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下郡国利病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下郡国利病书

 综合研究和利用地方志的著述,一百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编著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
 作者根据《二十一史》、《明实录》、《一统志》和省府州县志及历朝奏疏文集,分类辑录有关民生利害部分成书。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北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边境、河套、西域等行政区划叙述各地的地理形势、边防、关隘、赋税、屯田、水利、官制等。其中河防水利、边境关隘等还有详尽附图,凡涉及军事形势、经济地理等,叙述尤详,末二卷叙述海外诸蕃及其入贡入市之情况。
 顾炎武认为治史修志贵在秉笔直书,经世致用,在自序中言及要将舆地之记与此利病之书分开。因此,《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同于一般的地理书,而着重载述有关国计民生利病之书。由于编书初期,明朝面临清军南下的局面,故此书亦重军事地理。在修志理论方面主张:修志人员要有一定的学识,运用原始资料,遇到疑义要认真考核,考证不清者存疑,尽量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进行实地考察,以得实证而止,修志要有充裕时间,不可仓猝以成,文字要流畅易懂。
 此书是稿本,顾氏在分类辑录时,同异兼收,故有互相矛盾之处,编次上也无严格体例,但他辑录原文,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且叙述也较集中、系统和完备。
 主要版本有《四部丛刊》本、道光十年(1830年)成都龙万育活字刻本、光绪五年(1879年)蜀南桐华书屋薛氏家塾补版印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益吾斋石印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生当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注重民族气节,不肯出仕,以处士终。所著有《日知录》等,为清代学术开辟门经之作。作者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27岁时,即开始广泛搜求史籍、实录、方志、文集、小说、邸钞中有关国计民生及舆地沿革的资料,并参以作者游历时的实地考察所得,准备编写《肇域志》一书。其后因资料过于繁富,于是将其分别编为《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2种。其中《肇域志》主要论述舆地沿革,《天下郡国利病书》主要论述财政经济。张元济跋解释《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编纂宗旨说:“莅民之事,得其道则得,失其道则病。利则其民奋,而国随之以兴;病则其民悴,而国随之以亡”。认为该书“无非欲诏示后世,使凡有国有家者知此数事,推而至于其他”。该书内容侧重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故有人称之为经济地理学,梁启超称之为政治地理学。分为沿革、山川、城池、古迹、市镇、风俗、赋役、屯垦、水利、漕运、兵防、马政、盐政等门类,对于各地的兵防、兵要地理以及赋税和水利状况尤为重视。如关于三吴地区的水利,辑录了宋郏亶《上言苏州水利》、郏乔《论水利》、单锷《吴中水利书》,以及明代夏元吉、徐献忠、周忱、崔恭、徐贯、金藻、归有光、吕光询等人的大量奏折。全书体现出作者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取材主要为实录、邸抄、文集及各种史料,也包括一些罕见或已经失传的碑刻及地方史志资料,梁启超评价说,该书“资料之搜罗和别择,实占全工作十分之七八”,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初稿编成于清康熙元年(1662),然末成定稿,与《肇域志》同为未完成之作。原稿不分卷,分订为34册,其中第14册已佚。后《四库全书》和梁启超将其著录为100卷,《苏州府志》称其为120卷。此书有光绪五年(1879)薛氏桐华书屋重修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90)广雅书局刻本,及《四部丛刊》据原稿影印本等多种版本。

天下郡国利病书

地理杂志。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撰。一百二十卷。 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后因清兵入关,炎武志谋恢复,遂改名炎武。因家乡有亭林湖,故世称亭林先生。自幼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兴革之书,无不熟究。对二十一史、天下郡国志书及一代名公文集、章奏文册之类,无所不读。并广搜明代以前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资料。偶有所得,即随手抄录。其中有关地理方面,均编入《肇域志》,凡有关国计民生者则入此编。首有自序、目录。正文分舆地山川总论,录晋书裴秀传、唐书贾耽传(有关地图部分)、地脉、形胜、风土、百川考等,阐明全国的山川、气候和形势,尤其可贵,其中探讨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比欧洲人早一个世纪。 “地脉”和“形胜”把地形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 “风土”以气候为主,兼及地形对环境的影响。分区依次为直隶、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论述其地方利弊,研究其经济发展,举凡河流水道、农田水利、工矿资源、交通运输、 户口田赋、兵防徭役、屯田、马政等无不论及。江南(即南直隶)分十二府记事(他省不分),记载独详。全书约一百六十五万字,载图三十六幅,名曰“图录”。末为边备、河套、西域三目。该书为未完成著作,内容编次既不统一,论点亦多异同。原分三十四册,其第十四册已佚,刻本作一百二十卷。原稿辗转流传,后归昆山图书馆。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刊出。收入《四部丛刊三编》。

