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字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字通》《正字通》
《正字通》,明张自烈撰。自烈字尔公,南昌人,从此书“凡例”可知,这部字典是为了补正《字汇》的缺漏和错误而作,所以分部、排字等体例,全照《字汇》之旧,并把《字汇》首末卷的各种附录,都排在正文之前,只取消了原来的“韵法”一项和每部前面的目次表。凡例中所谓“旧本”即指《字汇》而言。此书的编排注释有些地方改变了《字汇》的办法。约略说来,可分为以下几点:(一)《字汇》按分部分画的原则,把一个字的古、籀、讹、俗各体分入各部;《正字通》虽也用这个办法,但将散见各部的异体都注于本字之后,使读者查到本字,即同时认识了它的异体,较为便捷。(二)引用经义子集的原文,注意了上下文的连贯,并引用原注来说明所引的书,有时还对所引之注又加解释。这使注的意思更加明白。(三)《字汇》各部对同一事物而分二字的,如鹦鹉、狻猊、蟋蟀、蓓蕾等复音词都是前后两见,注释重复;此书则删去重复,只叫它见于一处。如“狻猊”即在7画“狻”字下解释,8画“猊”字只注音切,说明“见前狻注”。(四)《字汇》对不同部而相通的字,如口部的“呐”与言部的“讷”字注释彼此杂见;此书则于口部的“呐”字下解释两字的异同,在言部“讷”字下即说“详见口部呐注”。(五)《字汇》引《周易》、《礼记》、《释名》、《白虎通》之类的书,往往强叶其音,此书则除诗歌、铭赞、谣谚叶韵外,其他一律不载叶音。较为切合实际。(六)《字汇》同字同音,有时采用诸家之说,分注几个反切,反倒使读者无所适从;此书通则对一个字的一个音读,只注一个反切,以减少纠纷。此书还对《字汇》注释的错误,作了一些订正;把《字汇》涉及州郡沿革、古今姓氏诸字的缺漏或未详的作了补充,并扩大采注书籍的范围,增引了佛道两教的书籍和医药、方伎等书中的文字。 《正字通》与《字汇》相比虽然有了改进,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指出它“征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喜排斥许慎《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 《正字通》字典。明张自烈撰。12卷。为补正《字汇》之阙漏和错误而作。分部、部首及部中字的排列一仍其旧。修订之处主要是:(a)《字汇》把同一字的异体据部首和笔画分入各部,此书集中于本字之后。(b)《字汇》引书随意剪裁,略去原注。此书则引文连贯,附原注。(c)《字汇》对复音词重复注释,前后两见。本书汰去重出,只留一处。(d)《字汇》对注音疏于抉择,往往一字分注几个反切。本书只注一个,减少无谓纠纷。(e)是正讹误。(f)扩大采书收字范围。《四库全书提要》评其不足:“徵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喜排斥许慎《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通行本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秀水吴源起清长堂刻本、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 正字通 正字通字书名。明张自烈撰。十二卷。书前所列满文十二字母,为清初廖文英所加,因而也题“廖文英撰”。这部字典是为补正《字汇》而作的,体例基本沿袭《字汇》,征引较博,改正了《字汇》的一些错误。但是它也有一些缺点,过于繁芜,颇有舛误,一些地方穿凿附会,有些解说不得要领。它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字汇》所开创的字典体例和部首笔画检字法,扩大了字典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 字汇 隶辨 ☛ 正字通字书。十二卷。明·张自烈著。为补正《字汇》而作。共收33000余字,分部排列,基本与《字汇》相同。在编排和注释方面则有所改进,把异体字列于本字之后,便于查阅;每字只注一个反切,以免读者无所适从;注释兼取众说,并扩大了采录书籍的范围。《康熙字典》就以之为蓝本。缺点是征引烦琐,常有穿凿附会之处,引文出处亦不甚详。有清康熙年间刊本。 正字通 正字通字书。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清廖文英撰,又有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者。