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
夫子罕言‘利、命、仁’,何耶?
曰:利者,人之易溺;命者,理之精微;仁者,道之弘大深慮。學者溺於利欲,而躐等於精微弘大之域,故罕言之。
‘畏於匡’而言‘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夫子何其自聖而取必耶?
曰:匡人之圍也,弟子懼,故以道自任而言之歟。過宋而言‘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語意正相似。
先言‘無知’而後言‘叩其兩端竭焉’,何也?
曰:先以‘無知’自謙,而後言告人者,發盡其首尾。蓋此章上疑必有人稱夫子多知教不倦之意,故夫子言其所為者也。
子貢以美玉喻孔子,而問‘求善價而沽諸’。子貢在聖門以知言見稱,而有此求字之失,何耶?
曰:輔氏注,‘此子貢初年語,今知求字之失,故後答子禽求之之問,亦補其失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勉人進道無一息間斷之意。然有天地、日月、寒暑之多可喻,而獨言川流,何耶?
曰:偶在川上,而人所易見,故指而言之。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之義,可分言耶?抑有優劣耶?
曰:有資而不學,苗而不秀者也;學而不能成,秀而不實者也。如不實則秀,而將何為哉?無優劣之可較矣。
前段先言‘法言’而後言‘巽言’,後段先言‘不繹’而後言‘不改’,立言先後之不同可言歟?
曰:法言,人所敬憚,故為之者難;巽言,無所乖忤,故為之者易。重難而輕易,故先‘法言’而後‘巽言’也。‘説而不繹’,則聽者敖惰而其惡重;‘從而不改’,則聽者畏敬而其惡輕。舉重而略輕,故先‘不繹’,而後‘不改’也。此立言先後之不同歟。
‘可與立,未可與權’,程子注謂‘權只是經’,朱子注‘經與權當有辨’,當從何説耶?
曰:經屬體,權屬用,聖人體經而用權。若非程子説,後世忘經而用術者接迹矣。非朱子辨聖人用權,而‘時措之宜’失矣。二説相須。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者,何義歟?
曰:學者於道理,尋思則不遠,不思則遠之也。蓋借詩以勉人涵蓄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