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愤 愤慨 愤懑
气愤qìfèn 愤慨fènkǎi 愤懑fènmèn 形容词。 表示生气而不平。 “气愤”强调生气、不高兴、因事情很不合理而激动。例如:“女师大已被合并为女子学院……而且于四日武装接收了,真令人气愤”(鲁迅:《两地书·第二集厦门一广州·四一》);“闺女气愤地一甩辫子,扭身走出屋去”;“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朱自清选集》)。 “愤慨”强调感到可恨,有感情激昂的表现,含“激于义愤”的意味,愤恨的感情色彩比“气愤”浓厚,意思重一些;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 例如:“说到这里,老人愤慨起来,还不都是穷人的血汗养肥了那些狗东西”(黎汝清:《万山红遍》);“这位局长竟然包庇自己的犯罪的儿子,大家十分愤慨”。 “愤懑”强调十分不满,含有心里抑郁不平而未得发泄的意味;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 例如:“听到了地主狗腿子抓了人的消息,他愤懑地用力把拳头往桌面上击了一下”;“她分明地看见这位老姊姊的前后矛盾的话语内有一颗疲倦了然而又愤懑的心在跳跃”(《茅盾短篇小说集》);“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鲁迅:《呐喊·自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