据前人考证,此书本系张自烈作,后书稿为廖文英购得而“掩为己有”。但书前列有满文十二字母,却是张自烈在世时所未有,系廖文英后来续加的(《四库提要·经部·小学类存目一》)。张自烈(1564—1650),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县)人。明崇祯末官南京国子监生,人清后累征不仕,晚年卜居庐山。另著有《四书大全辨》、《古今文辨》、《诸家辨》及《与古人书》等。 ☚ 字汇 说文解字注 ☛ 正字通 正字通(明)张自烈编,或题“廖文英撰”。12卷。清人谓文英购自烈原稿,据为己有。体例一如《字汇》,收字亦与之接近(近33000字),考据稍博,但常有穿凿之说。今存最早版本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 ☚ 字㝈 字学举隅 ☛ 正字通十二卷。明张自烈 (1564—1650)撰。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 (今属江西)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入清累征不就,晚年卜居庐山。博学洽闻,著作尚有《四书大全辨》、《诸家辨》、《古今文辨》等十余种,今皆存于世。《正字通》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其体例与梅膺祚《字汇》相同,共十二卷,分二百一十四部,部首次序与每部之内诸字的次序均按笔画多少排列。张氏此作意在补正《字汇》,所以较为详博,编排与注释均有改进:(1)《字汇》按分部分画原则,把一个字的古、籀、讹、俗各排在所属各部;《正字通》虽亦分见各部,但在本字之下还分别注明名个异体,如“叟”字下列有“𤆌”、“”、“”等。(2)《字汇》各部所收的联绵字如“鹦鹉”、“蟋蟀”之类多前后两见,注释重复;《正字通》则只在第一字下解释,如“狻猊” 只在“狻”下所释,“猊”字下注音切,谓“见前 ‘狻’ 注”。(3)《字汇》给字作的注音很乱,往往同一个音还要注上诸家的几个切语,往往广注叶音,使读者无所是从;《正字通》一音只注一个切语,对叶音也有所删减。(4)《正字通》扩大了采注书籍的范围,增加了佛道两教和医药、方伎等书中的文字,考据征引亦较《字汇》丰富。至于所收字数,二书均为三万三千字左右。《正字通》的缺点是:有一字重见于两部的,如“垔”字既入“西”部又入“土”部,“羆”字既入 “网”部又入 “火”部。引证有的不具书名,如“一部”的’ 一” 字注引 《礼运》、《乐记》 不具书名《礼记》;有的不具篇名,如“人”部“偲”字注引《诗·齐风》不具篇名。《正字通》曾通行一时,人人奉为兔园册,至清徐文靖作《正字通略记》、胡宗绪作《正字通芟误》,足见其影响之大,因而成为《康熙字典》的主要蓝本。《正字通》旧本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张自烈廖文英同撰”。廖文英(生卒年不详)字百子,连州 (今广东连县)人,康熙时官南康知府。《四库提要》云: “考钮琇《觚剩·粤觚》下篇,载此书本自烈作,文英以金购得之,因掩为己有,叙其始末甚详。然其前列国书(满文)十二字母,则自烈之时所未有,殆文英续加也。裘君宏《妙贯堂余谈》又称文英殁后,其子售版于连帅刘炳,有海幢寺僧阿字知本为自烈书,为炳言之,炳乃改刻自烈之名。诸本互异,盖以此也。”现在通行的《正字通》是康熙时秀水王氏芥子园重刻本,卷首有康熙九年 (1670) 的张贞生序和康熙十年(1671)的黎元宽序。《四库提要》据通行本著录于《存目》 中。 正字通 正字通(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董琨整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12卷。系以梅膺祚《字汇》为蓝本,加以补正编成。收字33549个,体例依《字汇》之旧,仅把散见于各部之异体字附于各本字之下;每字每音只注一个反切,释文中比《字汇》增加了一些书证。本书另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本。 ☚ 字汇·字汇补 康熙字典 ☛ 正字通十二卷。明張自烈撰,清廖文清輯。是編增補、修訂梅膺祚《字匯》,為示正確筆劃之字書。凡徵引《說文解字》以下百餘種字書,係清《康熙字典》之先驅。首載吴源起序康熙九年 (1670)廖文英序。胡宗緒有《正字通芟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