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máo xì xuè guǎn连接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最细小的血管。合信在《西医略论》(1857年)中称毛细血管为“微丝血管”。◇微丝脉管、微丝管、微血管、微管等称。毛细血管曾经还写作“[XCHAR[R201405004_FZSYK_F8B0]]”。“毛细血管”这一词出现较晚,如1934年陆渊雷《生理补证》卷三:“观此两条,知古人之意以络脉为经脉之分支而横行者,其再分则为孙脉。孙脉盖即毛细血管矣。” 毛细血管capillary又称“微血管”。连接动脉与静脉的细小血管。管径约在5~10μm,广泛分支并互相吻合成毛细血管网,管壁仅有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构成。根据内皮细胞及管径的特点,可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及血窦3种。分布于动物各器官组织内,是血液同周围的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氧、二氧化碳和一些脂溶性物质可以直接顺浓度梯度透过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内皮细胞内的运输小泡和小孔等构造使毛细血管壁具有选择通透性,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激素等大分子物质能透过管壁进入组织,同时也使组织中的代谢产物亦得以回流入血液。 
蛙足蹼内的微管网 1.小静脉 2.小动脉 3. 吻合(交通支)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maoxixueguan又称微血管。分布于各种组织和细胞间的最微细的血管。平均直径7~9微米,数量极多,成网状分布。管壁主要由一层扁平梭形的内皮细胞构成。最细的毛细血管,一个内皮细胞可围成整个管壁,细胞基底面附着于外侧基膜上。内皮外有薄层结缔组织,含有外膜细胞。管壁外还紧贴有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一般借少量细胞间质互相嵌合,在电镜下可见到有的内皮细胞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饮小泡。相邻的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或缝隙连接。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特别是吞饮小泡对大分子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毛细血管壁具有极大的通透性,是管内血液与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静脉 动脉血和静脉血 ☛ 毛细血管capillary最细小的血管叫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仅由1层内皮细胞及外周薄层结缔组织构成,是管壁最薄、管腔最细的血管。平均直径7~9μm,一般可容1~2个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彼此互相连接成网,在代谢比较旺盛的器官(如肾、肺),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在代谢作用较低的平滑肌、腱等,毛细血管网比较稀疏。毛细血管对气体交换和物质代谢十分重要。 毛细血管位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的极微细血管。数量很多,遍布全身各处,血管壁非常薄。有利于血液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氧及营养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分布于各器官的组织和细胞之间的最微细血管。其特点是口径细(平均约8~10微米)数量多、相互吻合成网。毛细血管壁很薄,通透性大,血流速度慢,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称交换血管。毛细血管由一层扁平内皮细胞组成,有的内皮细胞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饮小泡,相邻内皮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这些特点均是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形态学基础。血液内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经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液,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则渗入组织液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从而完成物质交换。 ☚ 静脉曲张 毛细血管的老化 ☛ 毛细血管capillary亦称真毛细血管。是由微动脉和后微动脉呈直角发出的许多分支。毛细血管口径细,数量多,总截面积大,血流速度慢,通透性大,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微动脉末端的分支,是最细的血管。它们长约20~100mm,内径5~10μm,分支多,互相通连成网。它们分布很广,除上皮、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软骨外,存在于其余的组织和器官中。毛细血管网的疏密程度反映它们所在的局部组织和细胞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每平方毫米组织所含毛细血管的数目有显著差别,心肌约2000条,脑皮质1000条,骨胳肌600~1200条,皮肤和结缔组织约50条。 毛细血管的结构 它们的管壁很薄,由内皮、基板和少许结缔组织组成,后者包括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毛细血管周围细胞。 内皮 它们是一层梭形或不规则形的扁平细胞,厚约0.1~0.4μm。由1~3个细胞围成毛细血管的周径,细胞的长轴与血管长径一致。核扁长圆形,染色质颗粒细密,核仁不明显。胞质含一般的细胞器,但不丰富。在细胞连接附近和临腔面有少许细丝和粗丝,核周围常有直径10nm的中间丝。有证据表明,细胞受刺激时能收缩。内皮细胞的特殊结构是有质膜小泡和窗孔。质膜小泡也名吞饮小泡,由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的细胞膜内凹所成,直径约60~70nm,内含水溶性物质。小泡形成后与细胞膜脱离,经胞质移向对面,与此面细胞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它们是输送大分子物质出入血管的运载工具。