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体系 殖民主义体系即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指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其附属国实行直接和间接的奴役统治、控制的一种世界性结构的总称,它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殖民主义体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始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最后形成。资本主义制度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依靠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发展起来。近代殖民主义始于15世纪,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一个主要因素。在1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殖民活动愈加扩大和频繁,这时主要打着 “自由贸易” 的幌子,以商品输出为手段,争夺殖民地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场所。在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商品倾销市场的作用更加重要了;殖民地作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战争的战略基地是绝不可缺少的; 对殖民地掠夺大量利润,可以拿出一小部分来收买工人贵族,破坏国内的工人革命运动。因此,帝国主义视殖民地为生命线,必然地要为重新瓜分世界领土,争夺殖民地而进行不断的剧烈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形成为极少数 “先进” 国对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面积达世界面积的2/3。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对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控制和掠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无数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外国资本掌握,使民族经济遭受极大的压制和摧残,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的政治主权丧失,人民群众身受帝国主义、本国的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等三重剥削和压迫,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随着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奴役和掠夺的加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帝国主义为自己准备了灭亡的条件,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矛盾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打开了一个大缺口,动摇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基础,并且为被压迫民族指明了摆脱殖民压迫的解放道路,开始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深刻危机。十月革命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新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产生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以势不可挡的凶猛气势与无产阶级革命并驾齐驱的两大历史潮流,席卷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在亚洲东部的殖民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运动。在1945—1949年期间,亚洲大部分殖民地获得独立; 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大多数非洲国家取得民族革命胜利; 进入70年代以后,亚非拉地区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30亿人口挣脱了殖民主义的锁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全世界人口的69%在殖民主义制度的压迫下生活,到90年代,除大洋洲一些岛屿尚属殖民地和托管地外,世界绝大多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都取得民族独立。这标志着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殖民体系瓦解了,帝国主义丧失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要地,殖民主义不会甘心自己失败。已经取得独立的殖民地附属国,除少数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外,大多数国家和民族还没有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挣脱出来,于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又通过经济、技术和军事 “援助”,扶植代理人等办法推行新的殖民主义政策,力图用各种花样翻新的形式和手段继续保留自己的势力。因此,只有在世界上消灭帝国主义,才能彻底摧毁任何形成的殖民主义。 ☚ 新殖民主义 霸权主义 ☛ 殖民主义体系Colonialism System亦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整个世界被区分为进行压迫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状态的被压迫国家,帝国主义建立了奴役世界人民的殖民主义体系。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它们是帝国主义国家最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是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供应的来源,并被用作战争和侵略的战略基地。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了殖民主义体系的深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普遍高涨,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先后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