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比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比兴

比兴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诗歌创作主张。其说源出“六义”。历来解说者甚众,大都视之为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但具体阐释不一。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兴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序》: “文巳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宋朱熹《诗集传》: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仲蒙则强调: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其谓“比兴”两法,能使作者感情的激发,联想的产生和对事物的描写,得以结合具体形象进行,实质上已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此外,汉人郑玄又以美刺释比兴,谓“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唐人陈子昂、白居易等承其说,混“比兴”和“寄托”为一,称“兴寄”,则“比兴”又被视为反映现实的讽谕美刺原则,并作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六义   美刺 ☛

比兴

 例文
 

回味的生活之路


 

□北京考生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刺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烙下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
 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更多的感喟……
 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倒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借鉴提示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歌中的这种表现手法,后来也常常出现在一些散文的写作中。例如本篇考场作文,作者用林中通幽的曲径、情节一波三折的电影起兴,引入生活中“转折”的话题,进而引发“应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转折”的议论。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文蒙上了浓浓的诗意,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和毋庸置疑的说服力,颇为难得!

比兴 - 可可诗词网

比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赋直而兴微,比显而兴隐。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孔颖达 《毛诗正义》卷一)

赋云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其言通正变、兼美刺也。比云见今之失,取比类以言之,谓刺诗之比也。兴云见今之美,取善事以劝之,谓美诗之兴也。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同上)

比附志者,谓论体写状,寄物方形,意托斯间,流言彼处。即假作《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 无方叙意,寄急状于弦中; 有意论情,附嘶声于雁侧。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 下瞩垂露悬珠,寄啼行而奋笔。意在妆颊,喻说鲜花; 欲述眉形,假论低月。传形在去,类体在来,意涉斯言,方称比附。(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 地卷)

诗有物象比。日月比君臣,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思泽,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虫鱼草木各以其类之大小轻重比之。(白居易 《金针诗格》)

诗有内外意。诗曰:“旆旂日暖龙蛇动”,“旌旂”,喻号令也;“日暖”,喻明时也;“龙蛇”,喻君臣也。“宫殿风微燕雀高”、“宫殿”,喻朝廷也;“风”喻政教也;“燕雀”,喻小人也。又诗:“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言明君理化一统也。(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自古工诗未尝无兴也,睹物有感焉则有兴。今之作诗者以兴近乎讪也,故不敢作,而诗之一义废矣。老杜《莴苣》诗云:“两旬不甲拆,空惜埋泥滓。野苋迷汝来,宗山实于此”。皆兴小人盛而掩抑君子也。至高适《题处士菜园》则云:“耕地桑柘涧,地肥菜常熟。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则近乎讪矣。作诗者苟知兴之与讪异,始可言诗矣。(李颀《古今诗话》)

古今以体物语形于诗句,或以人事喻物,或以物喻人事。如唐许浑《题崔处士幽居》云:“荆树有花兄弟乐,桔林无实子孙忙”,语亦工矣。及观柳子厚《过卢少府郊居》云:“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则语尤自在而意胜。(陈岩肖 《庚溪诗话》 卷下)

以一诗全首论之,须要有赋,有比,有兴,或兴而兼比尤妙。《三百篇》 多以兴重复置之首章,唐律多以比兴作颈联,古诗则比兴或在起处,或在转处,或在合处。(傅与砺《诗法正论》)

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漫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凡作诗,悲欢皆由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欢喜之意有限,悲感之意无穷。欢喜诗,兴中得者虽佳,但宜手短章; 悲感诗,兴中得者更佳,至于千言反复,愈长愈健。熟读李、杜全集,方知无处无时而非兴也。(同上书卷三)

诗有景象,即风人之兴比也。唐人意在景象之中,故景象可合不可离也。王建《赠卢汀诗》:“功证诗篇离景象”,此实自谓,意以为初盛唐不离景象,故其意不能尽发。今欲悉离景象、悉发真意,故其诗卑鄙至是,此唐人错悟受魔之始也。(许学夷 《诗源辩体》 卷二七)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 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迫,互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乍读之若雄豪,然而适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相为融浃。当知“倬彼云汉”,颂作人者增其辉光,忧旱甚者益其炎赫,无适而无不适也。唐末人不能及此,为“玉合底盖 ”之说,孟郊、温庭筠分为二垒。天与物其能为尔阄分乎?(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一)

兴以远益近,比以旧得新,赋以粗得细。以言起意,则言在而意无穷; 以意求言,斯意长而言乃短。言已短矣,不如无言。故曰:“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唐人刻画立意,不恤其言之不逮,是以竭意求工,而去古人愈远。欧阳永叔、梅圣俞乃推以为至极,如食稻种适以得饥,亦为不善学矣。(王夫之《唐诗评选》 卷一)

