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思想 毛泽东经济思想Mao Zedong Economic Thought毛泽东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和性质,并依据对这种性质的科学把握,对中国社会经济进行有步骤的革命改造的理论; 是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将形成一个什么经济形态和这个形态如何向更高形态转化的理论,是中国如何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展的,是在与 “左”、右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成长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到1939年末和1940年初,他总结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的成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和 《新民主主义论》 中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有了完整的科学认识和表述。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同样受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支配,中国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1939)。毛泽东认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仅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社会,而且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1939)。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就是帝国主义运用各种手段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 毛泽东根据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科学分析和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变化,准确地把握了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进程,揭示了中国革命最基本的规律。他指出,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第一步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要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一个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民的强国富民之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就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革命性改造的基本纲领。这一纲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酝酿过程。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萌发后经过艰难的探索和正反两个方面思想材料的积累,到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逐步走向成熟。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就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经过长期发展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194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构想。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形态进行新式民主革命后的结果。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特征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社会经济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此外,还有国家和私人合作经营的国家资本主义。这样,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建立一个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中介,这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前就提出的一个设想,这是他的革命转变理论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地方。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分析了旧中国经济中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到90%,指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从这一点出发,认为我国建国后应该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创造出雄厚的经济基础,否则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党内一些领导人都预计,这一过程至少要十年,多则十五或二十年。 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并超过了预计的目标,经济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有明确的方针和系统的政策加以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使原来的理论设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原来所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也就成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转变和改造的实际进度也大大加快。这种“要求过急”、“改变过快”,从理论根源上讲,毛泽东已经由在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时严格依据生产力的要求、坚持生产力标准,开始变得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的关系问题上有些把握不准。 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一条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开启。在理论上极具独创性的毛泽东很早就提出要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1956) 是在确定了要走自己的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和复杂经济关系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虽然还是初步的、总括的,逻辑和层次还不太分明,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十大关系的前三条对产业关系、地域经济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要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已开始涉及到对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后五条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毛泽东自己认为,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建设道路,“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开始反映中国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在自身运动中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些问题,从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质和矛盾的把握上,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他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征。毛泽东肯定了矛盾仍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它们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为以后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二)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三)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 “团结——批评——团结” 这个公式。在这个总方法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在经济方面就是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和走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 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1956)。而不能像苏联和某些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强调重工业。他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上升为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毛泽东认为,在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一定的所有制下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关系的见解,认为应该给地方和企业一些权力,以调动积极性 (1956)。但企业的性质和权益到底怎样确立才恰当,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毛泽东也认为,我们的经验不多,还要研究。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基本机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 “共产风” 时,冷静深入地思考了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毛泽东从历史的角度和商品生产的历史作用出发,指出,由于中国原来的商品生产不发达,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他着重论证了保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个城乡经济联系的惟一形式,是使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获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惟一道路这个重要观点。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毛泽东针对一些疑虑提出,现在有些同志怕商品,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但是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基于这些认识,毛泽东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著名论断 (1959)。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认识上曾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却没能坚持和继续发展下去,而另一种思路,即比较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思想却逐步扩大和发展起来。当这种思路进一步发展到对国家政权变为修正主义的忧虑,从而错误估计了国内阶段斗争的形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时,就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1957年后,“左” 的思想开始抬头,到1966年这种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使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生重大失误和中断。这就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把我们国家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毛泽东,1954) 目标的实现遭到挫折。 ☚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周恩来经济思想 ☛ 毛泽东经济思想 毛泽东经济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经济思想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对于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的实践,积聚上升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实质内容。 (1)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对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看法和评价,理论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比较普遍的意见是,毛泽东在经济思想上的创见,较之于他对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理论,显见薄弱;而且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不是很成功的,因此,即使他的经济思想是正确的,但不能成功地运用于中国建设的实际,因而正确的程度也就有局限性了。海外更有一种比较尖锐的说法,认为毛泽东搞政治,搞阶级斗争,搞军事是内行,搞经济,搞外交则不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毛泽东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的经济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光辉的胜利。毛泽东的经济思想,除一部分论述中国经济问题的专著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等多已公开发表过,并众所周知外,大量的是散见于毛泽东巨帙浩繁的文稿之中,鉴于已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著作在文字上实为其全部著作的很少一部分这个事实,过早地下毛泽东经济思想不丰富的结论,或者甚至否认存在毛泽东经济思想,就未免失之慎重了。比如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著作,已经公开出版的,主要是《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约100万字,加上《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等,总共才一百几十万字,而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全部著作资料,包括他的手稿(包括文章、指示、批示、讲话提纲、批注、书信、诗词等),报告、谈话记录等,约有1 000多万字,这是大家已经知道了的。那末,怎么能够说,在这些未经发表的毛泽东的文稿中,不包含一部分能够体现和反映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内容呢?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毛泽东大量文稿中未发掘出来的经济思想方面的真知灼见确实并不少见。