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统治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比较落后,被北方诸国贬为“蛮夷之邦”。这就使遭排斥的楚国在经济和文化上自成体系。其货币也自成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①蚁鼻钱,即仿制贝货的有铭文的铜贝。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秋中期前后,最早的楚国有铭文铜贝是“”字铜贝,这个字一般释为“贝”。还有一种“”字铜贝,也比较常见,由于“”字难识,形似蚂蚁,而“”字铭文又像人鼻,因而对楚国的这种铜贝,通常皆称为“蚁鼻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均有大量出土。如1963年12月在湖北孝感县野猪湖就发现一批窖藏铜贝,数量约5000枚左右,总共重达21.5公斤。其铭文均系阴文“”字,平均每枚约重4.75克。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到秦统一后,铜贝和有文字的蚁鼻钱就不再作为货币流通了。②郢爰、黄金、白银用作贵重货币,是从东周后期楚国开始的。楚国在礼聘、及大宗交易时,多半是使用黄金。商业的发展使黄金成为通行的货币。楚国出现带铭文的金版,说明当时楚国已经铸造金币。这种扁平的金版,大多为方形,上面钤戳若干小方块。小方块有十到二十几个不等。完整的金版约重250克,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在流通中可把它分成若干小块使用。金版上的铭文印记有“郢爰”、 “陈爰”、“专爰”、“郢爰”、“卢金”、“覃金”、“颍”等等。其中以郢爰为最常见,其次是陈爰。这些带有“爰”字的金版,统称“爰金”。它有一定的形制、铭文、重量,可以称量,即爰金,已具有金属铸币的特征。因此,爰金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爰金在南方流通的地域很广,基本上是与楚国的疆域相一致。1979年8月,在安徽寿县东津公社,一处疑为战国晚期楚都寿春的金币作坊或金库的遗址,出土了一批楚国金币。其中完整的郢爰金版2块,近方形,正面皆钤有阴文“郢爰”方印22枚,重量则分别为263.5克、259.1克。极有价值。 楚 布 楚币楚国铸行的货币。在楚国早期,可能曾以龟、贝为货币。春秋时始以金属制币。在战国时期,其发展形态最高,主要表现在拥有贵金属金银币,且金银铜三钱齐备。金银贵金属币是称量货币,而铜币蚁鼻钱从产生起,便以等量货币形态出现。这种以金银贵金属币为称量货币,铜币为等量货币的币制,从楚国开始,一直延续了2000余年,成为中国古代金属币制的基本形态。楚铜币有布币、小圜钱、小方钱、贝币4种。或认为贝币在楚国铸行于春秋中期楚庄王时,但迄今所见铜贝都是战国时期的。铜贝是仿照海贝形状的一种铸币,俗称“蚁鼻钱”、“鬼脸钱”。布币、小方钱、小圜钱都是地方性通货,铸行于战国中晚期,是明显受到中原币制影响的产物,出土不多。金币主要是称(又释作“爰”)金,于春秋晚期由楚王室始铸,钤印“郢称”以标明铸地。战国时期大量进入流通领域,被切割成小块,称量支付。楚王室还将称金的铸币权部分下放,故出现钤有“陈称”、“专称”、“卢金”、“鬲称”、“少”等币文的称金。战国晚期是称金发展的鼎盛期,在秦及西汉初年仍是楚国旧境内黄金货币的主要形式。出土的称金呈饼状和版状两大类。整块的称金在250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最高者达99%。楚国开始铸造银币可能早至春秋中期,河南扶沟古城村曾出土18块银币,为布币。楚币币材广泛,币形多样,币文奇诡,币值独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