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 《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同上)

诗有兴比赋。赋者,意之所托,主也。意有触而起曰兴,借喻而明曰比,宾也。主宾分位须明。若贪发题外而忽本意,则犯强客压主之病; 若滥引题外事而略本意,则有喧客夺主之病; 若正意既行,忽入古人,忽插古事,则有暴客惊主之病。故余谓诗以赋为主。兴者,兴起其所赋也; 比者,比其所赋也。兴比须与赋意相关,方无驳杂凌躐之病,而成章以达也。(庞垲《诗义固说》 卷下)

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 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 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情深也。倘质直敷陈,绝无蕴蓄,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王子击好《晨风》,而慈父感悟; 裴安祖讲《鹿鸣》,而兄弟同食; 周盘诵《汝坟》,而为亲从征。此三诗别有旨也,而触发乃在君臣、父子、兄弟,唯其可以兴也。读前人诗而但求训诂,猎得词章记问之富而已,虽多奚为?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无端说一件鸟兽草木,不明指天时,而天时恍在其中; 不显言地境,而地境宛在其中;且不实说人事,而人事已隐约流露其中。故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也。(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

比,不但物理,凡引一古人,用一故事,俱是比,故比在律体尤得力。(同上)

《三百篇》 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施补华 《岘佣说诗》)

比兴诗,少陵、太白外作者寥寥,盖作喻体者,诗外有诗,人鲜能之。(林昌彝 《海天琴思录》卷三)


比兴 - 可可诗词网

比兴

 关于诗歌表现艺术的传统观念。最早源于汉儒对 《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毛诗序》说: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风、雅、颂是《诗经》 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 的表现手法。赋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种直白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 兴是 “起兴”,就是 “托事于物”。东汉经学家郑玄将 “比兴” 和 《诗经》的 “美刺” 联系起来,认为诗人为了避免直言 (赋) 带来的麻烦,便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国君时政的讽刺或赞美,这就是 “比兴”: “比” 为讽谕,“兴”为美喻。这也许是一种曲解,但却给后代读者以这样的启示: 《诗经》 的字面下隐含着微妙之义。这就是所谓 “寄托” 或 “寄兴”。如 《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并非情人相思,而是大臣思念国君。《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非企慕意中人,而是贤人可望而不可即。事实上,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读出 《诗经》 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按照 “比兴” 观念,《诗经》 中的“男女之诗” 是一种隐喻或象征,寄托着诗人的 “君臣之思” 或对时政的讽刺与赞美。屈原 《离骚》中的 “香草美人” 是一种象征,就是 《九歌》 中的人神眷恋,也曾被古代学者解释为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这种 “比兴” 或 “寄托” 后来就成为诗歌批评的一种标准,诗须有 “比兴” 或 “寄托”,才算得上 “正声”。如清代学者陈沆就曾以发明 “比兴” 的方式来阐释汉魏乐府的 “思想性”,《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这一首被今人视为“山盟海誓” 的情歌,竟被他读成了 “忠臣被谗自誓之词”。与陈沆同代的词学家张惠言主张提高词的地位,其根据就是词和诗一样有 “比兴” 和 “寄托”,他提出要“以 《国风》、《离骚》 之情趣,重铸温、韦、周、辛之面目”,温庭筠和韦庄都是 “花间派” 词人,被张惠言一重新解释,就成了以“香草美人”来抒发君臣之情的屈原了。简而言之,“比兴” 作为《诗经》 的一种表现手法,经过儒家的扩展,便成为衡量诗歌的一种尺度,好诗必有 “寄托”,有“寄托” 才是好诗。这所谓 “寄托” 就是以 “比兴” 来表达的“志 ”。

比兴

修辞格之一。起兴中兼含比喻。如“山丹丹开化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即是起兴,也有比喻香香人材好的意思。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如《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首句“绵绵瓜瓞”比兴周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子孙绵延不绝之意。运用比兴能产生含蓄、婉转、动人的艺术魅力。

比兴bǐ xìng

我国古典诗歌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喻叫做“比”,触景生情叫做“兴”:黛玉笑道,“又用~了。”(七六·1884)按,例句底本原脱,据他本补入。

