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
‘富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夫子之所好,何事耶?
曰:夫子之所好,義理也。言不義之富貴如浮雲,則當樂義理而安天命爾。此亦自約而誨學者也。
‘(蔬)〔疏〕食、曲肱、樂在其中’之樂,與顔子‘不改其樂’之樂,義無異同歟?
曰:其樂則同,無不同。而‘樂亦在其中’,安仁之樂也;‘不改其樂’,不違仁之樂也。
‘子所雅言’,止於詩書禮。至若易、春秋,何罕言也?願聞其義。
曰:詩書禮,皆日用之實,而學者所當先務,故集注已言之。至於易、春秋,夫子‘晩而喜易’,‘作春秋’,故罕言之歟?
‘好古、敏求’之義,可詳言歟?
曰:聖人不以生知自處,而常以學古言之者,不但勉人企及,而雖生知不學,則不至於聖,於‘十室忠信’章可見矣。
子以四教,先‘文、行’而後‘忠、信’,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説相反,何耶?
曰:先行後文者,救周末尚文之弊也;先文後行者,言學文以知修行,然後乃為君子也。文即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子路請禱’,先言‘有諸’,而後言‘禱已久’。果不知疾病之禱而問歟?答以‘禱久矣’者,何意歟?
曰:夫子非不知有禱,而禱者出於臣子之至情,不請於病者而行也。子路請禱,則豈夫子所欲。且聖人既無過之可悔,則更何禱神而俟其佑哉?非直拒子路,而祇言‘禱已久’者,責子路不當請而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