《天下郡国利病书》

地理类志书。清顾炎武撰。此书原订为34册,后人分为120卷,版本有2种,稿本和通行本。通行本卷1为总论;卷2至卷114分述山东等地;卷115为边备;卷116为河套;卷117为西域;卷118为交趾;卷119为海外诸蕃;卷120为入贡互市。稿本为34册,第14册已佚。《四部丛刊三编》分订50册。

天下郡国利病书

055 天下郡国利病书

地理著作。顾炎武编纂。始于崇祯十二年(1639),成于康熙元年(1662)。120卷,主要叙述地方利弊、水流河道、农田灌溉、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资料源于二十一史,一统志、各省府州县志文集、章奏文册之类。内容详细,偏重于各地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论述。目的在于论说郡国利弊,在地理著作中别开生面。

☚ 徐霞客游记   历代帝王宅京记 ☛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tianxia junguo libingshu

清初地理名著。顾炎武编著。一百二十卷,撰于1639~1662年。顾炎武,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亡之后,他曾组织武力,抗拒清朝,是一位爱国思想很强烈的学者。他反对空谈性理崇尚虚浮的学风,主张探求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学问,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他从崇祯十二年(1639)开始,参考二十一史和一千余部志书、名公文集、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并分为二部,一部“为舆地之记”,即专讲地理,这就是后世以抄本流传的《肇域志》,不分卷,讲述各地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抄本现缺北直隶、江西、四川等部分;一部“为利病之书”,专讲河流水道、农田灌溉、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徭役等地方利弊,这就是有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包括经济史和军事形势概论的地理书籍。他45岁时,弃家北游,共25年间,先后到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写了 《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书。

☚ 徐霞客游记   读史方舆纪要 ☛

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顾炎武编辑。一百二十卷。作者搜集二十 一史、明代实录、府州县志、历朝奏疏文集、说部一。梗担猓猹!钞等中有关国计民生资料,分类辑录,作为《肇域志》底本。首为舆地山川总论,次以明代两直隶、十三省分区,叙述地理形势、水利、漕运、屯垦、兵防、盐政、赋役、关隘等项。山川沿革多作地理考实。赋役为其重要内容。军事形势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部地理名著。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古代地理名著。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编著。全书一百二十卷。依据二十一史、实录、州府县志和历代奏疏文集,分类辑录。在有关民生利害部分,对疆域形势、各地区水利、粮额、屯田等都有详细论述。也相当详细地记载了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历代太湖水利史料。

☚ 明史·河渠志   浙西水利备考 ☛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书名。明末清初顾炎武著, 始作于作者二十七岁时(1639年), 至五十岁时大致编定。此书是作者据二十一史、明实录、方志、历代奏疏、文集、邸抄等书报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辑录而成, 共一百二十卷。第一卷为舆地山川总论。第二卷至一百一十四卷,以十三布政使司分区论述北直、江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盐政、马政等有关郡国利病问题。第一百一十五卷边备; 第一百一十六卷河套;第一百一七卷西域。这三卷论述了边疆的形势、沿革、交通和物产。第一百一十八卷交阯;第一百一十九卷海外诸藩; 第一百二十卷海外诸藩入贡互市。这三卷论述交阯、安南、日本、琉球等国情况与上述各国和中国频繁的经济交往的史实。该书是研究明清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 授时通考   广东新语 ☛

天下郡国利病书

书名。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著。共一百二十卷。该书尽括民生利弊、经济、制度、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社会政治经济资料。有龙万育刊印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参考图6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