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依法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这是法律赋予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不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就不能成为民事主体,也不能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公民的权利能力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公民个人可以处理或放弃其主观权利,如将自己的财产出卖或赠与他人所有,但不能以任何方式放弃自己的权利能力。公民的权利能力,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以限制和剥夺。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起止时间,与人的生存共始终。《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第十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因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而终止。公民死亡后,即丧失法律上的人格,其婚姻关系消灭,财产开始继承。公民除自然死亡外,还可因失踪而宣告死亡。《民法通则》专门对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作了详细规定。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既包括公民合法行为的能力,如公民通过购买物品的行为,为自己取得某项物品的所有权并承担支付价金的义务;同时行为能力也包括公民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如公民由于自己的过失行为而应承担赔偿他人损失的责任等。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同,公民的行为能力不是一切人都有的,也不是从人一出生就有的。公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享有民事行为能力。这些条件是要达到一定年龄、智力发育及精神健康状况正常。法律确定公民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要以公民是否具有判断其行为后果和理智地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民法通则》将公民划分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第11条第一款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是因为年满18岁以上的公民,一般具有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能力,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事务,因而法律确定他们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款规定: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是因为这些人基本上具备了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法律赋予他们与成年人相同的民事法律地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只具有受限制的部分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第13条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为有些精神病人并非毫无辨别能力,而是对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比较重大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故被视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为自己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能力。《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两种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种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第12条第二款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另一种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患痴呆症的人。第13条第一款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此外在审判实践中还将老年性严重精神耗弱的人,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审理可认定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人的法定代理人是他的监护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法定监护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