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偵察通訊部 > 偵察具 > 地聽 地聽 dìtīng 亦稱“甕聽”。利用固體傳聲快,能激起缸體上皮革共振原理製成之偵測器材。初於城内穿井,井中置甕,口束皮革,可預知敵挖地道否。後亦有以野豬皮爲袋,人枕之以測聽敵之動静者。《墨子·備穴》最早記載了古人這一創製,後亦沿用。《通典·兵五》:“地聽。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聰耳者於井中託甖而聽,則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唐·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遊奕地聽》:“選少睡者,令枕空胡鹿(長袋形箭箙)卧,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有響見於胡鹿中,名曰地聽……野猪皮爲胡鹿尤妙。”明·茅元儀《武備志·器式》:“甕聽。用七石甕,覆於地道内;擇耳聰人坐聽于甕下,以防城中鑿地道。”參閲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守城》。 地听亦称“瓮听”。古代的一种侦听器材。地听在战国时的守城战中就已开始使用。据《墨子·备穴》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要挖掘地道攻城时,立即在城内墙下挖井,井上覆置一缸,缸口蒙上一层绷紧的牛皮,尔后选择听觉灵敏的士兵伏在缸上,监听敌方的动静。敌军挖掘地道的声响,可引起缸体共振。根据侦听到的声音,可判知敌军挖掘地道的方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通典·兵五》:“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瓦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于井中托瓦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