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补八大山人山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补八大山人山水》

石涛

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注释】

①乍:忽然。②任:放纵,不拘束。

【评说】

本诗选自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卷四。

作为同抱亡国之恨的明遗民画家,朱耷(八大山人)与石涛“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生活情趣相近,而且艺术趣味也颇为接近。二人尝合写《兰竹双绝》,石涛并题诗曰:“八大山人写兰,清湘大涤补竹。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见程霖生辑《石涛题画录》卷二)相近的艺术倾向使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为合写画作提供了可能。康熙三十八年(1699)浴佛日,朱耷为岱老年翁写古树苔石,石涛为之补水滩红叶,并题此诗,这些补作与山人之山水互为表里。山人画面上表现的是秋涧细水淌过石头,水声叮咚,泉细韵轻,十分恬静优美;天色启明,晓峰初露,烟雾弥漫,笼罩着山林,顿然,一丝凉意袭来,这些皆是诗家、画家所追求的“诗中画”、“画中诗”。然而石涛尚嫌不足,补上几笔残红落叶,画面中萧瑟的氛围大增,因为“残红落叶”乃诗家、画家悲秋感怀的物境。此笔一添,题诗的末句就正在情理之中了,无论恬静幽雅,抑或萧索肃杀,八大山人都以冷眼旁观,丝毫不受世俗的拘束,这就是他作画的得意之处。石涛不愧为八大山人的挚友、知音,无怪乎后人要将他们并列,视作清初画坛的“双峰”,染庵居士在石涛《写兰册》上就题诗道:“雪个西江住上游,苦瓜连岁客扬州。两人踪迹风颠甚,笔墨居然是胜流。”(见《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二)


《补八大山人山水》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补八大山人山水》

石涛

秋涧石头泉韵细,晓峰烟树乍生寒。

残红落叶诗中画,得意任从冷眼看。

关于八大山人的介绍,详见《题<荷花>》赏析。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本来成就也很大,可惜为其花鸟画名所掩,人们往往不大重视。特别是他后期的山水画,颇能独具一格,具有自己的面貌。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中说: “景物皆平常,大多是老树参差,近坡远岸,但结构奇巧,构图新颖。或境界幽旷,或山重水复,或石势高峻,或枯树健姿。皆离合奇纵,往往不求完整,皆非同凡响。”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又说: “他的长轴山水,多造境奇险、幽秘,或巨石耸立,头重根轻,或悬崖突兀,摇摇欲坠,或斜壁横空,不见其际,或断岗设亭,或曲径通幽,或洞壑深旷,类非人间所有,令人向往。”

石涛在八大山人的一张山水画上,补画了水滩和红叶,并题了上面这首诗。石涛为什么要补八大山人的画呢? “不求完整”往往能给读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补画后不是取消了这种想象的空间吗?其实,石涛自己也是主张不要画得那么完整,要给人们留下想象余地的。他在题《竹林莲沼》诗中说:“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那么,石涛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其实,我们仔细体会《补八大山人山水》这首题画诗后,就能真正理解石涛这样做是有其深刻用意的。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述一般画家所追求的“诗中画”的最佳境界的。的确,正如石涛诗中所描述的那样,秋涧从石头上淌过,水声叮咚,泉韵轻细,这是一种极优美的境界,但是八大山人却用冷眼去看。晓峰初露,烟雾笼树,使人忽然产生寒凉之意,这是一种极幽雅的境界,但是八大山人也用冷眼去看。残红似花,落叶萧萧,这是一般诗人画家表现悲秋情绪的典型材料,而八大山人仍以冷眼相看。所以,石涛在第四句诗中总结说, “任从冷眼看”整个世界,正是八大山人作画的最“得意”之处。

八大山人观察世界、表现画家主观情怀的这种“冷眼”,在鱼鸟画中因为常以夸张之笔,作“白眼向人”的情状,人们易于体察、领会。而在山水画中,则常以“离合奇纵”、 “不求完整”、 “造境奇险、幽秘”、 “类非人间所有”等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现,人们不易体察、领会。所以石涛特意补出,要人们注意。由此可见,石涛特别着重要补的,不是画幅上的水滩和红叶,而是题画诗中的“得意任从冷眼看”这一句。石涛真不愧是八大山人的真知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