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梦亡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梦亡妻
〔英国〕 弥尔顿 我仿佛看见我最近死去的爱妻, 被送回人间,像赫克里斯当初 从死亡手里抢救的亚尔塞斯蒂, 苍白无力,又还给她的丈夫。 她好像古时洗身礼拯救的妇女, 已洗涤干净原来产褥的血污; 她穿着她心地那样纯净的白衣, 正如我相信我会无拘无束 有一天在天堂里面遇见她那样。 她虽然蒙着面纱,我好像看见 她全身透出亲热,淑善,和温纯, 比任何人脸上显露的都叫人喜欢。 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 人空了,白天带来了黑夜漫漫。 (殷宝书 译)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是欧洲17世纪进步文化的基石,16世纪和18世纪两股思想洪潮之间的过渡人物,即文艺复兴运动最后的殿将和启蒙思想的最初启发者。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在新旧思想的搏斗中,弥尔顿始终是个冲锋陷阵的斗士,他以笔作武器为新成立的共和国呐喊助威,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字。 在个人生活方面,弥尔顿一生坎坷不平。他曾先后三次婚娶。第一位妻子鲍威尔·玛利,美丽而任性,新婚不久就因为不习惯夫家的清静、严肃,离他而去。两年后玛利重新回到弥尔顿身旁,诗人原谅了她。玛利后来为弥尔顿生下三个女儿,在生第四胎时死去。第二位妻子婚后15个月死于产褥。只有第三位妻子伊丽莎白·明歇尔死在弥尔顿身后。 作为著述丰富的诗人,弥尔顿极少创作爱情诗。《梦亡妻》是他所写的唯一一首献给爱人的抒情诗。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是写给他第二位妻子嘉德玲·伍德科克的。她是一个温柔贤慧的年青姑娘,夫妻恩爱极深,可惜好久不长。他们结婚时弥尔顿已经双目失明,从未见过妻子的面貌。她的死使弥尔顿悲痛欲绝,加上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英国共和国体已经蜕变成军事独裁统治,革命果实落入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复辟危险已迫在眉捷。在国难家祸的双重痛苦中,弥尔顿写下了这首悼亡诗。 诗的开头四行,弥尔顿使用了一个明喻。它涉及到一个典故,据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剧本《亚尔塞斯蒂》(又译《阿尔克提斯》),女主人公亚尔塞斯蒂的丈夫命中注定要短命,如果有人替他死,他就可以长寿。亚尔塞斯蒂甘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她的牺牲精神感动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他与死神决斗,把她从死亡中救出,送还给她的丈夫。弥尔顿以亚尔塞斯蒂比自己的爱人,使亡妻成为一个美丽高尚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凭借超自然的神力使亡妻死而复活的希望。对亡妻的高度赞赏与评价和对爱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借这一个典故跃然纸上。 诗的第五行至第八行描写了亡妻纯洁无暇的形象。据《圣经》记载,上帝经过摩西给以色列人规定:妇女生儿子后从第八天起,在三十三天内被视为不洁;生女儿后从第十五天起,在六十六天内视为不洁,这期间不许触摸圣物。过了这个时期后应持贡品祭神,才可视为身洁。(《利末记》)圣母玛丽亚在生耶稣后也遵循这种方法,所以才有圣母清洁日。因为妻子死于产褥,所以在诗人的想象中,爱妻已经受过洗身礼,洗去了产褥的血污,变得洁净无比。弥尔顿是信奉宗教的,亡妻死于产褥,他在诗行中坚信亡妻已受过洗身礼显示了他的善良愿望,也为诗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接下来的四行诗进一步描写亡妻在圣洁的外表里所蕴藏的心灵美:“亲热、淑善、和温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比任何人脸上显露的都叫人喜欢”。 前十二行对梦中情境的描写圣洁美好,然而诗的最后两行发生了戏剧性转折,诗人从梦中觉醒使梦象消失,爱妻和因爱妻而来的一切欢欣瞬间消失,填补它们的是如黑夜一般的白昼。爱人存在的梦境光明灿烂,失去爱人的白昼却暗无天日,强烈的对比把诗人深切的思念表露无遗。 十四行诗是由意大利人彼特拉克首创的一种抒情诗体,莎士比亚,勃朗宁夫人等都用它写下了烩炙人口的篇章。弥尔顿的这首爱情诗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也是十四行诗中的珍品。 