比兴

比兴

即“比”、“兴”,见该条。

☚ 兴   起兴 ☛
比兴

比兴bixing

一种托物寓情的形象思维。最早源于古代民歌,《诗经·国风》中的比兴手法丰富多采。《周礼》、《诗大序》对比兴做了最初的概括。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比兴》篇。现在,比兴多见于诗歌、散文创作中。
比兴原本是两种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彼物”,包括一切景物、人物和事物;“此物”,即我们所要表现的“物”。比,可分❶明比:用“象、如、若、似”等字的比喻。
❷隐比:不用或有意省略“象、如、若、似”等字,只用“是”字的比喻。
❸拟人:将物人格化。
❹借代:借用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标志来代替某一事物。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朱门”就是借代式的比喻,喻富贵人家。
❺双关: 一语双关,利用我国文字同音异义的特点,故意让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使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内含另一个意思。双关中又分同音同字的双关与同音异字的双关两类。如南朝民歌《子夜歌》中:“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以丝线的“丝”双关相思的“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以上五种为比意明显、别无寄托的比。还有一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另有所寄托的比。
❶托事: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托在某些日常活动中。如杜甫的《望岳》,通过登山活动寄托勇攀高峰的事业心。
❷托古:以古人比今人,用古事、典故、神话、传说等比今事。
❸托物:也是将物人格化的一种表现方法。如《诗经·硕鼠》,全诗用比,是典型的“托物”之作。托物通常是只见物,不见人,人隐藏在幕后,这与拟人中物和人同时出现不同。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上,兴,可分为❶触物起情:“他物”与“所咏之词”有一定的联系。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❷兼含比喻:“他物”同时具有“引起”和比喻的双重作用,“兴而比也”(朱熹)。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比兴借助形象思维,婉转曲折,托物引喻。它重内容,有寄托,不止是个别语句上的,而是在通篇寓意主题方面的。如舒婷的《致橡树》。再如李白的《古风》第49,杜甫的名篇《佳人》,都是通篇以美人失意比喻自己政治上遭受挫折、无人赏识的际遇。
运用比兴时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的雕章琢句,不能忽视内容,片面推崇隐约含蓄。正确使用比兴手法,可增强作品的民歌风格,既委婉自然,又明朗浅显,耐人吟味。

☚ 春秋笔法   回环 ☛
比兴

比兴

一种常用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报告文学常用这种手法刻画新闻形象。比兴就是借助于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和类似点,打比方和托物赋形,形象真切地表现事物。宋代朱熹解释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在报告文学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比兴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

☚ 中性报道   见闻 ☛

比兴

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对比兴意义和特点的解释,众说纷纭。郑玄《周礼》注曰:“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喻之也。”以刺恶劝美划分比兴,把比兴作为一种创作原则,要求以比兴的方法达到为政治服务的功利目的,从诗歌的内容和功能的角度论述比兴,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他并没有说明比兴手法的特点,而且以善恶论比兴也较狭隘局促。郑众释比兴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他虽然注意到从艺术的角度阐述比兴的含义,却语焉不详,简而不确。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言“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同郑众一样,失于过简。齐梁时刘勰对比兴方法十分重视,其名著《文心雕龙》中多所论述,并且专设《比兴》一章进行探讨:“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所谓比显兴隐,是说二者虽然都利用不同事物间的某种类似点作譬喻,但却又显、隐之别。所谓比显,因为:“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说:“比则畜愤以斥言”,又问“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这些话都说明“比”是用类似的事物做比喻,抒发作者的内心激愤,有意斥谏,比附分明,故为“显”。“兴”则是:“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义。”“起情,故兴体以立。”“兴则环譬以记讽”。兴,本民歌常用手法,触物起情,而情与物的联系较模糊,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思想感情,兴往往是“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故“隐”。刘勰对比兴及其特点的分析相当细致、缜密,但他的“比兴”说主要是前人意见的综合,使比兴说发生突破性变化的是刘勰同时代的另一重要文论家钟嵘。钟嵘《诗品序》言:“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他释兴曰:“文有尽而意有余,兴也。”以“文”、“意”对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对范畴,是魏晋文学自觉以后《陆机》文赋中首先提出来的,是吸收了魏晋哲学界“言意之辨”的理论成果之后提出来的,钟嵘亦是对这一成果的科学利用,从整体上概括了诗歌创作中言、意关系,即其基本特点是作者能在有限的文字中,以高度凝炼的方式寄托尽可能丰富的内容。钟嵘释比曰:“因物喻志,比也。”即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或曰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由此可知,钟嵘的比兴说,已经注意到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问题,即主客体的统一问题,从而涉及的诗歌创作的本质是主体“意”与客观“物”的交融统一。这是非常可贵的,表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及理论已达到了很高的阶段。比兴,作为创作手法,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美学的内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