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疝病名。 ❶《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腹中气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宜理气为主,用荔香散。 ❷指因气郁而发作的阴囊坠痛,或伴有少腹结滞不舒、大小便困难、遗尿、腹胀等症。治宜疏肝理气,服导气汤或天台乌药散。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 ❸气疝发于小儿者名偏气。《儒门事亲》: “……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 气疝阴囊肿大,痛或不痛。肿大之物上连腹股沟及少腹。多由气郁哭泣或恼怒等腹压升高所致。气平症状自消。多见于腹股沟斜疝或直疝。 气疝qìshàn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 ❶因饮食寒温不适, 气机阻塞而致的腹中疼痛, 时轻时重。治宜理气为主。用荔香散。 ❷因气郁而发作的阴囊坠痛。治宜疏肝理气。用导气汤(方见狐疝条) 化裁。 气疝 气疝气疝是指阴囊或女阴肿胀而偏痛的疝。临床特点是阴囊或女阴肿胀、疼痛偏于一侧,或少腹胀痛下坠等症。气疝见《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称气𤻊。 气疝的病因,是由于情志失畅,肝气郁结于本经所致。《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气疝……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 或因气虚下陷所致。气疝可分为气滞疝和气虚疝。治疗应疏理气机或益气举陷为主。 气滞疝: 症见阴囊或女阴肿胀偏痛,少腹结滞不舒痛无定处,以胀为主,时因忿怒、号哭而引发,苔薄,脉弦。是由于忿怒、号哭等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流窜于下所致。治宜疏肝理气为主,方用天台乌药散。 气虚疝: 症见阴囊或女阴肿胀偏痛,反复发作,遇劳即发,少腹胀痛有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印,苔薄,脉弱。是由于年老体衰,或劳累过度,气虚下陷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升举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小儿气疝,如用药难效,可兼以灸法。《医学正传·疝气》:“或小儿亦有此疾,俗名偏坠……禀胎病也,此证难治,惟筑宾一穴有灸之而愈者。” 本病患者应注意护养,如《备急千金要方》所指出的,须“好自养,勿举重、大语、怒言、大笑。”对预防有一定意义。 ☚ 水疝 狐疝 ☛ 气疝qì shànqi hernia; hernia due todysfunction of q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