,并不高于其他全麻药,发生率为1:10,000,其中95%的病人,曾接受过一次以上的氟烷全麻。产生肝损害的原因是脂肪过氧化作用。通过肝细胞微粒体酶诱导,形成自由基,可能出现肝大块坏死。如果生物转化被抑制,肝细胞坏死不致产生。肝内自由基制止药物(即抗氧化剂)的减少,可能是引起肝坏死的另一机理。作用于自由基的化合物如还原谷胱甘肽、维生素E、锌、硒、α-生育酚等。肝小叶中央微粒体酶含量最高,细胞色素P-450含量也最高,所以坏死常出现在小叶中央。卤素破坏肝大分子也可能是通过共价结合,反应性中间产物或代谢产物与游离脂肪酸、蛋白、磷脂或其他大分子联合。与自由基联结将改变肝功能与结构,因而引起坏死,结合广泛将引起生物变化。氟烷全麻时有一定程度的共价结合。氟烷生物转化一般是无害的,氧化反应形成三氟乙酸、溴及氯离子,很快从尿内排出,进入肝细胞机会较少,不易引起变态反应。虽然发生酶诱导,在不缺氧情况下对肝无损害,除非进行还原途径,将出现肝坏死。在体内氟烷总有一些通过还原途径进行代谢,产生还原中间代谢产物二氟氯乙稀(CDF)和三氟氯乙烷(CTF),它们对肝造成功能性及器质性损害,又能与脂肪蛋白结合,引起高敏反应机会较大。氟烷对肝的毒性是在药物代谢的参与下发生的,肝细胞微粒体引起脂肪过氧化作用,严重损害亚细胞膜结构。缺氧或肝血液灌流不足时,氟烷的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增加,肝细胞微粒体与蛋白结合量也增加。多次接触氟烷,潴积在脂肪中的原形药物长期释放有毒代谢产物,与已经共价结合到肝的残余代谢产物而发生积蓄性毒性作用。“氟烷肝炎”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用氟烷后产生的肝炎病损,从毒性方面来说,氟烷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毒作用,还可能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异常代谢产物,也具有致毒作用 (当这些致毒物质蓄积至中毒有害水平)。从免疫学观点看,氟烷及其代谢产物为一半抗原,与体内大分子量结合成复合体,具有免疫特性,能使淋巴细胞致敏,即产生特殊的抗体。再者,“氟烷肝炎”可能与病毒性肝炎同时发生,如肝炎病毒A、B、C,或与Epstein-Barr病毒或细胞巨型病毒有关。此外,氟烷也可能促使潜在的肝炎发作。总之导致肝损害原因是多种的,如遗传、缺氧、肝血流减退、接触多种药物等。实验证明,氟烷对肝的损害与氟烷用量直接有关,故应采用最小有效剂量;手术时避免缺氧,尤其是避免肝脏本身的缺氧;使用氟烷时避免同时使用酶诱导药物,以免增强还原代谢。此外对肥胖、肝功能不全、或以前用氟烷有不明原因的黄疸病人、有高敏性家族史病人等,使用氟烷全麻应提高警惕。第一次手术用过后,三个月内再行手术时不宜选用。

☚ 氯化卤素麻醉药   气体麻醉药 ☛
000108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