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
森林是一种极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拥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是地球上蕴藏最丰富的生物群落,是巨大的遗传资源库。森林不仅给人类提供各种木材和经济植物,也是许多食物的来源。通过森林的生命活动,积极保护并不断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这种作用渗透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构成了自然生态的平衡。森林本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结构最为复杂、功能最稳定、生物总量最高的生态系统。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维护好这个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公顷和10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排第六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公顷和9立方米,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但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我国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对林业的认识和要求已发生根本变化,要求林业由单纯生产木材转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更要注重生态、社会效益。在森林主功能配置上要有新的突破,必须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把森林分为产业性的商品林和社会公共性的生态公益林,各自有自己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对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生态公益林,抓紧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该机制的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公众受益,财政补偿。
❷加强林业科技研究和应用开发。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的,通过森林资源的再生产,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总产出量,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大森林资源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将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生产融为一体,不断为林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
❸加强对林业的宏观调控。国家对林业的宏观调控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主要的管理途径。国家为了保证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综合发挥,使林业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林产品,而且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社会服务,必须通过税收、财政等经济手段,以及有关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手段,对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补偿,保障林业经营者利益,使林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的发挥。坚持实施森林资源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
❹发展优质高效的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弥补木材供需缺口完全依靠进口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生态建设与森林保护,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木材出口,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木材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根本上讲,解决我国木材供应问题,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必须根据现有林地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借鉴林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用较少的林地,高投入、高产出,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营造优质高效的速生丰产用材林,提高木材有效供给能力,才能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需求。
❺重视林业宣传和社会舆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对森林的经济要求仍超过生态需求,人们对大自然、对森林的崇尚心理远未形成。必须大力加强林业宣传工作,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逐步使全社会形成强烈的林业意识和生态观念,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做到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毁林开垦等行为,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关系,理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深化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 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林业政策,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提高科技含量,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快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林业产业;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