已知它们能输送直径大于2nm的分子。窗孔呈圆或卵圆形,是贯通细胞全厚的孔。细胞游离面和基底面的膜在孔缘相连。有些血管的窗孔有厚4~6nm的膜封闭,称隔膜。隔膜有复杂的微细结构,但其化学性质和意义所知很少。窗孔是物质通透的孔道,能透过30nm以下的分子。窗孔大小不一,在脉络丛和眼睫状体的直径约40~50nm,在内分泌腺的约30~50nm,在肝血窦和肾血管球的约100nm。它们的大小和数目与血管的通透性成正比。 内皮细胞游离面除有质膜小泡的开口和偶见短小的微绒毛外,大部分较平坦。此面覆盖厚约5~6nm的絮状膜,称内皮内层或毛细血管内层,与细胞衣性质相同。此层可分固定层和可变层。固定层成自唾液酸、细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寡糖链,有识别经内皮细胞输送的物质的作用。可变层成自吸附的血浆蛋白,能保护内皮。 内皮细胞相邻面或重叠或互相嵌合,细胞间有10~20nm的细胞间隙,其中含低电子密度的均质物,为糖蛋白。细胞间有紧密连接,使细胞彼此牢固相连并封闭细胞间隙。毛细血管近微动脉段称动脉毛细血管,细胞间隙较窄,有紧密连接。毛细血管近微静脉段称静脉毛细血管,细胞间隙较宽,不见紧密连接。细胞间隙也是物质出入血管的重要通道,小于9nm的分子能通过。细胞间隙的宽度和细胞连接因生理和病理的因素而变。血管损伤,局部组胺或5-羟色胺增多,使间隙变宽,血管通透性变大。内皮细胞除有上述功能外,还有别的作用(参见“循环系统”条)。 基板 内皮细胞周围有厚约20~60nm的基板,其性质和构造与其他细胞的基板相似,是内皮细胞的产物。内皮细胞与基板间有窄隙,称内皮下间隙或血管周围间隙。它在静脉毛细血管最明显。刚透过内皮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出血或炎症时逸出的血细胞等,都暂时停留于间隙中。基板大概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保持毛细血管通畅,能使气体、水、脂溶性物质和10nm以下分子透过。此膜断裂或增厚都属病理变化。 毛细血管周围细胞 这是紧附于毛细血管周围的薄层结缔组织细胞的概称。常见以下几种细胞: ❶周细胞:也称内皮周围细胞或外膜细胞,呈扁长形并有长突起,纵向围绕内皮。电镜下,它们象未分化的细胞,核长圆并弯曲。线粒体不多,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短小,位于核两端,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胞质含少量微丝和微管,还有些吞饮小泡。周细胞外有基板围绕,并与内皮的基板相连。毛细血管的周细胞多少不等,脑的毛细血管周细胞较多,肾血管球、肝血窦、肺泡和肌肉的毛细血管没有周细胞。周细胞的性质和功能所知较少,它可能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于炎症或创伤后血管再生时能分化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周细胞没有收缩能力。 ❷外膜细胞:外膜细胞一词的涵义不一,有人指周细胞,也有人指沿毛细血管周围分布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等。近年较趋于赞同后者的定义。周细胞与外膜细胞的区别是,前者紧贴血管外面,有基板包被; 后者散在于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毛细血管所附的外膜细胞类型和多寡不等。肾血管球周围没有外膜细胞。 Rouget(1875)观察活体蛙眼瞬膜时,曾见具有长分支突起的细胞包围毛细血管,称Rouget细胞,它受刺激时能收缩。其后的研究表明,它们并无平滑肌细胞具有的双折光性,电镜下未见含肌丝或与收缩有关的结构。刺激哺乳类的毛细血管,发现其收缩性在于内皮细胞,而非Rouget细胞。现今一般认为Rouget细胞相当于哺乳类的周细胞,也有人认为它们相当于中间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的类型 光镜下毛细血管的构造很相似,但管腔大小和形状不同。分布于某些内分泌腺、肝、脾和骨髓等的毛细血管腔大,形状不规则,称窦状毛细血管、血窦或窦状隙。电镜下,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板和细胞连接等有明显差别,据此将毛细血管分三型: ❶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厚0.2~0.3μm,胞质含许多质膜小泡。细胞彼此紧密相连,细胞间隙宽10~20nm,常有紧密连接。基板完整,厚约20~50nm(图1)。在周细胞存在处,基板分开,包裹周细胞。此型血管分布于肌组织(平滑肌、骨胳肌和心肌)、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肺、皮肤、外分泌腺和生殖腺等器官; ❷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含胞核的部分很薄,厚0.05~0.1μm,质膜小泡少,有数目不定的窗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图2)。细胞彼此相连较紧。基板完整。周细胞较少。此型血管存在于物质交换频繁的器官,如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脉络丛、眼睫状体、肾血管球和肾小管周围。肾血管球内皮细胞有许多窗孔,孔没有隔膜封闭。脑垂体前叶、胰岛、肾上腺皮质、主动脉体等的有孔毛细血管腔大而不规则,相当于光镜下的窦状毛细血管; ❸不连续毛细血管: 相当于脾、肝和骨髓内的血窦或窦状隙。它们管腔大,很不规则,管径达30~40μm以上。内皮细胞有或没有窗孔。细胞相邻面多无紧密连接,细胞间隙宽可达数百毫微米。基板完整或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周细胞偶见。此型血管有的物质交换活跃,如肝;有的血细胞频繁出入,如脾和骨髓(参见“肝”、“脾”和“骨髓”条)。 
图1 连续毛细血管 1.细胞连接 2.基板 3.内皮细胞 4.周细胞 
图2 有孔毛细血管 1.周细胞 2.细胞连接 3.窗孔 4.基板 5.内皮细胞 生理学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研究提示,毛细血管壁有可供物质出入的孔,小孔直径约11nm,大孔直径约50~70nm。但对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的研究,未能见管壁有相应大小的孔。电镜对示踪物透过毛细血管的观察表明,10~30nm的分子主要经有孔毛细血管的一部分窗孔通过,小于10nm的分子能由所有窗孔通过,窗孔的隔膜对大分子物质通过有限制作用。另外,2~30nm的分子也能由质膜小泡和小泡相连所成的通道中通过。对连续毛细血管的观察指示,大于10nm的分子只能由质膜小泡输送。故现倾向于认为质膜小泡相当于大孔。对小孔的见解不一,可能是细胞连接。但有人认为,质膜小泡也输送小分子物质,小泡的融合点和窗孔隔膜能限制大分子物质。细胞连接只允许2nm的分子通过。 ☚ 静脉 微血管 ☛ 毛细血管blood capill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