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战略家,毛泽东并非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虽然毛泽东的经济理论中有许多熠熠闪光的思想,也有未经雕琢的美玉,具有极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在初步地、又比较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后,我们必须说,这毕竟是他的弱项。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但是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尽管如此,毛泽东经济思想作为一个尚未完全开拓的领域,的确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献未为人知,这样,也就更谈不上真正深入的研究了。因此,研究毛泽东经济思想,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实践,从而去发展毛泽东经济思想,无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价值,应该被视作为一种贡献。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毛泽东经济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这种地位,完整地、准确地研究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毛泽东经济思想。 (2)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从总体上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经济思想也应该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集中概括。因此,我们所研究的毛泽东经济思想,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❶体现在毛泽东所有著作(包括文章、课堂笔记、指示、批示、批注、讲话提纲、书信、在文件上成段加写的文字、电报手稿、讲话、谈话记录稿、报告、用毛泽东名义印发的并经毛泽东审定过的别人起草的文稿、以别人名义刊发的毛泽东起草的文稿等)中的经济理论、经济观点、经济设想等等。 ❷根据毛泽东经济理论制定的党的经济政策(纲领、路线、方针),这些经济政策是体现在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稿中的,不包括毛泽东著作以外的经济政策思想。 ❸还应该包括毛泽东经济工作实践,例如在战争、政权建设、政治等项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观念、经济工作措施以及经济工作的实践。确定研究的这些方面,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全面地反映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又不致流于宽泛,将一些不应该属于这一领域的东西包揽进来。我们认为只有不去旁及那些虽然是很重要但是属于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理论,只是在经济学领域范围内,或实在无法与之分开的领域内涉足,才能真正把研究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工作搞好,才能真正研究好毛泽东经济思想。 (3)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毛泽东经济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❶毛泽东早期的动态的即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观点。其中有些经济观点显而易见有欠成熟,但为了比较全面地对毛泽东经济思想有所认识,这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观点也应该是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列。 ❷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对中国国情的阐述和理解。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尤其是经济情况的细密分析,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经济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针和路线奠定了基础。这已经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❸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理论。其中包括:革命战争时期要重视经济建设的思想;“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力量供给战争”的理论;提高人民生活,以此争取和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理论;工农经济联合的理论;经济建设不能和革命战争的总任务分离的理论,等等。这些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坚持和强调的学说,对处于弱小地位和被“围剿”境遇下的中国共产党、红军、苏维埃政府,这种经济理论无疑是适时的。 ❹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的理论。193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所作题为《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的报告,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的基本思想萌芽。 ❺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理论。其中包括经济决定财政,发展经济建设增加财政收入的理论;发展合作经济的理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的理论;农、工、商为序的理论;节约的原则;自力更生的方针;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原则,等等。 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思想。其中包括新中国经济构成的理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目标理论;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理论以及建设中国经济需要吸收外资的理论等。 ❼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❽经济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的理论。1941年8月22日,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提出了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的思想,他说:“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吃穿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而不要提民主或其他什么为中心工作。”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别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❾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理论。其中包括发展合作事业的思想;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理论;不要忘记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的理论,等等。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遵循一切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有关时代的经济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通过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和各阶级经济地位的变化,正确地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和策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应该说,没有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透彻了解,没有对中国国情的精当分析,要取得这个历史性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也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理论,形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于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经济理论观点。这些经济理论观点,指导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又为实践所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诸如: ❶保存富农经济的理论。早在1946年5月,党就提出在土改中基本上不动富农土地财产。1947年10月颁发的土地法大纲,又将富农与地主予以区别,但允许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其后不久,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等著作中,均强调了“对待富农和对待地主一般地应有所区别”的原则,指出不要重复1931年至1934年期间的对待富农的过“左”的错误政策。1950年3月,毛泽东提出在新区土改中,“不但不动资本主义富农,而且不动半封建富农”。同年6月,对刘少奇准备向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的草稿,作了修改和补充,其中加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是处在完全新的情况下,我们建议的土地改革法,采取了消灭封建制度保存富农经济的方针,也是完全必要的。”这里顺便说一句,“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批判刘少奇“保存富农经济”实际上保存富农经济是党的政策,是毛泽东首先提出来的,这在毛泽东1950年6月4日致刘少奇的信中便有说明。 ❷“一化三改”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根本条件的观点,提出了在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个体经济积极性和局限性的观点,农业必须合作化的观点,提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可以实行和平改造的观点。 ❸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结束后,毛泽东又提出了“把资本家当成真正的财富”,要重视工商界的观点。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地下工厂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三个月,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它作对。现在合作工厂做衣服(袖子)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叫新经济政策。还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20年不没收。华侨投资20年、100年不要没收。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只要有原料,有销路。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样定息也有出路。重庆的低质产品,旺季不合规格,淡季合规格了,是因为社会需要太大,供应不足。供应不足是长期的,是好现象,是因为购买力增长。要想办法,定息要相当长,急于国有化,不利于生产。毛泽东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肯定了所有制改造完成后还需要存在私营经济的情况。 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在这个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系列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观点,诸如,两条腿走路和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观点,既要按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又要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重视发展生活资料的生产的观点。并提出了处理国民经济中五个重大经济关系的方针和原则,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更多地重视农业、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要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三者要兼顾,还提出给工厂企业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独立性的设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❺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题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的观点;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的观点;总结和归纳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观点;不能剥夺农民的观点;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利用它来教育干部和人民的观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农、轻、重为序的观点;全国一盘棋,各方面要统筹兼顾的思想;以及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和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要参加管理的观点;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一贯思想;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观点,等等。这些合乎科学的或基本上合乎科学的经济理论观点,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中有些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有些则囿于历史的局限,不一定全部适合现时的已经发展了的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形去参照运用。不必讳言,毛泽东在1957年后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成分,使他的经济思想如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不能贯彻始终。比如,对于所有制成分越纯越好的设想,对于在生产力水平还并不甚高的情况下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设想,对于“穷过渡”和急于求成、超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片面强调和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做法,等等,一些“左”的思想观点逐渐占据了他的头脑,这正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的一个方面。尽管如此,我们在研究了毛泽东的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后还是要说,毛泽东经济思想将彪炳千古。何况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未被开拓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努力耕耘和收获。 ☚ 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经济思想 ☛ 000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