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思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梁思成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1901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生於日本東京。梁啓超的長子,11歲回北京。1915年入清華學堂讀書。1924年赴美國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後轉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和研究院、學習建築專業。1927年獲碩士學位。後至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任瀋陽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1931年在北京中國营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1933年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研究員等職。1944年至1945年兼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1946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同年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聯合國大厦設計顧問建築師。並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4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三届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聯委員,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1月9日病逝。終年71歲。著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蓟縣獨特山門考》、《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建築創造的幾個重要問題》、《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 梁思成中国建筑学家。生于1901年4月20日,卒于1972年1月9日,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人。1915~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1927年获宾大建筑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成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后又积极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年清华开办建筑系,任系主任。194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中国政府派他为联合国大厦设计的中国顾问。解放战争中为保护中国古建筑作出了贡献。1949年后除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外,还担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历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2、3届全国人大代表、第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工程。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梁思成文集》,以及纪念梁思成诞生100周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梁思成全集》等。 梁思成 125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923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四年,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从事世界建筑史的研究工作。1928年回国,应聘到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并任系主作。1931年后,曾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兼任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顾问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他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49年以后,他除了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之外,还历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毕生耕耘,卓有建树。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做了大量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对中国古代建筑文献、古籍进行了整理、分析和编译,是我国运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做出系统总结和论述的先驱之一。他热情宣传中国建筑的宝贵遗产,是古建筑文物、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他主张继承传统建筑的精华,创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他又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工程设计的主持者和早期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作为建筑教育家,他一生中创办了中国当代知名度甚高的两个建筑系,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真诚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教育家品德,为建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建筑人才。 ☚ 刘敦桢 杨廷宝 ☛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硕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曾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主任,和同事 一起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查,积累了翔实的资料,在1943年写成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发展历程的《中国建筑史》,在国内外均有深远的影响,1947年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楼设计委员会成员,获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解放后曾主持和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杨州鉴真纪念堂等建筑,曾于1946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有《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 ☚ 样式雷 杨廷宝 ☛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县人。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他对中国一些古建筑进行过调查、测绘,整理了一部分古代建筑著作。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古代建筑调查报告和论文数十篇。 梁思成 梁思成梁思成 (1901—1972),中国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后一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兼主任。1947年作为中国代表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梁思成是中国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的学者之一,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系统调查研究。其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著述,有很高学术价值,引起中外学者重视。他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作出了贡献。梁思成设计建筑物有一定民族形式和特色。梁思成主要著作有: 《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还发表了古建筑调查报告及有关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论文100多篇,其中6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章曾在美国百科全书上发表。梁思成从事建筑教育事业40多年,为培养中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 李约瑟 李方训 ☛ 梁思成 梁思成梁思成 (1901—1972),中国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15年入北京清华大学学习,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后一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兼主任。1947年作为中国代表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务委员。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 ☚ 李约瑟 李方训 ☛ 梁思成 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长子。早年就学于清华学堂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委员。1949年,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土建系系主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职。他努力从事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积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对我国的建筑学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清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宋<营造法式>注释》等。早在1940年以前他就多次来山东考察古建筑,对历城四门塔、龙虎塔、长清灵岩寺慧崇塔、辟支塔和滋阳兴隆塔等作了测绘与考证,并著有《曲阜孔庙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一文,文字数万,测绘图和修复方案图百余张,照片320余幅。对曲阜孔庙的保护与维修作了详尽的论述,是近代有关山东古建筑保护维修的最早的论著,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解放后又多次赴山东,1958年受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偕同47名专家、教授赴青岛考察,对青岛市的规划建设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并出版“青岛”一书,梁思成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梁为山东省的建筑事业作出了贡献。 ☚ 第一楼 鲁班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