梦亡妻我仿佛看见我最近死去的爱妻, 被送回人间,象赫克里斯当初 从死亡手里抢救的 亚尔塞斯蒂, 苍白无力,又还给她的丈夫。 她好象古时洗身礼拯救的妇女, 已洗涤干净原来产褥的血污; 她穿着她心地那样纯净的白衣, 正如我相信我会无拘无束 有一天在天堂里面遇见她那样。 她虽然蒙着面沙,我好象看见 她全身透出亲热,淑善, 和温纯, 比任何人脸上显露的都叫人喜欢。 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拥抱时, 我醒了, 人空了, 白天带来了黑夜漫漫。 (殷宝书 译)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悼亡诗,也是弥尔顿所作的唯一的一首爱情诗。第一个妻子病故后,弥尔顿在一六五六年又娶凯瑟琳·伍德科克为妻,两人婚后恩爱极深,不幸的是两年后伍德科克死于产褥。于是弥尔顿写下此诗,通过叙梦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她的无限缅怀。 此诗的一开始, 诗人就仿佛看见妻子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 失而复得, 百感交集的心情跃然纸上,对以下的叙述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接着, 诗人借用了一个典故,把妻子比作古希腊美女亚尔塞斯蒂。 亚尔塞斯蒂愿意替丈夫去死, 她高尚的品德和对丈夫无私的爱感动了赫克里斯,在与死神决斗后, 赫克里斯把刚刚死去的亚尔塞斯蒂夺了回来, 还给了她的丈夫。 诗人用亚尔塞斯蒂作比,既突出了妻子的美德,又说明了正是由于这种美德, 神才又将她送还人间。 那么这位死而复生的妻子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丈夫面前呢?诗人对妻子的外貌及品质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妇女生产在摩西教中被视为不洁, 而妻子却早已洗净那些血污, 穿着天使般雪白的衣裳, 心灵与外貌都纯洁如初,象天堂里的圣女。尽管她蒙着面纱,诗人看不真切她的相貌, 却实实在在地看见了她心灵透出的美: 既温柔贤淑又善良可亲。 这种美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比拟的, 给他带来的愉悦之情也是无法替代的。 至此, 一个内心及外表都十分完美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如清风如袅烟,当她缓缓地向人间走来, 就要俯身拥抱自己的丈夫的瞬间, 诗人的梦结束了。这一切都不过是过往烟云,带给诗人无限的怅惘和绝望。 全诗哀婉低回, 清丽动人,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先是因为这首诗感情真挚。·尽管弥尔顿在娶伍德科克时已双目失明, 从未见过她的相貌, 可是他依然对她一往情深, 倾注了最真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并未由于她的亡故而减弱, 相反却变得更加缠绵悱恻。 而这种情真意切也正是本诗最动人之处。 诗人还采用了一些技巧有效地增加了全诗的表现力。 首先是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明喻, 如反复写道,“我仿佛看见我最近死去的……”,“我好象看见她全身透出……” ;点出诗人是在梦的境地与亡妻重新相聚。而妻子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没有丝毫的改变, 又并非象是在梦中。 这种朦朦胧胧、 似梦非梦的描写把诗人朝思暮想、 心往神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还引用了一些其他的明喻, 如“象赫克里斯当初……”, “好象古时洗身礼拯救的妇女……” , “穿着她心地那样纯净的白衣”。 这些比喻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使 “亡妻”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比喻, 亡妻的形象益发显得完美, 从而也就自然为本诗的最后两句作出了铺垫: 越是珍贵、 美好的东西, 失去后带给人的损失就越巨大, 而失去这样的妻子, 带给诗人的只能是痛苦和悲哀。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用了两个对比来强化这种“人走楼空” 的绝望心情: “我醒了, 人空了”, “ 白天带来黑夜漫漫”。从梦中醒来该是天明了、 万物苏醒之时, 唯有他则独陷于永恒的黑暗之中, 再也没有光明和欢乐可言。 这两个对比起到升华, 令人回味无穷。 (廖宛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